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开先生谈建国60年篆刻25家
石开作品
2008年底的一天,突然接到邱振中的电话,说人民出版社计划在建国60年之际,出一套国家级的巨型画册,名曰《中国美术60年》,具有美术史书的性质。内中有书法和篆刻的内容,拟在这历史段中精选最有代表性的篆刻家25人及作品入编该书。并说经出版社研究决定聘我编选篆刻部分,在日后主编会议审稿之前,全权由我挑选入编作者和备选作者,并保证主编会议只有审稿的权利,而不会有掺沙子的干涉。还说我个人的作品,已决定在当选之列,所以不存在回避等难为情的问题。最后,邱先生说,这是一次以个人审美意志对历史负责的机会,希望我应允。我好像没有谢绝的理由,便即刻承接了下来。
承接之后细细一掂量,好像并不简单,60年中牵扯到的篆刻家,高水平的何止25人?已故前辈尚容易供奉,当今的高手怎样摆平?如果依凭“个人审美意志”必损伤人际关系,如果关顾人际关系又如何“对历史负责”?这时,我知道自己冒失地摘了个长刺的果子。
当然,如果不想人际关系,这事不难办。于是我先拟定出选人的标准,三条,一作品置之篆刻史,要看出创造的力度。二作品要达到审美的高度。三作品要有数量和整齐的深度。一切以作品说话,至于资历、影响等作品以外的因素可以不顾。用这三条标准,很快就浮现出人来,前辈如齐白石、来楚生、陈巨来,当代也有好几人,两者总数大约10人。如果略放宽标准,则50人打不住。为此,我拨了徐正濂和曾翔的电话,请他们也各拟个名单。两位老兄很认真,好几天后才给我答复,一看名单与我的大同小异,徐倾向作者的影响力和辈分,曾比较注重审美倾向,有了这名单的参考,入选和备份的作者就顺利登台了。
齐白石作品
首选的当然是齐白石,我忽然想,如果此事在1949年由他的同辈篆刻家来选,大约有50%的可能选不到他。齐老爷子1949年后印章刻的很少,但宝刀不老,字形结构依然严整结实,张扬有力度,刀法偶有失控和疲态,但用狠之劲不亚于前。边款字大,而且有老态。一般人看齐白石都只看刀法,其实齐印最具工力处是结字,篆法之准确到位自有其防伪的微妙处,这几年拍卖场上出现的大量署“质雅”上款的伪印,之所以我断其伪作,就露馅在篆法上。
陈子奋作品
按年龄排序,接下来的是陈子奋,陈比较少人知主要是地域的原因。他是流派印继承的高手,身兼多种风格而统一于娴雅古茂的格调,在老辈中自树一帜,美中不足是个人面目不够独特。他是我老师,除了感情因素,先生印作里所特有的韵致的确是可圈可点。边款极具个性。
沙孟海作品
沙孟海也是流派印的继承者,也身兼多种风格而统一于一种格调,可贵的是其浑穆结实与其书法同调,甚似其人格与学问。而风格面目不能纯化,也致使他在印坛无法排到超一流的位置。沙的边款出类拔萃。
方介堪作品
方介堪是一位可敬的默默耕耘者,直至晚年还创作不辍。以平和、稳健、整洁营造出看似平常而颇有风度的格调,让人倾慕而生向学之心。当然,方先生也存在风格面目不够纯化的问题。在他们那一辈人中也许是很普遍的,过分掩藏个性而强调中庸是他们共同的症结,也因此更显出齐白石、来楚生、陈巨来的杰出。
钱君匋作品
钱君匋也是一个出色的流派印继承者,但与他的同辈相比,他似乎做得更投入更精到,以至付出几乎丧失个性的代价。幸好钱先生用刀猛利矫健,以腕力之长统摄了篆法上的杂陈。钱氏边款亦佳。陈子奋、方介堪和钱君匋三人在篆刻承传上做出不凡的贡献,因为他们三人各自培养出多位不凡的学生,学生的优秀给老师大大争了脸面。这也是我有底气地推奉他们三人的理由之一。
来楚生作品
陈巨来作品
来楚生、陈巨来是当代公认的超一流大家。前者有“麻辣”之相,后者具“清寂”之雅。置之篆刻史,自是醒目共睹。固然来楚生篆法胎息自吴昌硕,创造的力度有限,陈巨来源自汪关,也有创造力度的问题。但从审美看,来的“辣”与陈的“静”都具极致之美,但二人若与齐白石相比,似乎还有一小肩之差。此外,二人边款可看,而来楚生还擅刻肖形印。
罗叔子作品
南京的罗叔子较以上诸家年龄小一些,“事件”时期受迫害去世。罗叔子的风格面目单纯而有张力,虽然可明显看出黄牧甫的路数,但比之同是学黄的傅抱石、乔大壮,却更有优质的个性消息,其落拓野逸的风采和楷书化的篆法改造,都影响到后来的作者。翻阅他的印谱,与后来的黄惇几乎同调,我不知道他们之间是否有师承借鉴,抑或撞车也难说,但从年龄看,罗明显长了一辈。
已故的篆刻家就选了以上8人。备选的有王福厂、黄宾虹、唐醉石、韩登安、叶潞渊、方去疾、傅抱石、邓散木、罗福颐等,其实被选与正选之间,除了像齐、来、陈三人有高峰的感觉之外,其余的水准则差不多,只因我的“审美意志”作怪有了上下之别,实在委屈了他们。余下的名额就当成老先生们对后生的爱护了。
在世篆刻家的选择也按那三条标准,不够三条的,至少要够的上两条,不以资历和影响力取人,努力争取做到艺术的公平,当然因为是我个人的选择,很难不存在局限性。今按齿序介绍说明如下。
韩天衡作品
现年70岁的韩天衡,也算是流派印的继承者。但他比前贤略高明的是创新的意识要自觉些,明确些,因此成果也多些、大些。他对多种传统形式作出革新,而力度强弱不等。韩氏也整合出一种格调,这格调华美俏丽,有些圈内人嫌其媚世不够高级,但喜欢并理解的是大多数。韩的边款甚佳。
林健作品
林健1942年生。他的印章面目单一而清晰,特色建立在篆字造型的个性化上。将多种信息选择性地融汇成个性化的造型,再结合有创意的用刀技巧,来塑造一种能表达自家审美意趣的风格面目,是篆刻告别流派继承而独立门户的一种作派。它缘起于邓石如而成就于吴昌硕、黄牧甫和齐白石。但这种理念一度被模糊,林健是重新举起这个理念的实践者之一。因此,其个性张扬的力度要胜过韩天衡。虽然在篆字造型中,某些做作的表现损伤到审美的品位,但瑕不掩瑜。他的边款也有这样的缺失。
陈身道作品
陈身道1947年生。上海科学院某研究所工程师。因为他为人低调,许多道中人都感觉陌生。他以古装饰类文字作篆刻创作的支点,通过精密和夸张的变化整合,创作出一种极精工极典雅的审美图式,试图告诉人们篆刻审美的开拓有着无尽的可能性。他的边款略失老道。
王镛作品
王镛以他对书法的感悟和造诣,以他敏感和强健的腕力,真正做到以刀代笔,创作出属于自家特有的篆法体系和用刀方式,创造了“粗枝大叶”式的篆刻图式。由于他篆刻量的制约和近十年的“休眠”,使人无缘看到他的深入和变化,也难免有边缘之虞。王的边款极佳。
陈国斌在印坛普遍比较安分守成的语境中,突显着他的先锋与狂乱。陈国斌有两面,一面对秦汉古印有着深刻理解和表现能力,另一面则反叛破坏不拘成法。他先期的作品有震慑的力量,让人心服口服。他近期的创作却有胡闹之嫌。究其原因,也许他无视篆字结构应成体例的概念所致。陈的边款奇特而有看头。
刘一闻作品
刘一闻好像也存在先期与近期的问题,他先期的作品被公认为典雅文秀的典型,篆法正奇交织既有个人独特性又有古典完美性,品位很高。而近期作品虽然个人独特的结字法依旧生动,但刀法和章法表现却有草率之嫌,原先淳和的品味掺进了别的成分,让人顿生公瑾当年之感。刘的边款甚佳。
徐正濂作品
徐正濂印章风格建立在独特而张力十足的篆字造型,和简明率直的刀法之上,强烈独特的图式让人过目不忘。但如果对其人性情人格不甚了解,似也难亲和其印章内质之审美,反之,则可见我民族艺术在高端的层面,所呈现的图式与心性之间的契合之道。徐的边款与其印面谐调。
崔志强作品
崔志强的篆刻有很强的刀感视觉,线的光面与粗面结合得简单而又复杂,很能表现作者豪放和精致的性格。篆字造型取多家元素集为一体,偶觉夹生却也生面别开,是当代篆刻取某家图式结合自身特点而改造有成的典型。
曾翔作品
曾翔的篆刻图式强烈独特而又似曾相识,其特点不在他改造了古朱文阔边小玺这种形式,而是篆字造型老成诡异,线条刀感斩铁生动又具缥缈之质,创造出神奇的钤印效果。但此公艺心不守,见异思迁,恐怕这朵奇葩很快会转瞬即逝。
刘彦湖作品
刘彦湖想象力惊人,他能无中生有创造出让人完全意想不到,但似乎又古已有之的篆字造型。使他的篆刻明显带有现代意味的图式创造,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仍恋恋不舍保留着齐白石的影子。
戴武作品
戴武也是一个篆字造型的高手,他也有无中生有的能力,不过他的手段更为隐蔽和魔幻。他的印章有很奇特的韵味:在看似完全古印面貌的遮蔽下,只有细细琢磨,才发现其中的艰涩、倔强、古奥、邋遢,原来如此生动。以至在审美上开拓出一种非主流的新境,这当然也是现代意味的图式创造。
蔡大礼作品
蔡大礼相对于戴武的“灰色”,要显得格外阳光明亮,他的造型方式虽然是常见的夸张对比等装饰性的手法,但线条却明快有力度。当代印坛有许多篆刻家用同样的手段进行创作,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掩没了蔡的个性,但蔡大礼依然是最稳健老成,又机巧时露的代表。
赵明作品
以古玺形式作模仿和创作是近10年的风气。此中高手频出,如黑龙江的葛冰华、西安的魏杰、上海张炜羽都各自形成风格面目。而默默耕耘的江苏赵明先是以理论教学见长,继而以并不吸引眼球的古玺式创作登堂入室。赵明的结字不见习气,古茂结实并充满野生的意趣,因此他印章的品味要高于同侪,耐看耐品成为他的特点和优点。
李强作品
当代印坛对刀法的重视,一度成为篆刻创新的最大趋势,而用刀最有表现力的作者当首推朱培尔,初次看他的作品颇有震惊之感。然而他的篆字造型力度略逊。经过反复斟酌,并征求多位同人的意见,最后选了同类型的李强,李强的篆书能力比较强势。但艺术之竞争不在一日之短长,中原逐鹿目前不能预见其结果。
徐海作品
莫武作品
由于主编会议有不成文的规定,所选作者一般止在70年之前,但当代年轻篆刻家很多,其水准不亚于年长的和已故的名家。1969年出生的徐海和莫武可以算是这一代的代表,徐海以灵动张扬见胜,莫武以古拙内敛见长,两人都能把握自身性格气质上的特点,融入艺术形式之中,使之见其印如见其人,此中信息之鲜明、浓郁、强烈和复杂是衡量他们艺术造诣的指标。此外两人结字造型都极有特色,用刀奇趣横生。
尹海龙作品
1970年出生的尹海龙与徐海、莫武一样都受到良好的专业科班训练。相对而言,尹的技术含量要略高一些,他专取古玺字变形为自家的体系,并以极细腻又极奔放的刀法建立自己的风格面目。这种以技法为上,将技法视为终极追求的创作方式,与当代美术创作有同步的倾向。
备选的当代高手很多,比较突出的有吴子健、古泥、张弓者、程风子、朱培尔、魏杰、谢钦铭、戴文、鞠稚儒等。
经过忙碌而有序的选人和选作品,2009新年刚过就开始紧张的编委会审议工作。凡备选作品制作成幻灯片,打到大屏幕上让十几位主编副主编们一件件评议通过。篆刻所推荐备选作者基本都顺利通过,只有陈国斌、古泥遇到了麻烦,总主编的理由是:各门类的艺术要守住各门类所特有的表现规律,篆刻如果用了版画的表现手法,看似有了突破和创新,而实际是削弱了自身的特色。在审议会上,有人提问为什么不见李刚田的篆刻,答曰:因为名额的原因,没有特殊的批准,凡书法和篆刻两栖者只能取其一,像李刚田、黄惇因有书法入选,篆刻就只好舍去了。经过好几次审议会,最后名单如下:
齐白石、陈子奋、沙孟海、方介堪、来楚生、陈巨来、钱君匋、罗叔子、韩天衡、林健、陈身道、王镛、刘一闻、石开、徐正濂、崔志强、曾翔、刘彦湖、戴武、蔡大礼、赵明、李强、徐海、莫武、尹海龙。
(石开注:此文文责自负,不得删改,谢谢!)
欢迎点个 “在看”,并在文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