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死亡之谜终于揭晓!别再被电视剧忽悠了,不是让诸葛亮气死的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的故事层出不穷,里面的诸多人物,被历史演绎,被改编成当今诸多的影视剧作品。之所以三国的故事被广泛流传,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缘故。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被后世乃至今天的人们津津乐道。
说到里面的人物,个个鲜活如在世一般,散落在民间的传说也是不胜枚举。刘备是仁义的象征,关羽是忠义的象征,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等等。每个人物都被演绎着。但是,看过历史的人都了解,真正的历史和影视剧的内容还是不太一样的。历史更接近现实,里面的人物往往也没有影视作品中的那样神奇。
“诸葛亮三气周瑜”最终气死周瑜的事情,影视剧很多作品里都是这样表现的,也被民间不断谈论。但是历史可能与影视作品的认知大不一样。真正历史上的周瑜并非死于自己的嫉妒和心胸狭窄,也基本和诸葛亮没多大关系,了解了真相后,让人不忍。
一、被神化的诸葛亮
说起三国中的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小说里把诸葛亮塑造成神一般的人物。不仅料事如神,在小说中,几乎能够未尝败绩。
其中最被人熟知的几个有名的事件,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三国演义》的全部剧情。这些出名事件,也塑造了一个足智多谋,忠心不二的诸葛亮形象,让小说变得精彩纷呈。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出山的剧情,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其建立伟业,这里体现了诸葛亮料事如神,知道刘备会登门拜访,故意以此试探其诚心。“草船借箭”的剧情真正让诸葛亮这一人物犹如神一样的存在。
提出联合东吴抗魏的总战略后,赤壁之战也成为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说到赤壁之战,这里面出现的人物就是在整个三国中,唯一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物,那就是周瑜。看过三国的人都记得那句著名的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这一句感叹恰恰说明了诸葛亮与周瑜之间从才华谋略上,是最接近的对手。也就决定了二者之间注定作为对手的宿命。小说中,诸葛亮更是以自己的谋略和斡旋,在东吴的地盘占尽了优势。小说里周瑜被塑造成了一个心胸狭隘,嫉妒多疑的人物。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缺陷,才有了“三气周瑜”的典故。
小说的结局,周瑜打仗受了箭伤,最终被诸葛亮气到毒发身亡。东吴的一代天才军师就这样落下帷幕,享年只有三十五岁。其实小说影视作品中的演绎,让人觉得诸葛亮与周瑜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在真正的历史中,真的如演绎的一样吗?
其实不然,真正的历史,周瑜是积劳成疾,加上领兵打仗时受了伤,旧病发作去世的。并不是因为心胸狭窄而活活被诸葛亮气死的。在了解真正的历史后,可以说对于周瑜的评价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历史中的周瑜不仅有勇有谋,更是东吴成就霸业的重要人物。
二、历史上的周瑜
小说和影视剧中的周瑜确实沦为了配角。被塑造成了一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平庸之人。最终落了个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下场。小说和影视剧为了传奇好看,这样描写无可厚非。但是真实的历史却并非是小说和影视剧中表现的那样。
作为三足鼎立的吴国,之所以能够与蜀国,魏国平分天下,自然需要一定的实力。而历史中的周瑜,正是吴国能够崛起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据史书记载,周瑜是在讨伐刘璋的途中,因为旧疾复发而身亡的。享年只有35岁。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而在其去世的前后,其实有着与小说完全不同的故事走向。
三、周瑜死因真相
首先,赤壁之战的谋略和布置都来自周瑜之手。是赤壁胜利的主要功臣。当时的周瑜其实是反对与蜀国联合抵抗魏国的。因为他认为刘备这个人不可靠。并非忠厚老实之人。
历史上的刘备的确不像小说和影视剧中塑造的那样忠厚仁义,而是一个足智多谋,善于纵横的外交家和野心家。这样他才能认清楚身边的人,利用好人性来成就自己的霸业。
作为一个纵横捭阖的人物,因为自己势力小就联合孙权的东吴势力,是当下不得不做的。当时刘备已经四十几岁了,而刚刚掌权的孙权只有二十出头。论城府怎么会是刘备的对手。此刻周瑜是东吴的大都督,统领着的军权,年轻有为。刘备就从中挑拨,对孙权说;“周瑜勇猛有谋,掌握兵权,虽然目前是为主公所用,但是恐怕不是屈于人下的人呀”。
这一句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已经挑拨了孙权和周瑜的关系 关系。孙权开始不信任周瑜,这也为后来周瑜客死他乡埋下了一个伏笔。另外一个诱因就是好友鲁肃的算计。众所周知,鲁肃与周瑜是好朋友。
影视剧中鲁肃被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中的鲁肃是一个足智多谋,城府很深的谋士。他看见好友步步高升,内心不免有些嫉妒。于是经常在孙权面前,有意无意地说周瑜的不是。加上孙权是想联合刘备的,周瑜与其意见不符,就加速了周瑜末路的到来。
孙权在讨伐刘璋的部署中,明知道周瑜有旧伤疾病,知道此次路途遥远,凶多吉少,还是派遣周瑜出兵。周瑜碍在为东吴尽心操劳上,不得不前往。这样在多方的作用下,历史中的周瑜就这样死在了讨伐的路上,英年早逝,让后人闻之扼腕叹息。
四、总结
正所谓:“火烧赤壁天下传,公瑾并非妒英贤。戏说人皆有成见,闻之真相皆喟叹。”历史与演义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回归历史的真相,才能更客观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像我们在现实中,不通过实际的调查,只是道听途说的去评价一个人一件事是有失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