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初入官场受到打击,幡然醒悟:要想成功,得从驭人开始
阅读提示:本专栏是一个系列,讲述曾国藩如何运用驭人术,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的全过程。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曾国藩曾经使用过的方法。欢迎订阅,一次支付,终身免费阅读。#曾国藩#官场上的人,都是一些人精,要想驾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曾国藩刚刚入朝为官的时候,并不懂如何驭人,受到三次打击后,终于幡然醒悟:要想成功,得从驭人开始。会驭人,才能走得长远。要想弄清楚曾国藩是如何驭人的,我们得从他踏入官场时开始。因为进入官场前,曾国藩和我们今天很多学子一样,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接触的人并不多,也无人可驭。而考取功名后,则完全不一样了,他将成为大清王朝的一名官员,得学会和官场上各种带着面具的人物打交道。初入官场的曾国藩,现实并不像他想象的美好,处处都是陷阱,让他始料不及。从曾国藩刚入朝为官的历程来看,他共经受了三次打击。01第一次打击:被吏部官员刁难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30岁的曾国藩在翰林院三年实习期满,就等待道光皇帝面试后,就可以成为大清王朝的一名官员了。这是一件让曾国藩十分兴奋的事情。寒窗苦读二十余载,就是为了做一名好官,而机会,就在眼前。可是,让曾国藩万万没想到的是,吏部的官员并不把他当一回事。
按照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规定,凡新科进士,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可以立即授予官职外,其余优秀的人,则需进入翰林院实习三年,也就是庶吉士。实习期满,经过皇帝亲自面试后,才能按照面试时的表现,授予不同的官职。但不管是留在京城,还是外放到地方,成为一名官员,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可偏偏在这时,曾国藩被吏部的官员刁难了。按照清朝的规定,只有吏部向庶吉士下发引进(面试)通知书,安排好时间后,才能由吏部与礼部或者翰林院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引见大臣,将其带入皇宫。否则,根本见不到皇上。当时,和曾国藩在翰林院实习的共有五人,其中四人刚刚期满就获得引进,被外放到地方做知县去了,可唯独没有曾国藩的引见通知书。他虽然数次去吏部询问,可回复就三个字:等一等。曾国藩后来才知道,这是自己没有向吏部官员送银子的结果。可此时的曾国藩,并没有俸禄,囊中羞涩,除了靠家里寄银子外,就是靠从从钱庄借高利贷生活了,又怎有银子去贿赂吏部的官员呢?
曾国藩在京城举目无亲,虽然对吏部的办事官员说尽了好话,可根本没人听他的解释。吏部足足拖了半年时间,见曾国藩实在拿不出银子后,才十分不情愿地为他开具了引进通知书。02第二次打击:受上司和同僚排挤曾国藩得到道光皇帝引见后,因为对答明白,被留在了京城,实授翰林院检讨。检讨虽然是一名从七品官员,但和其他四名在翰林院实习的庶吉士相比,要幸运得多,他们都是候补知县,而且是被下派到了广西、江西等经济不发达的省份,而曾国藩却被留在了京城。这也充分说明,曾国藩确实是一个优秀人才。可是,一心想做一名好官的曾国藩,正式成为大清王朝的一名官员后才发现,做官有多难了。进入翰林院,他就遇到了一个贪婪的上司。
曾国藩的上司叫赵楫,是翰林院一名从四品侍读学士。赵楫虽然也是一名汉人官员,却天生一副奴才相,对满人下属官员阿谀奉承,而对汉人下属官员却吆五喝六。由于曾国藩天生一双三角眼,身上从小长满癣疥,长相不太雅观,让赵楫对他十分讨厌。加上曾国藩进入翰林院时,并没按照官场潜规则,给他送一份重礼,更是让赵楫对他恨之入骨。每次遇到他的时候,总要趾高气扬地呵斥一番。同级别的官员们,见赵楫不喜欢曾国藩,也都见风使舵,视他如空气一般,对他十分排挤,在工作上,但凡有好处的,总也落不到曾国藩头上,而最苦最累的活,却全部推给曾国藩。曾国藩在检讨的位置上,一直勤勤恳恳工作了三年时间,不仅未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甚至一个好评都未获得过。本来以为只要自己兢兢业业办差,就能引起上司的关注,就能获得升迁。曾国藩想得太天真了。03第三次打击:被贬职更让曾国藩备受打击的是,他在翰林院不仅未能获得升迁,还被贬职了。导火索还是由赵楫引起。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初,此时的曾国藩33岁。一直压制曾国藩的赵楫居然给他送了一封宴席请帖。原来,赵楫的父亲来京城看望儿子,他居然以此为由,邀请翰林院的官员于第二天下午去赴宴。
这是当时京城很多官员敛财的一种手段,凡过生日、搬新居、娶小妾等等,都要摆宴席请客。虽然名为请客,实为收受银子。曾国藩十分讨厌这种陋习,既然赵楫不喜欢自己,为何要去凑热闹呢?加上曾国藩确实也没银子,索性不去参加了。当时偌大的翰林院里,除了曾国藩没有去外,还有两个人没去,一个是翰林院的最高领导,即掌院学士文庆,一个是茶房负责端茶送水的下人。文庆是满洲镶红旗人,官宦后代,官至二品,自然不屑去看望赵楫的父亲,而茶房的下人却又地位低微,让赵楫看不上眼。曾国藩的举动,彻底得罪了赵楫。这个小心眼的上司认为曾国藩是故意不给他面子,因此,对他更是百般刁难,有时,为了抄写一份文件,明明写得十分工整,也会莫名其妙地被赵楫退回反复重新抄写。曾国藩虽然一直忍气吞声,可赵楫依旧没有放过他,联合同僚和御史,弹劾他“办事糊涂,办差敷衍”,从而被道光皇帝革去检讨实缺,成为一名不拿薪水的候补检讨。
这三次打击,让曾国藩十分郁闷,却也无可奈何。他虽然成为一名候补检讨,可按照清朝的官制规定,还需每天都照常去上班,每天上班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赵楫等上司请安。大家看到曾国藩后,不仅对他不理不睬,而且还常常冷言冷语讥讽,让曾国藩一介书生,十分难堪,无地自容。在翰林院里,曾有几个私下要好的同事、湖南同乡,见曾国藩被革去职务后,也对他刻意躲避起来。显然,这些人都是不想因为曾国藩而得罪赵楫,丢了头上的乌纱帽。曾国藩十分清楚,只要赵楫在翰林院一天,他就不可能有翻身的一天,而赵楫是皇上钦命的侍读学士,没有特殊原因,根本不会离开翰林院。在无法改变内部环境的时候,只好从外部寻找帮助了。没有朋友、没有实缺的曾国藩,有了大把时间来研究历代大臣的为官之道。
最终,曾国藩幡然醒悟:历代大臣,都是驭人高手,总能让自己在劣势中崛起,而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得从驭人开始。会驭人,在官场上才能走得长远。这就是曾国藩驭人术形成的原因。他当时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如何驾驭自己的顶头上司赵楫。那么,如何才能驾驭赵楫呢?自己不能驾驭自己的上司时,如果能找到可以驾驭上司的人,一切都迎刃而解了。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曾国藩开始钻研驭人术,正式开始了他新的人生。那么,曾国藩是如何驭人的呢?我们下一章接着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