《文化安顺》乡风民俗 千年的古语,诙笑的声景 2021年第93期(总690期)

千年的古语,诙笑的声景

——漫谈屯堡“言旨话”

张定贵

在北京密云古北口镇,有一个叫河西村的普通村庄,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叫做“露八分”,又称“半拉子话”。大意是村民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成语来表达时,只说前三字,留下一字不说,也就是露出八分,留下两分,省字的本义或谐音之义就是要指的意思,如“慌里慌”“高高在”“旭日东”,即指姓张的,在上面,要高升。据说“露八分”产生于清初,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被称为是“一种孤独的方言”,堪与女书相媲美,现在会使用的也就十几位老人了,面临失传的危险!
其实,安顺屯堡也有类似的语言现象,只不过不叫“露八分”,而是称为“言旨话”。可以说,“言旨话”与“露八分”在形式上如出一撤。只不过二者不同的是,能讲“言旨话”的人还不少,内容也更加丰富,因为这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屯堡群落和底蕴深厚的屯堡文化。“言旨话”的族群性特征突出,是屯堡文化的构成部分,与屯堡人紧紧地连在一起。

九溪全景 张荣 摄

在屯堡,有“九溪的言旨,二铺的秤杆子”的说法,其中的“言旨”即指屯堡人喜说的“言旨话”,九溪村是突出代表。除九溪之外,普定的下坝村、开发区的陶官屯等屯堡村寨也很出名。多年的田野调查,“言旨话”也成为我们关注一个文化事象,每当看到或听到新的内容,便随手记在本子或手机里,现已有五六百条之多,浸润在屯堡的文化氛围中,感同身受屯堡人乐观开朗、妙语连连和风趣幽默的族群心理。
“言旨话”作为屯堡的一种语言民俗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声音景观(声景),其独特性不亚于屯堡的其他地景和物景。翻检相关资料,“言旨话”“言子话”“园子话”等都有人表达,实为同一个文化事象,并没有统一的书写规范。在九溪,村中文人多以“言旨话”的形式表达,尊重文化、尊重当地人的惯习,故书写原样照搬。“言旨话”与“露八分”形式一样,是屯堡人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熟悉的四字成语或俗语,只说前三字,隐去最后一字,而隐字的本义或谐音之义即是指称某一事物的语言习俗,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俏皮话。这种表达,犹如相声,先“系包袱”,再“抖包袱”,听者掌握的成语或俗语一经唤醒,“包袱”一响,自然就是笑声郎朗。
“言旨话”在日常生活中怎么说呢?其实简而言之,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是单独表达,如将“喝水”说成是喝“青山绿(水)”“喝酒”叫做喝“天长地(久—酒)”,买肉称为去买“细皮嫩(肉)”,其他的如万寿无(疆-姜),猛打猛(冲-葱),毛焦火(辣),神机妙(算-蒜),哑口无(言-盐)等等。
另一类是连串表达,就是将多个“言旨话”串联在一起表达某一行为或事件,如去某人家吃饭回来会说:
图片由安顺二爷提供
我今天去了某某家吃“劳动模(范—饭)”,他家“团结友(爱)”的“路上行(人)”太贤惠,七盘八碗呢,有“细皮嫩(肉)”,有“霸王别(姬-鸡)”,有“九九归(一-鱼)”,吃得有点儿“十三太(保-饱)”,我也多喝了几杯“天长地(久—酒)”,搞得现在老壳“地老天(昏)”呢。
看了上面的内容,可能会让人形成一个印象,“言旨话”是不是都爱说吃的呢?的确,饮食相关的确实不少,但也不全是,其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
“言旨话”在饮食方面的词条当在百条以上,这是否与屯堡的美食比较多有关呢?另外,就我们的经历,听到的“言旨话”大多是在与屯堡人交流的饭桌上,“近取诸身”,观物取象,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方面的词条有:
四马投(唐-糖),天长地(久-酒),冷火秋(烟-香烟),万寿无(疆-姜),猛打猛(冲-葱),神机妙(算-蒜),毛焦火(辣),哑口无(言-盐),羊羔美(酒),刮骨熬(油),珍珠玉(米),瓜园小(菜),雷贺倪(汤),细皮嫩(肉),白皮嫩(肉),霸王别(姬-鸡),太子登(基-鸡),天鹅孵(蛋),鸡毛蒜(皮),稀牙稀(齿-吃),九九归(一-鱼)……

图片由安顺二爷提供
除了饮食,“言旨话”还涉及到其他很多内容。比如问到人的属相,甲说自己是属“武松打(虎)”,乙可能会说自己属“高头大(马)”。在我们采集的词条中,十二生肖都有说法,其他的还有:
胆小如(鼠),庖丁解(牛),守株待(兔),五爪金(龙),七嘴八(舌-蛇),顺手牵(羊),马上封(侯—猴),太子登(基-鸡),霸王别(姬-鸡),关门打(狗),掌上明(珠—猪)等等。
问到数字,从一到十等都有说法:
九九归(一),一心管(二),连二赶(三),装腔作(势—四),颠三倒(四),文中取(武-五),四不挂(五),青红紫(绿-六),家有贤(妻-七),一毛不(拔-八),天长地(久—酒—九),羊羔美(酒-九),脱衣落(实-十),五马分(尸-十)等等。
只要是谐音都可以,因此有时一个数字可以有多种说法,如四,既可以说“装腔作(势)”,又可以说“颠三倒(四)”。
“言旨话”在日常用品的表达上也不少:
大海捞(针),定海神(针),提刀弄(棒),班门弄(斧),鱼调龙(门),打破沙(锅),两面三(刀),三战吕(布),万盏明(灯),大通小(亮),不成体(统-桶),围魏救(赵-灶),从早到(晚-碗),轻脚手(快-筷)……
如果在屯堡体验时间比较长的话,会能感受到“言旨话”颇多的历史感,其中不少就与屯堡地戏有关系。比如:
四马投(唐-糖),薛刚反唐(唐-糖),五虎平(南—难),大破铁(阳—羊),将功赎(罪-醉),冷火秋(烟-香烟),万寿无(疆-姜),猛打猛(冲-葱),神机妙(算-蒜),王法难(犯-饭),霸王别(姬-鸡),太子登(基-鸡),十三太(保-饱),楚汉相(争—针),大海捞(针),定海神(针),提刀弄(棒),班门弄(斧),鱼调龙(门),三战吕(布),围魏救(赵-灶),玉皇大(帝-地或弟),天官大(地-或弟),八仙过(海),刘备招(亲),亡羊补(牢),正大光(明),苛捐杂(税-睡),钦差大(臣-成)等等。
当然,“言旨话”并非一成不变,也有与时俱进的内容,旧瓶亦可装新酒。比如一次在某村做田野调查,有村民问旁人:玉皇大(帝-弟),你手上的“三个代”几点钟了?当时亲自被弄晕。后来他一解释,才恍然大悟是“表”。类似的词条还有:人民警(察—茶)、武装警(察—茶)、国际关(系—戏—细)等等。
“言旨话”有时也更简化,并不完全是三字格的表达。比如,放点盐,过去屯堡人说放些“哑口无”,后来直接说“哑口”,众人皆懂。其实在安顺还有类似的说法,将小孩子拉的大便称为“周二”(可能不便将小孩与“si”的发音连在一起),这应是“周而复(始—屎)”的简化,即“周而”,只不过后来讹音变为“周二”,道理一个样。
总体而言,“言旨话”结构基本固定,取材较为多样,运用比较广泛,局外人也易懂易学。有时村民们说笑取乐,让我们猜猜,不少亦可猜到。遇上一些轻松场合,我们也会讲一讲,取笑逗乐,活跃氛围,当然有时也会弄出“笑话”。某年在九溪村调研,某省一青年女学者活学活用,说要到小卖部买点“四马投”,众人一听便知是买糖。此时,正有条狗散步路过旁边,有人便说这是什么?该学者随口而出——“偷鸡摸”,顿时笑声一片。大家皆说:原理是掌握了的,就是太没文化,怎么能用“偷鸡摸”代表狗呢?九溪村民们才不会这样说呢!

图片由安顺二爷提供
笔者某次外出参加一个人类学的学术会议,提交《从“言旨话”观屯堡人的历史记忆》的论文,并作了交流发言。该文主要从社会记忆视角考察“言旨话”,认为这一语言现象体现了屯堡群落的社会记忆是具有连续性的,而非断裂的,这与屯堡人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结构性的文化生态系统等有着重要的关联。当时,不少参会学者首次听到“言旨话”的表达,兴趣很浓,会后又进行了沟通交流,认为中国地域广大,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很是自然。不过,有个别学者认为在现实中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说话方式?太啰嗦、太麻烦!还提出质疑“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其实,“言旨话”是一种非正规场合说的俏皮话,意在取笑逗乐、活跃氛围,它并非屯堡人自己的发明,我们去中国历史里进行“文化寻根”,就会知道“现实是从历史流淌过来的”(费孝通语),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歇后语——“藏词式歇后语”,但至近现代已近乎绝迹。
“言旨话”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歇后语在屯堡的活态传承,语言学界将此种歇后一字的语言形式叫做“藏词式歇后语”,而歇后一个词或一句话的则称为“说明式歇后语”。《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将歇后语分为“原始意义的歇后语”和“扩大意义的歇后语”。按这一分类,“言旨话”又属于“原始意义的歇后语”,今天普遍流行的就是“扩大意义的歇后语”,比如:屠夫拉二胡——游(油)手好闲(弦);口袋里揣收音机——兜(逗)起闹等等。屯堡有大量类似的歇后语,在此按下不表,以后再叙。
据语言学界的研究,歇后语根源于隐语,首先是藏词式歇后语在魏晋时代出现,这个时间起源远胜北京密云河西村的“清初形成”一说(该村清初驻兵,或许可说清初传到此地,但不能说此种语言是清初产生的)。如曹植《求通亲表》中的“今之否隔,友于同忆”,以“友于”表示兄弟。以魏晋时代为起点推算,藏词式歇后语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著名教育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对藏词式歇后语亦有研究,他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藏词式歇后语出现的时间很早,并对这种歇后语的取材进行分类:一类主要取材于古代文人所熟悉的四书、五经中的某句话、某个短语,甚至某个复音词。如以“友于”表示“兄弟”,取材于《尚书·君陈》中的“惟孝友于兄弟”;以“燕尔”表示“新婚”,出自《诗经·谷风》中的“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等等。另一类是以口头语为材料进行创作,如:下马威-风、牛头马-面、猪头三-牲(生)、胡里胡-涂(赌)等。这类歇后语一般在群众中流行,常见于戏曲、小说的人物对话。至唐代才出现说明式歇后语,即如“十五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说”等今天常见的歇后语。从唐代起,两种歇后语并行发展。而藏词式歇后语在元杂剧、明清传奇小说中大量出现,至近现代以后则近乎绝迹,形成了如今说明式歇后语一枝独大的局面。(参见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25页。)

屯堡生活 李立洪 摄

屯堡文化具有“明风淮韵”的特点。屯堡人多来自江淮,他们的祖源地深受元杂剧、明清传奇小说的影响,这就不难理解“藏词式歇后语”在屯堡的落地生根,只不过屯堡人将这种歇后语叫做“言旨话”,其结构和用法是一致的。现以明传奇剧本《明珠记》第二十五出为例,即可知之。
〔旦倒介丑惊走下净丑上〕自不整衣毛,何须夜夜嗥!咱们劳倦,正要睡哩,不知隔房刘家娘子一夜啾啾唧唧、哭哭啼啼做什么。老身方才吃他惊觉了。不免去瞧一瞧。〔丑〕呀!怎么倒在地上?不好了!“祖武符,孝顺爹,草头天,七颠八,上天入,十死九,菜重芥,周发殷,手精眼,南去北。”〔净〕好也,人要死哩,你兀自打歇后语哩!有这等慢心肠的!待我叫。
这其中运用了一组藏词式歇后语:“祖武符(刘),孝顺爹(娘),草头天(子),七颠八(倒),上天入(地),十死九(生),菜重芥(姜),周伐殷(汤),手精眼(快),南去北(来)。”意思是“刘娘子倒地,生姜汤快来。”(参见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8页。)
“藏词式歇后语”起源于魏晋时期,而屯堡人在黔中地区有600多年,可以推测“言旨话”是他们的先辈由祖源地带到屯堡来的,现在而今眼目下的活态传承,是屯堡人历史记忆的结果,是一道独特的声景。据一些屯堡老人回忆称,“言旨话”是古老古代传下来,他们从小就听到老辈人在说,搞不清是哪个年代就有的。”其实,不仅仅是“言旨话”,屯堡文化诸多内容就是当初“文化搬家”的结果,只不过非常难得的是屯堡呈现出族群性的活态传承。

九溪屯堡 李立洪 摄

其实,在少数资料上我们也看到类似的语言现象——民国时期上海的股市交易场所,以“九九归”“家有贤”的类似表达来代替股票交易的数目,避免局外人知道。浙江杭州周边的少数村落,云南曲硐回民(属明代屯军后裔),以及成都等地的方言,都有类似的现象。因此,并非北京密云河西村在全国独一无二。当然,以上所指的语言现象,要么是历史尚有而今不存,要么当下尚有而传人不多,但“言旨话”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突出的族群性特征,不仅传承这种语言现象的民众和村寨比较多,而且其背后有丰富的、底蕴深厚的屯堡文化作为坚实的支撑,这种情况在全国就极其少见。
查看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亦看到一些省份已将歇后语(主要是说明式歇后语)列为该省名录,一些省份的谚语也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藏词式歇后语属于“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一类,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民俗现象和特殊的声音景观,承载着上历千年的历史记忆,而今或许可以说最集中传承于安顺屯堡。保存一种语言现象,意味着保存一种文化;死掉一种语言现象,则可能会失去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失去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歇后语是中国汉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而“言旨话”则是独特现象当中的独特现象,是中国最早的歇后语——藏词式歇后语在屯堡的活态遗存。我们不能对其熟视无睹,忽略不计,或许可将其作为独特的语言民俗申报不同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历史和后世保存一份珍贵的语言文化。

屯堡一角 李立洪 摄

· 作者简介

张定贵男,贵州关岭人,安顺学院教师,民族学教授。

2020年10月


值班编辑:洪惊涛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