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速射炮十四:北洋海军并非缺乏开花弹,而是缺少速射炮群掩护
#甲午大海战##国防科普##历史冷故事#
甲午速射炮十四
经过连续十三篇文章,小编勉为其难,终于把甲午战争时期清廷曾经拥有、和即将拥有的各型速射炮初步搞清楚了。
今天这一篇,就让我们做个总结,还原一下历史上北洋海军可能有的新式火炮,和改装速射炮之后的北洋舰队会是个什么样子:
一、甲午战争时期拥有的速射炮总数:
根据查阅多种档案记录和本人收集考证,小编陈天刑终于将当年外国售予中国,和国内自制的中口径速射炮的数量和去向搞清楚了。至此在甲午战争前后,中国拥有的各式中口径速射炮如下:
1.德国克虏伯早期架退速射炮28门
35倍德国克虏伯式120毫米早期陆用型速射炮8门(装备于九峰顶、柏顶、谢家所、杨枫岭炮台,其中很可能包括在刘公岛试用的那一门)
35倍克虏伯式120毫米早期舰用型速射炮6门(广乙广丙共6门),
35倍克虏伯150陆用型半速射炮14门(威海卫炮台12门,烟台西炮台2门)
2.德国克虏伯完美型管退速射炮13门
40倍克虏伯式120毫米海陆两用管退速射炮8门(福靖3门、备用3门、烟台东炮台2门),
40倍克虏伯式150毫米陆用型速射炮共5门(装备胶州湾炮台),
3.英国早期半速射炮4门
26倍英式瓦维萨尔炮架152毫米早期半速射炮4门(装备致远级)
4.英国阿姆斯特朗式管退速射炮18门
40倍安式(英国阿姆斯特朗式)120毫米舰炮1门(江南局拆解用于仿制)
40倍江南局仿安式120毫米海陆两用炮12门(调拨天津局1门,北洋4门。其余被江南局留用2门和南洋水师调拨5门用于陆地炮台),
40倍安式(英国阿姆斯特朗式)152毫米舰炮1门(江南局拆解用于仿制)
40倍江南局仿安式152毫米速射炮4门(调拨南洋装备于炮台)。
合计拥有各型速射型快炮63门。其中有管退速射炮31门,半速射炮或早期型32门。这里面还不包括在战前订购,战后到货的18门克虏伯120毫米速射炮,和江南局其后完工的6门152速射炮。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甲午战争期间,清廷其实是压根不缺速射炮的。
不过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其中装在军舰参加甲午战争的,只有致远级的4门早期瓦维萨尔炮架的26倍152半速射炮,和广乙级的6门35倍克虏伯式120毫米早期舰用速射炮。参战的战舰速射炮,只占拥有总数的不到六分之一!而这其中,连一门真正的管退速射炮都没有!
二、舰队缺少速射炮的真正原因
因此,与通常所说在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以后,再未添置一船一炮相反的是,清政府其实一直没有停止购炮添船。除了军舰增加了一艘“平远”号近海防御铁甲舰以外,还添置了大量新式的速射、半速射炮。不过让人意外的是,这些炮并没有给北洋海军。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
1.清廷要加强陆地炮台防备海军
原来这清政府,可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在北洋海军成军以后,海军建设在高层看来这就已经是一劳永逸了。而出于分权的考虑,和防止海军有异动的想法,在建成北洋海军以后,他们要把先进武器投入到陆地炮台的建设中去,用来防备自己家的海军!战前拥有的63门速射/半速射炮之中,只有13门是装在军舰上的,其余50门都在炮台。
事实证明,陆地各炮台的对海防御是过剩的。其中在威海卫,仅仅是刘公岛和日岛上的炮台,日本舰队都奈何不得。威海南北帮的对海炮台,后来都主要用来打自己人了。所以这些对海炮台其实是可以省略,或者改成对陆炮台的。
2.大笔“皇族家事”支出引发限购令
在甲午战前,清政府花费了大量资金,用于满清皇族的“家事”。其中光绪皇帝大婚花了400多万两、为了让慈禧退休的颐和园花了1100多万两、慈禧太后过生日花了600多万两。多笔巨大的开支之下,清廷户部捉襟见肘,户部尚书翁同龢不得不申请了“两年限购令”,直接对进口外洋炮械进成了限制。
3.李鸿章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陆军炮队
当然,因为各地督抚都有自己独立的收支体系,户部的限购令其实没有多大实质作用。但是在北洋大臣李鸿章看来,既然北洋海军已经建成,那就可以把海军装备的更新,稍微缓一缓了。在户部限购令期间,北洋购买了多达132门的陆军伴随火炮,花费了大笔的资金。
这也导致在户部限购令期满的1893.6以后,李鸿章因为资金紧张,和户部进行了长达九个月的扯皮,错过了进口速射炮的宝贵窗口期。
4.各地督抚各搞一摊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当时清廷地方大员各管一摊,互相掣肘也是原因之一。江南制造局早在1892年,就仿制出了10门当年最先进的40倍120毫米管退速射炮,结果北洋对此视而不见,非要去买落后的35倍克虏伯早期速射炮。南北洋关系不睦,直接导致了其后战争期间,江南局速射炮被南洋分走了大半。更有甚者,南洋水师甚至未发一兵一卒的援兵。
所以,甲午战争之败,根子不是什么缺几十门速射炮,甚至压根不是武器问题。而党派林立各种内斗、处处不团结、自己人互相掣肘,才是战败的主要原因。
三、缺少速射炮造成的后果
当然在实战中,因为缺乏管退速射炮这种革命性的武器,也直接导致了北洋海军在黄海大战中的失利。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日军在火力和速度上占据绝对优势,在装甲防护上也有独到之处,北洋要想取胜,必须有大口径重炮和中口径速射炮的互相配合。
与通常说法相反的是,日舰可不是什么没有装甲的白皮,他们的千代田和扶桑比睿金刚都是装甲舰,剩余的也多是穹甲巡洋舰。而在当时,穹甲巡洋舰比早期的甲带(被甲)巡洋舰防御力更加实用,这其实才是真相。要知道早期甲带巡洋舰只有一条窄窄的“装甲皮带”,实战中敌人想打中都有一定困难,防护力实在堪忧。而穹甲巡洋舰外部虽然没有装甲,但是内部都有3-4.5英寸厚的“乌龟壳”。有这块穹甲防护锅炉仓和弹药仓,只要这些重要部分不中弹,哪怕炸得千疮百孔都没事。
因此虽然你表面可以把人家炸得凄惨无比,但是穹甲不穿毛用不顶。只要打不穿主装甲,就无法拿下这种穷人的巡洋舰——穷甲巡洋舰。而只用爆破弹洗甲板的话,那可是需要数百发才有效。而以北洋黑火药炮弹的威力,和每门炮50发炮弹的悲催备弹量,只用榴弹(开花弹)根本不足以打沉日舰的。
但是如果用210以上的大口径主炮装填穿甲弹,近距离平射日舰水线,大口径穿甲弹打穿穹甲,那就可以取得速胜,北洋的预定战术也是如此!北洋真正需要的,是远距离用速射炮掩护压制,凭借装甲让定镇经来平冲到几百米近距离,用穿甲弹直接顶着水线开火——如同史实上平远打松岛的战术,而这是唯一能够快速消灭日军穹甲巡洋舰的办法:
用速射炮群齐射掩护舰队接近到近距离,然后大口径主炮用穿甲弹对准敌舰水线平射,直接打进锅炉仓弹药仓,一发一个小朋友,这才是当年海战取胜的王道和主流。这也是为何战前北洋过于重视穿甲弹,而开花弹数量不足的原因。
可是在实战中,因为预定的21门速射炮没有加装完成,导致北洋只有大口径重炮,在战斗中被日舰凭借速射炮火的优势压制。当然,实战中北洋的刘步蟾指挥也有问题,他为了照顾两翼的慢舰,和唯恐三景舰的320打穿自己,所以开了慢车。这就让日军凭借速度的优势,始终保持在了几千米外远距离作战。北洋舰队靠不上去,发挥不了大口径重炮的优势。
而日本人打得其实更不好,他们虽然占据了绝对的装备优势,而且口径齐全,但是却过于重视速射炮,大口径重炮特别是320.260基本没有发挥作用。日军在67:0的速射炮绝对火力优势之下,五个半小时没有拿下,却让北洋主力跑了,其实水平也有限的很。
所以,甲午海战的失败,并非是北洋舰队的开花弹不足,而是重炮缺乏速射炮群的火力掩护。北洋一锤定音的重炮冲不上去,无法发挥近距离的穿甲能力,才是黄海大战失败的最大原因。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清廷已经有的31门管退速射炮,没有一门安装在北洋海军的战舰上!
本文完成之日,恰恰是史上黄海大战发生的9月17号,冥冥中也许自有天意,让我们生火起锚,锅炉里烧足威尔士白煤,各舰挂黄龙旗,开快车以最大战速,七大远冲锋!
参考文献:
《战后の刘公岛》
《中国近代兵工史》
《马吉芬回忆录》
《下濑雅允回忆录》
《江南制造局记》
《试析近代西式钢铁技术向东亚转移的开端》
《克鹿卜快炮图说》
《沿江沿海各省炮台图说》
《李鸿章全集》
《盛宣怀传》
《日清战争》
《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