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练字也能写出漂亮字,有人再练也写不出好字,究竟为何?
文·段宏刚
人们常说:字是人的第二张脸。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即使他的五官算不上漂亮,但能给旁人留下好印象,得到他人的夸赞和尊敬。
能写出好字的人,首先是一个做事认真、追求完美的人,这样的作风利于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加分。在过去,写信、撰文、作诗、拟对联,等等,都需要拿起笔亲力亲为,如果在写字水平上没有两把刷子,会让同行嘲笑。
尤其在古代“科举考试”的时代,一个书生即使有经天纬地的才华,如果写不出好字,答题试卷字迹潦草,很难有金榜题名的机会,监考官看一眼试卷就丧失了批阅的兴趣。因此,才促成工整漂亮的“馆阁体”书法在古代一直有顽强的生命力,“馆阁体”虽然被许多文人所不齿,但它很实用,对交流信息非常重要。
在现代其实也一样,每年高考会诞生一些文科状元,这些文科状元无一例外都能写出好字,阅卷老师看到漂亮的字体,整洁的卷面,甚至会给额外加分。
能写出好字的人,肯定是日复一日练出来的,世上绝不会出现即使没有练过字,也能写出好字的人。
练字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实践过程,汉字就那些笔画,点、横、竖、撇、捺、钩、折,在长期练习中,会逐渐掌握每一个笔画的用笔方式和审美特征,再通过不断写字,不断进行不同笔画的组合,会领悟到字体在间架结构上怎样排列才算美观,字与字之间留下多大间距看起来才舒服。
要掌握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必须通过长时间练习才能实现,否则,只会眼高手低。
当然,不排除有些人是天才,他对写字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要比普通人强,他也许不用花费较多时间来练习,就能掌握写好字的要领,让其他人看起来他似乎没有练过字却能写好字,这显然是混淆视听。
那么,什么样的字才算好字?虽然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但作为“字”本身而言,好字还是有一套公认的评判标准。
“字”不同于“书法”,两者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
“字”以实用为目的,是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好字容易辨认,笔画工整,结构合理,字体造型美观得体,字体间距疏密有度,只要符合这些要求,就能算作是好字。
“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化,以追求艺术趣味为主,当然,这些艺术趣味都是建立在几千年的书法传统之上。同时,还要在笔画线条里凝注书者的个性气质和思想情感,融入许多美术元素。
书法的审美很复杂,本身没有统一标准,因此,书法的好坏很难一概而论,同一件书法作品,比如,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有人说它一气呵成,气韵生动,是情感、文采、意蕴、形式的完美统一。有人却说它潦草凌乱,毫无章法,是“丑书”的代表。也有人说它滞涩,满篇飞笔,起伏跌宕,是盛开在宣纸上的精神之花。
其实,书法的审美和欣赏历来是很私人化的事情,跟个人的学识、修养、趣味等方面有很大关系,不喜欢吃榴莲的人,在他面前再怎么夸赞榴莲,他也觉得臭。
因此,对书法欣赏来说,没有最好,只有自己的喜欢的才是好书法。
有些人练了一辈子字也写不出好字,水平一直在原地踏步,又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就像我们西安在书院门摆摊卖字的“书法家”,一幅字不贵,30元左右就能成交,20年前我初次见到他们的字时,是工工整整的“印刷体”,10年前见到他们的字,仍然是如此,现在见到他们的字,还是没有一点变化。
我不禁纳闷:这些人不适合吃这碗饭,又何必浪费时间。
后来,随着跟他们不断接触和了解,我才得知,20世纪90年代,书院门被打造成古文化街后,很快成为古城西安的一个旅游胜地,每天有许多全国各地游客和国外游客来此游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会购买一些字画做留念。周边农村的农民,工厂的工人,以及其它行业的人,看到商机后,纷纷涌进书院门,租下一间民房做工作室,摇身一变成为书法家和画家。他们埋头创作,他们的老婆则摆摊卖字画。这种现象到现在仍然在书院门延续。
当然,这些人都是农村或工厂里会写毛笔字的人,有一定的书法基础,给乡邻代笔写写春联没有问题。
他们写的字好吗?答案是否定的。古城西安的经济水平虽然差一些,但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艺术经纪人和画廊老板的眼光也很毒辣,能写好字的人,在他们眼里都是潜力股,只需适当包装就能让字价翻番,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这些人的字都没有入画廊老板或艺术经纪人的法眼,又能好到哪里去?
他们的字写了一辈子也写不好,究竟为何?
因为他们没有文化,他们的文学修养、绘画素养、美学知识,以及其它文化素养都比较欠缺,仅仅把写字当作一门手艺来练习。付出时间后,写字手艺虽然熟练了,但品味、格调、情感、思想、风格等元素,在字迹里完全看不到。
这样的字能好吗?不能。他们写字,不过是手工印刷罢了。
一名优秀的书法家绝不是单纯的写字匠,而是修养相当全面的文人,因为懂得多所以懂得触类旁通。只需弄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子昂、徐渭、吴昌硕、于右任等人的字为什么写得那么出色,就能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