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司王文湛司长在一次讲话中强调:“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没有学好语文,就学不好基他学科。我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今后高考主要考语文。政治局决定,数学降低难度,减少区分度,今后高考的区分度主要在语文,语文的区分度在作文。
孩子们读了很多的书,背了很多的好词佳句,但就是不会写作文,甚至惧怕作文,这是因为读写很分家。要让阅读真正为写作服务,是有方法的——遇到精彩的片断,得慢慢地“吃”,细细地“品”。
那就从“跟着经典学写片断”开始吧!
课程理念:有趣 有法 有得
课程策略: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 微训练成就大文章
今天阅读的经典是《草房子》。这是一部充满美感的少年长篇小说。围绕着油麻地小学,一个个令人唏嘘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在作者曹文轩的笔下流淌呈现。
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油麻地小学。它是清一色的草房子,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不论是传来朗朗读书声的教室,还是透出老师们静静备课身影的办公室;也不论是喧腾热闹的活动室,还是堆满工具杂物的仓库;或是夜幕降临后,亮起灯光的教师宿舍,全都是清一色的草房子。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
桑桑,这位《草房子》的小主人公,将在童话世界般美丽的油麻地小学度过他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时光。他将遇到秃鹤、纸月、杜小康、细马、阿恕、朱小鼓……还将遇到蒋一轮、温幼菊、秦大奶奶、白雀……
作者是怎样来写主人公桑桑的呢?我们不妨可以细细地品一品。
作者首先道出了桑桑的特点——桑桑的异想天开或者出人意料的古怪行为,是一贯的。
然后举了两个非常有趣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特点:
第一个事例——鸽笼风波
桑桑想到自己有个好住处,他的许多鸽子还只能钻墙洞过夜,心里就起了怜悯,决心要改善鸽子的住处。当那天父亲和母亲都不在家时,他叫来了阿恕和朱小鼓他们几个,将家中碗柜里的碗碟之类的东西统统收拾出来扔在墙角,然后将这个碗柜抬了出来,根据他的想象中的一个高级鸽笼的样子,让阿恕与朱小鼓他们一起动手,用锯子与斧头对它大加改造。四条腿没有必要,锯了。玻璃门没有必要,敲了。那碗柜本来有四层,但每一层都没有隔板,桑桑就让阿恕从家里偷来几块板子,将每一层分成了三档。桑桑觉得自己为鸽子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心里觉得很高尚,自己被自己感动了。当太阳落下,霞光染红草房子时,这个大鸽笼已在他和阿恕他们的数次努力之下,稳稳当当地挂在了墙上。晚上,母亲将桑桑拖到家中,关起门来一顿结结实实地揍。
一天,桑桑在河边玩耍,见有渔船在河上用网打鱼,每一网都能打出鱼虾来,就在心里希望自己也有一张网。但家里并无一张网。桑桑心里痒痒的,觉得自己非有一张网不可。他在屋里屋外转来转去,一眼看到了支在父母大床上的蚊帐。这明明是蚊帐,但在桑桑的眼中,分明是一张很不错的网。他三下两下就将蚊帐扯了下来,然后找来一把剪子,三下五除二地将蚊帐改制成了一张网,然后又叫来阿恕他们,用竹竿做成网架,撑了一条放鸭的小船,到河上打鱼去了。中午,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着鱼虾,吃着吃着,母亲起了疑心:“桑桑,你用什么打来的鱼虾?”桑桑借着嘴里正吃着一只大红虾,故意支支吾吾地不说清。母亲放下筷子,等他将那只虾吃完,又问:“到底用什么打来的鱼虾?”桑桑一手托着饭碗,一手抓着筷子,想离开桌子,但母亲用不可违抗的口气说:“你先别离开,你说,你用什么打的鱼虾?”桑桑退到了墙角里。小妹妹枊枊坐在椅子上,一边有滋有味地嚼着虾,一边高兴得不住地摆动着双腿,一边朝桑桑看着:“哥哥用网打的鱼。”母亲问:“他哪来的网?”“用蚊帐做的呗。”枊枊慢悠悠地回答。母亲放下手中的碗筷,走到房间里去。一会儿,母亲又走了出来,对着拔腿就跑的桑桑的后背骂了一声,但母亲没有追打,晚上,桑桑回来后,母亲也没有打他。母亲对他的惩罚是:将他的蚊帐摘掉了,而摘掉蚊帐的结果是,他被蚊子叮得浑身上下到处是红包,左眼红肿得发亮。
同学们,这两个事例是不是都说明了桑桑的同一个特点——异想天开、行为古怪?通过这两件事的描写,桑桑这个人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所以,我们可以用多件事情来写人——打好组合拳。特别要注意的是,用多件事写人,一定要围绕这个人的特点展开,所选 的事情要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每一个有鲜明特点的人,肯定做过不止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写作文之前,我们可以先把这个人的相关事件“一网打尽”,再细细分析,发现这些事情的内在联系,留下有联系的,删去没联系的。同学们,你有哪些同学、哥们儿、好朋友呢?想一想,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哪几件事让你发现的?然后,像曹文轩爷爷写“桑桑”那样,用“特点+举例(几个例子)”的方法写一写你的同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