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可阅读】上海虹口瞿秋白寓所旧址
来源: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
1932年11月,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的上海。冬夜里,寒风凛冽,街上早已人影稀疏。一名女子紧了紧身上的大衣,加快步子,在巷弄之间反复穿行,终于确认无人跟踪,这才侧身闪进一道门内。
她是杨之华,门内焦急等待着的,是她的丈夫瞿秋白。数日前,他们收到上级要求紧急转移的通知,便分头前往鲁迅家中。瞿秋白率先抵达,杨之华则为了甩掉密探,在街上整整转了三天三夜!
说起来,鲁迅和瞿秋白虽然今年夏天才是第一次正式见面,但二人早已以文相识,成为莫逆之交。所以遇到这样的紧急情况,瞿秋白首先想到的便是转移到鲁迅家中。鲁迅自然欢迎瞿秋白过来,但好友一直这样颠沛流离,终归不是个办法。思来想去,总得为瞿秋白觅得一处安全住所才好。鲁迅于是亲自上阵,看了好几处地方,终于在施高塔路上的东照里,选中了眼前这栋房子的亭子间。次日,瞿秋白夫妇便搬了进来。不久,鲁迅也搬到了仅一街之隔的大陆新村,两人来往更加频繁。
这天,鲁迅跟往常一样来到瞿秋白家。走道里照例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中药味,他不以为意,反倒循着药味向熟悉的亭子间走去。这其实是个有意为之的挡客之法。瞿秋白个性喜静,不好泛交,便巧借这药味挡住泼辣好事的房东和热情的房客们,鲁迅自然不在其列。
杨之华曾说,只有鲁迅先生,能让自己少话的丈夫变得健谈。这不,瞿秋白一看到鲁迅来访,便赶紧招呼他坐下,郑重地拿出刚写好的文章给他看。这洋洋洒洒近两万字,正是瞿秋白为了鲁迅的杂感集,伏案四夜写出的序言。其不论是对鲁迅文章还是思想的评价,均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对鲁迅来说,能得到这样的理解,真的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施高塔路东照里,就是现在的山阴路133弄12号,瞿秋白在这里度过了他在上海最后、也是最平静的一段时光。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所幸还有鲁迅这样的知己。对他们二人来说,革命路上曾有志同道合者相伴,再凛冽的寒风,便也不足为惧了。
来源: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单位: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