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御上御下的人,往往精通这5点,着眼全局无为而治,无往不利!

从古至今,往往“无为而治”才是管理上的至高境界。一个领导者,如果能够积极发挥出各个岗位上管理者的力量,善于激发他们的智慧,使自己从日常细小的事务中摆脱出来,自然能够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握大局,这样貌似无为,其实更加有为。 领导者怎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呢?从历史经验来看,善于御上御下的人,往往精通这5点,着眼全局无为而治,无往不利:

姜太公说,天有经常运行的轨道,老百姓有自己的生活常规。君主如果能够遵守休养生息的规律,天下自然就平安无事了。 汉高祖刘邦在建国后遵从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表面上不算勤政,但实际上正是通过让人民休养生息,使农业、工商业等得到了迅速发展。明朝的冯梦龙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宋初的宰相赵普每当收到士大夫之间相互揭发告短的文书,不看一眼便付之一炬,表面上像是不负责任,但实际上正是通过遏制勾心斗角之歪风,维护了当时的“安定团结”。

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当初只是刘邦的一个不起眼的嫔妃。尽管只被刘邦“宠幸”一次便怀上了“龙种”,但她生下儿子后仍然很少与刘邦见面。 后来,薄姬不仅因未被刘邦宠爱而使母子免遭吕后囚禁,而且因儿子幸运登基而成了皇太后。这就表明,削尖脑袋钻营即使一时得利也未必是好事,而顺乎自然即使一时失利也未必是坏事。

南北朝时期,傅昭一生经历宋、齐、梁三朝,任过州郡属言、地方长官、朝廷命官。当时,朝代走马灯似地更换,官场上混乱无序,危机四伏。 傅昭之所以未遭受什么挫折并能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名声,靠的就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据史书记载,他居朝延,无所请谒;居家室,不蓄门生,不结党徒,不交私利。这些无疑是他得以善终并名垂后世的重要原因。

西汉后期,政治非常腐败,朝廷日薄西山。是时哀帝宠信高安侯董贤并纳其妹为妃。傅皇后之父傅晏惧怕有一天会出现废立之变,飞来横祸。 他的朋友相谭说:刑同再严,不能加于无罪之人;邪恶再盛,不能无故加于忠正之身。桓谭告诉他,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要叮嘱皇后,干万不能以巫医方技等手段与董妃争宠。 其次是他自己应遣散门徒,务执谦谨,防止别人借他之势在外胡作非为。否则皇帝抓到把柄,后果将不堪设想。傅晏遵嘱而行。后来,董贤在皇帝的指使下想尽办法要整倒的晏,包括速捕傅后之弟审讯,都始终未能找到陷害傅家的借口。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如何去除皇帝的疑心,一直是宦海沉浮的关键所在。楚汉相争期间,率军东征的汉王刘邦,反常地几番派人慰问留守关中的丞相萧何。 萧何为了祛除汉王的疑心,便在自己的亲族中挑选出年轻力壮的人,让其押运粮草,前往荥阳从军。如此,萧何才得到了刘邦的信任。在历史上,功成身退也是官场的条定则。 道家始祖老子认为,功成身退,乃天地之道。有许多曾经战功赫赫的英豪,如汉武帝时期的“飞将军”李广、唐朝代国公李靖等,都是因为不服老贪恋功名而不得善终。

综上所述,“无为而治”作为现代领导者提高领导艺术的指南,究其实质而言,是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即所谓“最小——最大原则”。 在实际的领导行为中,它表现出内在的超载性和象征性,表现为领导者“抽身谋大计”,着眼全局,进行宏观控制,整体把握,勇于放权,善于任人,用人不疑,使下属“有为”而己“无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极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