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捧不黑,从史丹利离职赔偿金,以及亲身经历看中外企业的不同
#美企史丹利搬离深圳##深圳史丹利解散#
10月26日,史丹利百得精密制造(深圳)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因集团规划,将关闭深圳公司。关闭深圳公司转移到苏州去,原因是深圳的厂区是租的,租金太贵无法承担,苏州的地是买的,相对成本要低一些。
这则消息没有把人们的焦点聚焦到深圳的高房价逼走制造业这个话题上,而是把大家目光吸引到史丹利的离职补偿金上,原因很简单,补偿金太可观。
史丹利裁员的补偿方案按N+X倍月工资计算,N是工作年限,X与工作年限相关,工作大于5年的补贴为X=3,2-5年的X=2,1-2年的X=1。当天签约还还有两千块钱奖励。
史丹利深圳最早是1996年的深圳沙井捷和百得制造厂,按这样的算法以及深圳的工资水平,拿到几十万的人应该大有人在。
一位在生产部门工作的经理称自己拿到的补贴为60万,非常满意!
一位工作了8个月的员工称自己拿到了2万多的补偿,很意外,非常高兴!
更让史丹利的员工惊喜的是,工厂还联系了几个大厂,现场为员工找到满意工作,太有良心了!
看到史丹利的高额补偿金和人性化的裁员,与机械财经长期合作的D君感触颇深,D君曾在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工作过,也都亲生经历了裁员风波,对中外企业的对待裁员事件上很有发言权,今天我们就从D君的经历来聊一聊中外企业的对待裁员不同做法。
D君简介
先介绍下D君的职业生涯,为保护隐私,公司名就不提了随便用个字母代替,所述工作地点也有所变化
当前的工作不提,但一直从事技术相关工作。
2008年,应届毕业加入一家重工设备公司FD,直到2014年,该公司为国内上市公司,是行业内龙头企业,业内大哥,世界排名也一度达到第一。
2014年,加入江苏一家工程机械美资企业GC,世界500强。
国内企业的裁员做法
2010-2012年D君所在的FD公司是业绩最辉煌的时候,一度做到了当年销量世界第一,于是就开始大规模招聘,招聘的应届生待遇也不错,甚至略高于在职员工,然而好景非常短暂,进入2013年开始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这个重工行业极具下滑,加上公司前几年扩张太快,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滑,市场萎缩严重,资金链受到影响,公司开始裁员,裁员从入职年限最短的员工开始,也就是从新员工开始裁。
但是,从来没发过一条关于裁员的消息,人力开始逐个找新员工及入职1年左右员工谈话,无非是让其主动辞职,另谋高就,只字未提裁员。
没多久,这些被谈话的员工就不再接到领导的工作任务了,电脑权限也受到了限制,第二个月开始工资不再是全额了,只是当地工资的最低标准。
新员工们大多是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积蓄比较少,陆陆续续的有些人就主动辞职了,剩下的员工组织起来,开始集体和人力交谈,不再被人力逐个沟通,交谈过程中也开始录音寻找证据,但是非常遗憾,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关于裁员的通知和证据。
整个2013年办公室的气氛也非常压抑,同为一起奋斗的同事,大家心心相惜。
有些比较激进的员工开始到街上拉横幅维权,但是作用不大,时间过得很快,这样陆陆续续的将近一年,这批员工耗不起,也就自己走了,毕竟大家还要生活,还要吃饭。
裁员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太大转机,公司里的工作氛围似乎也受到了影响,没有被约谈的老员工也非常不舍的离开了很多。
D君也在2014年离开了公司,离开公司也是非常不舍的,毕竟是行业内的龙头,在这个公司也参与了非常多的国家重大项目,论项目经验也绝对算同行里的佼佼者了,更不舍的是一起奋斗的过的同事,2008年时公司比较年轻,当年招聘了很多应届生,同事们和D君一样大多为单身,一起租房,一起加班,一起打球,真的像兄弟们一样。
但是,最后还是决定离开了,见证过公司的辉煌,也经历了公司的低谷,对公司的感觉就是,工作起来非常有干劲,能接触的前沿技术机会比较多,知识积累的也非常快,辉煌的时候体会到了行业的地位,低谷时也遇到了黑暗。
外资企业的做法
离开了FD公司后,2014年D君来到苏州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工程机械龙头企业GC。同样都是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GC公司与FD差别巨大,GC行业地位一直非常稳定,常年在世界前二名,重技术,重质量,流程完善。唯一的缺点可能是太谨慎,不像FD公司上项目快,干项目多。外资企业工资略高,D君对工作还比较满意。
但是,工程机械周期性比较强,2017年来到了低谷,公司也做出了战略转移,和史丹利类似,决定关闭苏州的部分部门,因为运营成本比较高,转移到北方分公司,北方分公司为集团公司买的地,盖的厂房,并且北方小城人力成本低很多。
D君又一次遇到了裁员事件,这次更是身处其中,自己也要被裁掉。2017年中旬公司传出准备战略转移,并裁员消息,有了FD公司的经历,D君非常担心。不过政策马上就出来了,D君心情大好。
公司执行N+3倍当年月均工资补偿措施(公司有年终奖也算到年总收入里),N为工作年限,超过6个月就能算一年,D君3年8个月,按4年计算,就是7个月的工资,扣扣税,到手还15万左右,很大一笔啊。并且公司是战略规划,所以给大家留下了半年的找工作时间,半年内工资还能正常发放,找到工作后拿钱走人就行。
更牛的是怀孕的女同事可以拿到N+6到N+10倍工资补偿,孩子没出生就赚钱了。
公司的另一个地区也裁员,一个传奇是有位将要退休的车间工人拿到了20w的补偿,愉快地退休回家了给孩子买房子去了,当然到了正式退休年纪还能领退休金。
在这家外资企业工作,给D君的感受是比较人性化,氛围也很好,没有太多官僚作风,大家啥都可以说,下属可以给上级提出改进建议,大多数上级也很少那种劈头盖脸一顿骂。一副都是出来打工的,何必为难身边人,资本家的钱不赚白不赚的感觉,当然也有个别想不开的领导。
国内和外资企业对待裁员的态度
亲身经历了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裁员,以及看到合作的企业的一些裁员案例,D君发现两类企业对待裁员截然不同。
国内企业不知道是因为不舍得给钱,还是怕影响不好,一提到裁员总是畏首畏尾,遮遮掩掩,甚至是有些耍赖,另一个国内企业的例子,GC公司的一家省内国资背景供货商也曾经历裁员事件,不过也只字未提裁员二字,公司一把手提出不放弃任何一名正式员工,办公室人员都转岗到车间干活,或装配,或保洁,当然工资大幅降低,一些员工就这样被迫辞职了。
外资,尤其是欧美企业,裁员大大方方,甚至还有些宣传的感觉,补偿也比较可观,往往高于国内的劳动法规定的补偿金额。2014年FD公司一起跳槽出来的同事,到了一家丹麦公司,9个月后裁员,竟然拿了5个月的工资补偿,5-6万的样子。
总结以下就是,国内企业不太爱正式提出裁员,大多以转岗降工资方式使员工被迫主动离职,员工和公司好聚歹散。外资企业裁员比较频繁,可能昨天还在上班,今天电脑就打不开了,然后就收到被裁员消息,不过补偿很可观,基本是员工和公司好聚好散。
相比之下D君和机械财经更喜欢外资的裁员方式,员工有了钱心里不慌,大家也好聚好散。
D君所接触企业数量毕竟有限,所例举的企业也无法代表全部的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所以观点片面之初肯定有,大家是否经历过裁员,国外和国内企业是否有差别?大家又怎么想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