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滋味长04

(一)论心与论迹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二)为政第二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段是接着上文“不逾矩”说的。

孟懿子:鲁三家之一,其父不懂礼,有逾矩被其他贵族嘲笑,遵父亲遗命,跟着孔子学礼,后期发生堕三家事件(城墙过高超出品节限制)他带头抗命。

无违:遵守品节限制,无过不及。孔子在警示弟子不要有逾矩之举。

这段对话中也显示出孔子政治管理的手段艺术。

1、孟懿子问孝,孔子与其论迹。警示弟子迹的过错,发乎本心不作伪。

2、警示的话点到为止,敏感的话题点到而不点破,留有余地避免谈话双方产生尴尬与隔阂。

3、樊迟御,子告之:及时分享防错经验,避免其他弟子错过学习的机会,知之而不懂,让错误再次发生。

4、何谓也:“无违”是微言,点到而不点破的话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懂。一句何谓也,道出点到而不点破的意境。点到了,该懂得人自然懂,未点破,听到的人仍然不懂。

5、生事之,死葬之、祭之:则点破无违在于不违背品节限制,不逾矩。说无违,其实是在警示弟子的违。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段借孟懿子儿子来问孝,讲述管理的艺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

考察贵族、有钱人家的子女什么是孝呢?如果能做到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让父母操心,这就做到孝了。

对其父谈孝迹,对其子谈让父母心不忧。对象不同,教育的角度自然不同。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段讲品评孝,不能将目光放在孝迹上,而应放在心敬上。

考察平民家的子女什么是孝呢?看是否对父母有敬心。

能养:能服侍父母、替父母做事。

犬能养:养狗能替主人看门

马能养:养马能替主人驾车

如果平民家的子女替父母做事时尽管能尽其力,但如果没有敬心。这样的子女是不值得组织培养的。有培养他们的资源,不如用在养狗看门养马驾车上。

有不敬之心则易生违背之迹,管理上防微杜渐之学问。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段讲孝的心迹。

考察贫民家的子女什么是孝呢?看是否对父母有孝心。

色难:注意自己的脸色,处处站在父母角度考虑问题,不让父母为难。

有事:有难以解决的事情时,劳在自身

有酒食:有分配利益的好事时,功在长者

曾是以为孝乎:这样的心迹,你认为是孝吗?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段借颜回的例子再一次讲色难。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我和颜回等众学生交流时,颜回从来不反驳我的意见,像没脑子似的。

退而省其私:众人退下后我单独考察他内心的想法、见解

亦足以发: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使我也深受启发啊!

管理会上的色难:

1、领导赞同,你反对

2、领导批评,你辩解

3、领导总结,你补充

4、领导散会,你不让

可能对很多人来说,私下问领导之难比色难更难吧。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段是对上文四则问孝对话案例的总结,并上升为管理要求。

管理环境发生变化,一般都是因为“迹”的变化而被管理者发现的。

视其所以:看他做了什么

观其所由:观察他为什么这么做

察其所安:考察他是本心如此还是偶然如此,探求根源

人焉廋哉:能看不透一个人吗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段借孔子的话讲述学习不能只为温故,更重要的是要在管理上知新。

温:温习、学习

故:过去的事、书本上的知识

知:知晓、推导、弄明白

新:正在发生的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

可以为师矣:闻见择时,能将所学用于思辩事理及人性上,那么这样的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这段是借孔子之口强调君子的目的——进入庙堂接班。

君子:庙堂接班人、候选人

不器:要考虑以下几点:

1、什么是器与不器?——形而上下者谓之器(无心进入庙堂的人走技术型路线,君子要走的是管理型路线,这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2、是什么引导一部分君子转为器?——温故而之新,研究明白了事理及人性,志向转移(由管理型志向转为技术型志向)

3、什么人能器?——无法进入庙堂的士、农、工、商(技术型人才)

《易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本质的集合;器,是现象的总称。小人重现象而不重本质,君子重本质而不重现象。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这段讲如何能当好庙堂接班人。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敏于行而纳于言。手脚勤快别夸夸其谈。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庙堂之上谓之大人

立志进入庙堂谓之君子

庙堂之外谓之小人

周:周全、不偏倚、保持中立

比:士、比较学问,农、比邻土地,工、比量尺寸,商、比较价格,兵、比斗武艺

周则不比:君子之流考虑问题要保持中立,不能为利益关系进行比。

比则不周:士、农、工、商、兵之流为了利益关系则需要进行不断的比,这导致他们必然无法保持中立。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段对应着上文的“周”字,强调政治学习与政治思考不发生偏倚的重要性。

学而不思:重视四处求学本领,却轻视思考事理及人性

则罔:这种方式学的越多越迷茫

思而不学:重视思考事理及人性,却轻视向周围人请教学习

则殆:这种方式是在浪费时间和虚耗精力越来越不被人知。

君子进入庙堂的关键就在于由“人不知”变为“人知”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段还是讲政治上的“周”字。

君子要讲周全、讲中立、讲不偏倚。如果听到不同的学说就去攻击它,这样会带来害处的。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段讲政治上的“知”字。

对于接班人来说,领导问话的时候,知道了就说马上告知领导所知道的事情,不知道也要毫不犹豫的告诉领导你不知道,不能糊弄领导,这才是接班人要学的知识。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段讲谋生求职之道。

多闻多见:为谋生求职之履历增加筹码

阙疑阙殆:对所闻所见的内容进行筛选

慎言慎行:小心谨慎的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

寡忧寡悔:事过随风了,万事向前看。

学习读书时,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不加以评论;同他人说话的时候要谨慎,这样能避免遭到他人攻击带来的忧患。走进生活观察人间百态,但是不要把自己卷入麻烦之中。注意自己的行为,以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在交谈的时候,轻易不给别人发难的机会,在自己的行为上也不会轻易出现自责的情况,这样即使自己不愿意升迁,那也是不太可能的事了。”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此段讲如何让民众服从管理。

“坚持公正的举措而放弃不公正的举措,那么民众才会服从。但是如果坚持不公正的举措而放弃公正的举措,那么民众就不会服从管理。”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此段讲如何激励民众努力工作。

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

季康子问:"如何“敬”、“忠”二字提高劳动效率啊?

临之以庄,收之以敬:亲自到民众中去,以庄严的做事态度为民众做好榜样,他们就能尊敬你。

临之以孝慈,收之以忠:亲自到民众中去,以孝顺长者,慈爱弱小的态度为民众做好榜样,他们就能忠爱你。

临之以举善而教不能,收之以劝:亲自到民众中去,发现劳动效率高的能人,表扬他们并请求他们培养劳动效率低的民众,这样能提高劳动效率。

举:知慕

教:激励、鼓舞之教导

劝:使民勤勉工作之象。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这段意在堵攻击者拿孔子不为政却大谈政治管理之口。

有人问孔子:“你在这讲政治管理,怎么不去当官了呢?”

孔子说:“《尚书》说:'能做到对父母孝、对兄弟爱,这和政治管理的作用是一样的。’把家庭经营好就是为社会做贡献,难道只有做官才是为社会做贡献吗?”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这段讲管理中“信”的重要性。

人而无信:管理者丢失信誉

不知其可也:社会组织运作起来就会困难重重,没有方向。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就像汽车没有了发动机,车还怎么发动的起来呢?

没有发动机的车不能称之为汽车,丢失信誉的人也必将不能再是管理者。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段讲孔门的管理理论随着时代发展是否会过时。

十世可知也?:论语这门学问传十代人还有用吗?

孔子说,殷继承了夏的文明,殷在夏的管理上做了哪些修改,我们很清楚。现在周也继承了殷的文明,它做了哪些管理改变,我们也很清楚。或许还有其他的朝代来代替周,但是只要是研究的对象仍然是人,那么我们的管理理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尾段又与首段遥相呼应。

为政以德对应非其鬼而祭之;居其位对应见义不为。

作为管理者,位置很重要,在什么位置就谋划对应的政策。

不该你去做的事情你去做了,容易惹出事端。不是你应当祭拜的对象你去祭拜了,这是谄媚的表现;

相反该你做的事情你不去做,则是失职。

(0)

相关推荐

  • 堪作瑚琏是子贡——《论语》悟读【92】

    德合天地方君子,堪作瑚琏是子贡. <论语>第五篇第三章: [原文] 子贡问曰:"赐(端木赐,字子贡)也何如?"子曰:"女(通汝),器也."曰:&qu ...

  • 政治不是权术看《论语》里的“使民术”政治

    <论语>有很大的篇幅都在谈政治,然而孔子根本没有谈到权术,而是把目光放在个人修养.能力的培养上,放在以身作则.乐于奉献的作风建设上,更是大谈特谈如何处理与民众关系,如何领导和支使民众. 很 ...

  • #每日学论语#8.4【2017-1-11】

    #每日学论语#8.4[2017-1-11]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yuǎn)暴慢矣:正颜色,斯近 ...

  • 【第42期】音频学《论语·八佾篇第2章》孔子痛斥三桓祭祀时的违礼行为说明什么?

    音频学<论语·八佾篇第2章>孔子痛斥三桓祭祀时的违礼行为说明什么?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音xiàng)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指 ...

  • “君子不器”絮絮谈——《论语》悟读【28】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 <论语>第二篇第十二章: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 ...

  • 君子尚礼不尚力——《论语》悟读【55】

    儒门尚礼,举手投足皆学问: 道教随心,言行举止总自然. <论语>第三篇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射(演习礼乐的射艺)不主皮(皮做的箭靶),为(因为)力不同科(同等),古之道也 ...

  • 孔子在《论语》中教人们在生活中该怎样说话

    <论语>子曰: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种过失,没有轮到发言时而发言,属急躁(抢话题).轮到该说 ...

  • 最新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1

    [题解]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1

    (一)前言 世间书籍皆是桥梁, 人间众生身处井中. 桥梁有长有短指引人生方向,井口有宽有窄开拓眼界大小. 放眼望,生猛的年代永远是以前而不是现在,因为时间的沉淀让我们有了机会对过往进行生猛的包装解读.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2

    (一)井论 十年前,看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讲述了生命中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如何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当你展望未来时,你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过去时将他们串在一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3

    (一)观物观 以眼观物可取风,以心观物可识雅,以理观物可知变. (二)为政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此段为为政者画一个愿景讲--如何受人爱戴.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5

    (一)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字面翻译: 有子说,礼的作用啊,最重要的是让人心境安顺,处事自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6

    (一)圈定切割大小君 论语中谈论事情圈定在一起,无非天时的事.地利的事.人和的事. 把论语的事切割碎了品味下,只有大人的事.小人的事.君子的事. "大""小"&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7

    (一)论管理 管理是一门艺术.开放的题目,开放的答案.管理没有绝对的对与不对,因所处位置的不同,着重点的不同,管理只有好与不好,适合不适合. (二)八佾第三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8

    (一)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二)里仁第四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与乡里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周礼·地官·遗人>:&qu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9

    (一)观观不对观观对 观观不对:任何人的三观都不会完全一致的. 观观对:每个人的三观都是值得尊重的,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待别人的三观. 世上没有真正的共情和感同身受.哪怕共同经历,人类的悲喜也并不完全相通 ...

  • 再读论语滋味长10

    (一) 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邵雍 (二)公冶长第五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