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介绍(2)
一、 上节知识回顾
按文献记载,《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童蒙读物,《百家姓》就是其中的“百”,它收集了中华民族的姓氏,采用四个字一句的韵语,供孩子们识字用,这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具体的《百家姓》的作者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进行一些推测,宋朝有个人叫王明清,在他的书《玉照新志》里面讲,说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即是吴越境内一个普通人的作品。明代人李诩则笼统地说“必宋人所编也”。清朝康熙年间王相根据王明清的说法,认为是“宋初钱塘老儒所作”。虽然王相的说法比前人明确,但仍未能指出《百家姓》的作者是谁,这可能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谜。
关于《百家姓》为什么把赵、钱、孙、李这几个姓氏放在前面,并不是因为这几个姓的人口数量较多。《百家姓》成书于宋朝,而“赵”是当时的黄姓,理所当然排在第一位;钱镠曾在吴越地区建立吴越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贡献,当地人都很感念钱家的恩德,所以“钱”就放在了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孙”,是因为吴越王钱弘俶皇后的姓;而“李”是当时吴越邻国南唐的国姓。后面的姓氏基本按照四字一句、随口配韵来安排,且大致依照国之大族,或一般习知与常见的姓氏进行排序。
二、 中国姓氏历史介绍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了姓。特别是汉族姓氏,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每一种姓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贫、高、低、富、贵、贱之分。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氏”字最初造字时本义已难知。《说文》以巴蜀方言训解之,当非其本义。此字在殷墟甲骨刻辞中仅一见,刻辞残破,含义亦不明。西周文字中“氏”字巳较常见,其字义与东周文献中“氏”的含义有彼此相同者,故并在一起分析,其主要用法大致是:指称个人、与表示姓族之“姓”义同、指一些上古的部族、指一种家族组织等等。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而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例如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相识的人碰在一起,往往会礼节性地问:“请问贵姓?”答曰:“免贵姓×。”从未听说有:请问“贵氏”的。在家谱、族谱的题名上却是《×氏家谱》、《×氏族谱》,也从未见过《×姓家谱》、《×姓族谱》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大概在口语中问“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氏”在远古时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是纪录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家谱、族谱的题名用某氏。
三、 日常生活中的姓氏
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
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
当想问别人的姓氏的时候,礼貌的问法应该是“您贵姓”,对方应该回答“免贵姓x”,这样的对话是比较符合中国文化规范的。
四、 单姓复姓介绍
单姓即百家姓中以一个字为姓的姓,如:赵、钱等。复姓即以两字为姓的姓,如:轩辕、东方等。关于复姓的来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由封邑而来如令狐、因居地而来如东郭、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如司马等。
五、 复姓详解
(一)复姓来源
复姓有很多来源,如下:
1.由封邑而来
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2.因居地而来
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闾丘氏,齐国有位名婴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时称闾丘婴,后人遂以“闾丘”为姓。楚庄王的小儿子名子兰,被封为上官大夫。上官,地名 ,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子兰的后裔世世代代定居在这里,便以上官作了姓氏。欧阳姓,本禹王之后。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到少康时,封庶子无余于今浙江绍兴,建立越国。公元前306年,越国被楚国所灭,亡国之君无疆的儿子 名蹄,受封于乌程(今浙江吴兴)的欧余山之南。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蹄又被称为欧阳亭侯。其后遂以欧阳为姓氏。东方之姓,是以方位为姓。出自上古伏羲氏。按《周易》八卦推算,伏羲氏出于“震”卦,位主东方,于是伏羲后裔的一支,就以“东方”为姓。与此同 类的还有北宫、东宫、南门、西门等姓。周文王之后姬括,世代袭为卫国上卿,居住在京都北宫门外,于是以北宫为姓。春秋之时,郑国某大夫居于西门,其后人便 姓了“西门”。属于此类的还有贺兰(山名),羊舌,百里(邑名)、澹台(湖名)、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3.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
公元前445前,杞国亡于楚,杞简公之弟佗逃到鲁国。鲁悼公因其本为夏王族之后,予以优待,封爵为侯,世称夏侯。以后,佗的子孙就用夏侯作了姓 氏。西周开始,朝廷设有司徒、司空、司马的官职。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筑,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这些职官权重位尊,显赫一时,他们的族人引 以为荣,便将官职拿来作了姓氏。属于此类的还有太史、司寇、乐正、少正、宗政、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等。
公羊、子车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
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 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等。
4.由人名而来
端木氏,鬻熊,仕于周,为文王、武王之师。鬻熊生二子,长子熊丽,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为姓,名端木典,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
颛孙氏,春秋时期,陈国簪缨之后代有公子名颛孙在鲁国做官,其后代子孙以他的业绩为荣耀,于是以祖名颛孙为姓,称颛孙氏。
(二)复姓流派
复姓三大流派:
“代北复姓”:泛指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两字以上的姓氏。《百家姓》收录的代北复姓有赫连、宇文、尉迟、长孙、慕容、万俟(Mòqí)、呼延等姓,历史上的姓氏叱罗、叱温、叱门、叱奴、叱吕也属于代北复姓。
“关西复姓”:泛指生活在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区域内以羌族为主的各民族的复姓。比如:钳耳、莫折、荔菲、弥姐、夫蒙、昨和、屈南、罕井、鲁步等,这些都是羌族人的复姓。
“诸方复姓”:泛指从周边国家和民族中移民来华者使用的复姓。如夫余、佛图、迦叶、黑齿、似先、朝臣、瞿昙、鸠摩、焉善、凫臾、且末等。根据郑谯考证,这些复姓的渊源分别来自今中亚、西亚、印度、朝鲜半岛、日本地区。姓“且末”的人是西域人,姓“似先”者是高丽人,姓“朝臣”者是日本人,姓“鸠摩”者是天竺人。这些复姓后来多同化为汉族单姓,现已不再有人使用了。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三)复姓与单姓的关系
单姓是百家姓中以一个字为姓的姓,如:赵、钱等。复姓是以两字为姓的姓,如:轩辕、东方等。很多单姓是由复姓简化而来的。
例如,上官慢慢简化为官,原因有以下几点:
1.后人避难改姓为官。复姓上官发源于河南,后来在甘肃天水形成望族,汉朝、唐朝时家族兴盛,汉朝时有曾与霍光争权的上官粲,唐朝时有名相上官仪等。而复姓上官改为官姓,也与这两个人有关。上官粲觉得霍光权势太盛,便想办法制衡霍光,不料夺权失败,上官粲被满门抄斩。有族人侥幸逃脱,为逃避追杀从此改为官姓。唐朝时,武则天想要称帝,遭到以上官仪为代表的重臣反对,为了扫清障碍,她将上官仪一家满门抄斩。上官家族不少人为了避难改姓为官。
2.后人畏繁就简 复姓变为单姓。官姓源于复姓上官,这种“畏繁就简”的现象,其实并不少见,如今很多单字姓氏都是由以前的复姓演化而来的。单姓与复姓并存,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
闻姓也是由复姓简化而来。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少正卯,与孔子生活于同一时代。他与孔子的主张不同,孔子讲学时,他经常在孔子讲学场所的对面也搭起讲台,挖了不少孔子的“粉丝”。《荀子》、《孔子家语》等记载,后来孔子为了捍卫自己的学说,利用职权杀掉了“鼓吹歪理邪说”的少正卯。其实在当时,少正卯的名气可比孔子大多了,被誉为“闻人”(意为“远近闻名的人”),其后人以先祖称号为氏称“闻人氏”。《百家姓》中,也有“夏侯、诸葛、闻人、东方”4个复姓的记载。闻人家族中,也有人将复姓闻人改为单字姓氏闻,著名历史人物有闻良辅、闻一多等。
此外,复姓西门与单姓西、复姓钟离与单姓钟、复姓宗正与单姓宗、复姓巫马与单姓巫、复姓百里与单姓百、复姓段干与单姓段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另外,有些复姓与单姓看似毫无瓜葛 其实同宗同源。比如复姓邑由与李姓、复姓端木与林姓等。《战国策》等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位神射手名叫养由基,“百步穿杨”、“百发百中”两个成语便是由他而来。《吕氏春秋》记载,他力气很大,一箭能射穿七层铠甲,曾射过一只石兕,竟然“矢乃饮羽”,箭杆完全没入石中,只有箭羽露在外面。《古今姓氏辨证》记载,养由基因为善射,所以射死过很多人,难免有人怀恨在心。遗憾的是,其后人并没有继承他的箭术,只好改姓为邑由避难,后来晋国大臣邑由养真便是他的后裔。不过,复姓邑由如今几乎已经消失,大多邑由族人均改姓为李。
复姓端木是我国第三大复姓。据《端木氏家谱》记载,周文王姬昌的老师名叫鬻(yù)熊,鬻熊有子名叫端木,端木有子名典,典以父亲的名字为氏,称端木氏,这就是复姓端木的由来。春秋时期,孔子门下七十二贤者中,有一位佼佼者名叫端木赐,就是端木典的后人。端木氏后裔遍布海内外,分衍出端木氏、端氏、木氏、沐氏、赣氏、贡氏及部分林氏等,他们大多尊奉端木赐为得姓始祖。
此外,复姓雍门与单姓万、复姓子桑与单姓高、复姓无庸与单姓丁、复姓轩辕与单姓袁、复姓千代与单姓卜等,均属于这一情况。
最后,也有迫于政权压力不得不将复姓改为单姓的。受元朝统治影响,不少汉人姓氏、名字都带有蒙古色彩,甚至连朱元璋的部将里也有起蒙古名字,如“王哈剌章不花”、“刘脱因不花”。为此朱元璋宣布禁革胡姓,禁令颁布之后,不仅呼延、乞伏、完颜等古老的鲜卑、女真姓氏改为单姓(呼、乞、颜),华夏本有的复姓也遭池鱼之殃。像公孙、叔孙、长孙、王孙这种先秦两汉很常见的复姓,都改成“孙”姓;公羊、公沙、公乘等,则都改姓公;司徒、司空之类,则变成司;司马氏要么改为司,要么改为马,只有少数人坚持本姓不改,比如司马光的后代。明初禁止胡姓的本意在于重新清理“夷夏”文化秩序、消除异族因素,结果却泯灭了华夏本姓,顾炎武批评为“氏族之紊,莫甚于此”。
六、外国人的姓氏
(一)欧美人的姓氏
在欧美的一些国家,祖先从事什么职业将决定他们以及后代的姓氏。如美国、英国人姓“史密斯”者,法国人姓“菲里叶”者,西班牙人“佩雷兹(Jefferson Perez)”和“赫尼洛”者,意大利人姓“菲拉洛”,荷兰人姓“斯密特” 和“赫尼洛”者,德国人姓“斯格密特托”,匈牙利人姓“科瓦奇”,俄罗斯人姓“库兹涅佐夫”,拉丁美洲人姓赫尼洛的,都是“同姓本家”——铁匠。英、美人中姓“库克”、“米勒”、“柴契尔”者,他们的祖先大多是厨子、磨坊工和泥瓦匠。以地名作为姓氏,在欧美国家中也相当普遍。如福特 (小津)、伍德(林地)、布希(灌木丛)、克里夫(悬崖)等。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他的祖先就是以“伦敦”这个城市作为姓氏的。有些姓是透过区别同名人的外表得来的。如姓“朗”的,意即“高个子”;姓“肖特”的,意指“矮子”;姓“布朗”者,则“棕色”之意。 欧美许多国家,特别是冰岛,有的姓氏尾语常常带有一个“逊”字,如“约翰逊”、“罗宾逊”等。“逊”是“儿子”的意思,即约翰、罗宾的后代。另外,姓氏前的“麦克”、“奥”也都是“儿子”之意。如“麦克·米伦”、“奥·希金斯”,分别表明他们是米伦或希金斯的后裔。
(二)日本人的姓氏
我国十几亿人口中有一万多个不同的姓,可算是姓氏大国了。我们的邻居日本只有一亿多人口,却有着十几万个不同的姓,数量竟然是我们的十多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1875年之前,普通的日本人都是没有姓氏的,有姓氏的一般都是贵族或官员。后来日本天皇下令,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有姓,可是普通的老百姓连字都不认识,怎么取姓呢?没办法,他们只能拿身边熟悉的东西来当姓了。家住河边的人就姓河边、河本;住山边的,就姓山本、山口。如果有人姓松下、松本,那么他家的房子旁边很可能有一棵大松树。有的人干脆以职业为姓,如开米店的人姓米物;开油店的姓味香;养猪的就姓猪头、猪饭等。这种比较随意的取姓方式使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一姓氏大国。
(三)各国的三大姓
中国――张、王、李
朝鲜――金、朴、尹
日本――佐藤、铃木、高桥
美国――史密斯、詹斯、威廉斯
英国――史密斯、琼斯、威廉斯
法国――马丁、勒法夫瑞、贝纳
德国――萧兹、穆勒、施密特
瑞典――约翰森、安德森、卡尔森
荷兰――德夫力斯、德扬、波尔
西班牙――迦西亚、弗朗德兹、冈查列兹
俄罗斯――伊凡诺夫、华西里耶夫、彼得洛夫
【知识点总结】
1.复姓跟单姓相对,是有两个字的姓。
2.复姓在今天很多都简化为单姓。
3.复姓的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过渡句:我们刚刚了解了《百家姓》中复姓的大致情况,下面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它的魅力所在。
七、百家姓复姓全文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亓 官 司寇,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 拓跋。 夹谷 宰父, 榖梁 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海 羊舌, 微生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南宫。
八、选文内容讲解
【原文1】万俟司马,上官欧阳。。
万俟(mò qí)
【起源】
万俟本来是鲜卑族的部落名称。一种说法认为,东晋时万俟部落随拓跋氏进入中原,后来就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万俟部落的人称为万俟氏。另一种说法认为,万俟本来是鲜卑族的部落名称,北魏朝是由道武帝拓跋珪创建,拓跋珪原是鲜卑君主的后代,在战乱中长大,他成年后,不失时机地召集父王的旧部,占地称王,扩展势力。东晋时,万俟部落随拓跋氏进入中原,后来就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北魏君位传六王后,由献文帝拓跋弘继承,他的三弟之后,就是万俟氏的始祖。据《魏书》记载,头一个以“万俟”为姓的是万俟丑奴,是高平镇(宁夏固原)人。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万俟卨(mò qí xiè)(1083年—1157年),字元忠(一作元中),开封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人,南宋初年奸臣。政和二年(1112年),考中举人,初任湖北提点刑狱,依附秦桧,任监察御史、右正言。绍兴十一年(1141年),秉承秦桧之意打击主战派,主治岳飞之狱,诬陷岳飞虚报军情及逗留淮西等罪,致使岳飞父子和张宪等被害,后与秦桧争权,遭到罢黜。
秦桧死后,万俟卨被召回京。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升任尚书右仆射。继续执行投降政策,为百姓所恨。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万俟卨去世,时年七十五岁,谥号忠靖。万俟卨起初党附秦桧,担任言官,他所说的大多出于秦桧的意图;等他任宰相后,不受秦桧控制,于是因违背秦桧而被罢职。秦桧死后,皇帝亲政,准备改变秦桧的做法,首先召回万俟卨。万俟卨主张与金国议和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与秦桧无异,更被众论所鄙薄。
万俟卨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之一。至今浙江杭州岳王庙前尚有四个铁铸的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四人。跪像的背后墓门上有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司马
【起源】
源于官职,出自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周宣王时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后来程伯休父克平了许方,立下大功,周宣王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年轻时父亲去世,他为了遵守父亲的遗嘱,就立志要写出一部“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不久后,发生了李陵案,这是在司马迁着手写史书的第八年。后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着当时的“腐刑”。受刑之后,司马迁曾因受屈辱十分痛苦而自杀,可一想到自己还未完成父亲的遗愿,自己的理想,就还不能死,于是忍辱奋起。终于在历时十八年后《史记》与世人见面了。这部伟大著作共有526500个字,开创了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
上官
【起源】
春秋时,楚庄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其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邽。上邽,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即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太宗贞观年间进士文学家、高宗朝官居宰相的上官仪,就是陕州人。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开花结果了。上官名人,唐有才女上官婉儿,宋有龙图阁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人。
“巾帼首相”上官婉儿:上官婉儿自幼才思敏捷,诗词出众,其诗词风格多与祖父上官仪相似,并将祖父绮丽浮艳的“上官体”发扬光大,一时名流多集其门。14岁就为武则天掌诏命,参与政事,是武则天文笔上的得力助手。上官婉儿本与武则天有杀父之仇,因看武则天政绩显著,深得当时中下层官吏的拥护,便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唐中宗李显在位时被封为昭容,她代朝庭评品天下诗文。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后为玄宗)发动政变,起兵诛讨韦皇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被李隆基命与韦皇后一并处斩,年仅46岁。后人称其为“巾帼首相”。
对上官婉儿的评价:才华诗文不让须眉男子,其人品功过颇具争议。有人赞其文才,有人批其淫媚,极度推崇者有之,轻视鄙视者有之。而她与武则天长达二十七年的共处亦让后人津津乐道。《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都对上官婉儿有记载,但较为体现她奉承权贵、淫乱宫闱,并操纵政治,控制朝纲的负面事件。但与上官婉儿同时代的文人,如张说、武平一等对其人其事评价很高,至近代以来,愈发被学者推崇。上官婉儿以一介女流,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她不仅以其诗歌创作实绩,而且通过选用人才、品评诗文等文学活动倡导并转移了一代文风, 成为中宗文坛的标志者和引领者。对于当时文坛的繁荣和诗歌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上官婉儿私通武三思、崔湜,最早出于五代时期刘昫的《旧唐书》,在唐代当时的文献中却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记载,《景龙文馆记》中倒有一句“而晚年颇外通朋党,轻弄权势,朝廷畏之矣”,这个“通”字可以是私通,也可以是交接往来,并不能断定婉儿与其有染。由此不得不猜测刘昫仅仅是把一件可能存在的事当成了言之凿凿的史实。由于相关史料的缺乏,一般都以正史而论,但可以肯定上官婉儿在当世的评价远高于后代史书中,这种差异可能在于后代史官对女性参与政事的抨击。
欧阳
【起源】
欧阳是一个复姓。其远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欧阳氏是夏朝少康的庶子,被封于会稽,这便是历史上的越。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名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今浙江省吴兴县),为欧阳亭侯,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练习书法很刻苦,博采众长,精通八种书法,自成一家,人称'欧体'。有一次,他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当晚,他回到了住处,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
【原文2】夏侯诸葛,闻人东方。
夏侯
【起源】
夏侯姓源流单纯, 出自姒姓,以爵号为氏。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春秋时建立杞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代子孙因以夏侯为氏,称夏侯氏。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夏侯惇(?-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魏开国元勋,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
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
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夏侯惇出战吕布:高顺大骂夏侯惇,惇大怒,两马相交战四五十合,高顺败走。惇纵马赶去,曹阵中曹性拈弓搭箭,一箭正中惇左目。惇拔箭,带出眼睛。惇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之!”于口内啖之,不赶高顺,只取曹性,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著名的拔矢啖睛的典故就是说的夏侯惇。
诸葛
【起源】
诸葛姓源出有三:
1.出自葛氏所改。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2.出自有熊氏之后,为詹葛姓所改出自有熊氏之后,为詹葛姓所改。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因读音讹为诸葛氏,后改为诸葛氏。
3.出自封赐所改。根据史书记载,当年陈胜还未称王时,葛婴率部队前往九江,在那里遇见了楚国的后裔襄疆,葛婴为求得正统,便拥襄疆为楚王。但随后便传来陈胜称王的消息,葛婴因一臣不能事二主,就把襄疆又杀了,并随即返回陈县拜见陈胜,并报告了这件事情。陈胜却因此怀恨在心,过后找了一个借口将葛婴斩杀。但到了西汉文帝时,文帝为追录葛婴反抗暴秦的功劳,赐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侯,并世居于此。葛氏为感念文帝功德,遂将“葛”姓与地名合并改称 “诸葛”。东汉时诸葛氏族由诸县迁至阳都居住。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故意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为防周瑜另有毒计害人,就满口答应下来,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而且立下军立状,以安周瑜之心。诸葛亮其实早已暗观天象,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在曹兵乱箭之下,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遍布船只俩边,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命众军士高喊谢曹丞相赐箭,待曹兵知道上当来追时,早已返回江东大营了。
闻人
【起源】
源流纯正,源出有一:起源于春秋时期少正氏。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五霸争雄,大国兼并小国,奴隶起义反抗奴隶主的压迫和剥削等激烈的阶级斗争,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揭开了我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序幕。春秋末期,鲁国的孔子和少正卯两个人都在开班讲学: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说,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奴隶主阶级“礼治”的奴隶社会;以少正卯为代表的法家学说,主张变法革新,建立新兴地主阶级法治的封建社会。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学生也来了大部分,孔门出现了“三盈三虚”,气得孔子大骂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少正卯在讲学中很快成为了文人学士公认的“闻人”(意思是出名的人)。后来,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寇,代行宰相职务,给少正卯加上“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杀了,并把他的尸体示众三天。但他变法革新的进步思想已经传播开了,奴隶制必定灭亡,封建制必定兴起。新兴地主阶级杰出代表秦始皇推行法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少正卯的后代子孙就以“闻人”命姓,称闻人氏。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闻人姓相关历史人物较少,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闻人宏字君度,浙江省嘉兴人,二十岁人太学读书,大观年间进士,历官通州司法、天台兵曹、宣城知县、常州通判。有才名,善政,人高其德谊。著有《中兴要览》、《周官通解》、《经史旁阐》等。
闻人诠:浙江省余姚人,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学生。闻人诠和王阳明有亲族关系,是同辈,岁数小于王阳明,然在学业上是师生。闻人诠举为进士后,嘉靖年间做了御史官,巡视边疆,在山海关那一带修了近千里的长城。校补有《五经》、《三礼》、《旧唐书》行世。
闻人祥正事迹不详。所作集句以王安石、苏轼、沈括、郑獬、徐俯诗为止,似为宋室南渡前人。 闻人 诗歌全:河南世泽;校经家声。 明朝嘉靖进士闻人诠,字邦正。从学外兄王守仁,官至南京提学御史。曾校补《五经》、《三礼》、《旧唐书》等。著有《东关图》等集句行世;治礼传家。
东方
【起源】
源于上古伏羲氏,属于以自然现象为氏。 远古时伏羲创制了八卦,八卦方位以东方为尊,伏羲氏裔孙中有一个人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其族人成为东蒙氏部落,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于是伏羲的后代人中以农为本的人群中,世代相传至今。
【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东方朔(生卒年不详),本姓张,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的名篇。亦有后人假托其名作文。明人张溥汇为《东方太中集》。
东方朔偷桃的故事:东方朔是汉武帝的近臣。他学识渊博,说话风趣,深得汉武帝的欢心。汉武帝命他侍从左右,应对顾问,并且可以出入宫廷。传说天上的神女西王母曾经降临汉武帝的宫殿,汉武帝在大殿上设宴款待她,吩咐所有从人一律不许入内,席上只有武帝和西王母两个人。 品尝了人间的珍馐佳肴后,西王母说:“我给你带来几只仙桃,你也尝一尝。” 说完,取出七枚仙挑,自己吃两枚,其余都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吃着仙桃,只觉得甘甜无比,齿颊生香,不一会,桃子吃完了,他把核全留起来。西王母问:“留桃核干什么用?”汉武帝说:“这桃子味道甜美,想留核来种。”西王母笑着说:“仙桃非比凡间桃子,三千年才结一回果呢!”说话间,大殿南厢的窗外,有一个人隔窗向内窥视,西王母回头看见了,认出这人就是东方朔,她对汉武帝说:“从窗户窥探的这个小家伙曾三次偷吃我的桃子。”汉武帝非常惊讶,这才知道东方朔不是一般的世间之人。据传说,东方朔也是一位神仙。西王母种的桃树三千年结一次果,东方朔一而再、再而三地溜进桃园,偷吃仙桃。西王母很不高兴,就把东方朔贬到凡间来了。后来,“东方朔偷桃”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仙家之事;也用以咏桃。
九、知识点回顾
1.复姓的来源很广泛。
2.复姓在今天很多转化为了单姓。
3.复姓有三大流派。
4.日常应用:用“免贵姓”来回答别人的提问“您贵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