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个皇太子的子孙,躲避明成祖追杀,隐居在山东小山村

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帝国皇太子朱标病逝,时年三十七岁,这个从封吴王世子起,被精心培育近三十年的长子去世,令朱元璋悲痛欲绝。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白发人送黑发人后,朱元璋面临一个迫切问题,当选何人为新的帝国储君?
历史上皇太子先于皇帝病逝的情况下,是立皇孙还是立其他皇子,很多皇帝都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
立皇孙者:
1、西晋愍怀太子司马遹遇害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臧和司马尚相继被立为皇太孙,是为有史以来立皇孙为储君之始。当时惠帝司马衷形同傀儡,此二孙皆系权臣扶立,一废杀,一夭亡。
2、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死后,立太子之子拓跋浚为世嫡皇孙,为实际储君,后即位为魏文成帝。
3、齐武帝萧赜的太子萧长懋死后,立太子之子萧昭业为皇太孙,同年即位,次年被齐明帝萧鸾篡位,废杀。
4、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太子耶律浚死后,长期不立储,临死前遗命其孙,时为燕国王的耶律延禧继位,即辽天祚帝。后国亡。
5、金太宗吴乞买的弟弟,皇储(谙班勃极烈)完颜斜也死后,立金太祖阿骨打之孙完颜亶为新皇储,即位后为金熙宗。后被完颜亮篡位,杀死。
6、金世宗完颜雍的太子完颜允恭死后,立太子之子完颜璟为皇太孙,即位后为金章宗。
7、金宣宗完颜珣的太子完颜守忠死后,立太子之子完颜铿为皇太孙,同年夭折。
8、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死后,长期不立储,后授真金之子铁穆耳太子旧玺,实际立储,次年即位,是为元成宗。

立其他皇子者:
1、吴大帝孙权的首任皇太子孙登死后,未立孙登之子孙英,而是改立孙和为太子;后又废孙和,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即位为吴废帝,后被权臣废杀。孙英后来密谋铲除权臣失败,被杀。
2、梁武帝时期,著名的昭明太子萧统死后,他有五个儿子,皆不得立;而是改立萧纲为太子,后即位为梁简文帝,实为傀儡,后被废杀。萧统之子萧詧、之孙萧栋后称帝,皆为傀儡。

太子死后不再立储:
隋明帝杨广的太子杨昭死时,生有三个孙子,杨侑、杨侗、杨倓;此外还有次子齐王杨暕,一年后又生下第三子赵王杨杲。杨暕认为长兄死后,自己当立,对杨广和几个幼小侄儿行“厌胜之术”,事败后被杨广厌弃,险些被杀。【时赵王杲犹在孩孺,帝谓侍臣曰:“朕唯有暕一子,不然者,当肆诸市朝,以明国宪也。”】因此长子死后十年,杨广都不再立储,从其个人倾向,显然是将几个皇孙当做储君的后备人选考察培养。

根据封建礼法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先死时,若长子有孙则必当立孙,无论其孙是嫡是庶。
然而帝王业并非家业,储君的威信是要去培养的,储君的地位是要时间去竖立的,大多数的大臣和贵族,并不会当真纯粹因着血缘便对一个婴孩誓死效忠。
所以当太子去世,皇孙年纪尚幼时,是立皇孙还是立其他皇子,是“立嗣嫡长”,还是“国赖长君”,此事大有讨论余地。

从此时朱元璋的角度,可以看到之前帝王,在太子死后改立其他皇子的两例,即使是孙权和萧衍这两个堪称一时人杰的开国之君,亦皆以失败告终,一个导致“二宫之乱”,幼主即位大权落于权臣;另一个更直接让侯景之乱时,诸王拥兵不前,坐等老父和兄长败死,国家因此灭亡。前车之鉴如此,怎能不加慎重?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不论改立哪个皇子,其他皇子都必然心怀不满:原本大家都无份大位,平起平坐,凭什么让你仅仅因为太子去世就登龙门?

此时大明有秦王、晋王、燕王、周王等多个年富力强、而且分藩一方,麾下甚至有重兵在手的成年皇子。无论选立他们其中何人,已经暮年的朱元璋都不得不考虑自己身后,是否会发生骨肉人伦惨变的可能。而这正是重视儿孙亲情的朱元璋所最不愿意的。
想想哪怕他侄子朱文正、侄孙朱守谦相继怨望,仍不忍绝兄长之嗣,以垂暮之年抚育侄曾孙朱赞仪,令继靖江王之位。并定下祖制,终明一朝,靖江王待遇比类皇子亲藩,高于郡王,是大明史上唯一一脉非太祖血统的王族。对侄子一系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自家儿孙?
(诸如吹嘘「明太祖如何高瞻远瞩,英明预见朱棣夺位,为江山留下最合适英主」的说辞,恐怕是更多出于个人崇拜,强行代换了历史人物本心。)

至于后来的明太宗(成祖)、此时的燕王朱棣,很遗憾,在朱元璋生前,并没有被朱元璋真正列入储君的备选名单。
所谓「朱棣是朱元璋最看重的皇子,差点立为太子;朱允炆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出丑,和朱棣一比相形见绌」之类,因为从前被很多历史科普读物《上下五千年》亦做此说,因此流传甚广,其实就和「贾似道蒙蔽宋帝,不救襄阳」一样,纯系捏造产物。
原始出处是朱棣夺位后编撰的一本奇书《奉天靖难录》,里面甚至对已去世的朱标也大泼脏水,更给朱允炆加上了许多匪夷所思罪名。然后他还对朱元璋的《明太祖实录》也做了相应删改和重修。朱棣自己的《明太宗实录》,相当部分便在此书基础上增改而成,是以全不足为信。

既然立其他皇子不可行,那么就只能立太子一系皇孙了,考证明朝之前历史,立皇孙八例,成功即位六例,坐稳皇位的有金章宗、元成宗两例。虽然也前景不明,终究也好过立其他皇子的全灭概率。
而朱元璋择储时,朱标嫡长子朱雄英早夭,最后选定朱允炆为皇太孙,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儒家礼制,毕竟尚有更明正言顺的嫡孙朱允熥在。两个孩子年纪相仿,也无论贤愚。

关于朱允熥其人,实在是整个“靖难之役”中最无辜受累的一人。他本是懿文太子朱标嫡次子,太子元妃常氏所生。外祖父便是一代名将开平王常遇春,两个舅父是郑国公常茂和开国公常升。而凉国公蓝玉则是他母亲的舅舅,俗称“舅姥爷”。常氏生下朱允熥不久去世,(可能死于生产),太子次妃吕氏扶正,因此年长朱允熥一岁的朱允炆,也因此成为嫡次子,反而让朱允熥变成了嫡三子。

吴王朱允熥:

朱允炆是嫡孙,但因为他出生时是庶子,所以和朱允熥比,嫡子的成色相对不足。
其生母吕妃是侧室扶正的继室,无论身前死后,对允熥的生母常妃都要敬以正嫡之礼,而自居侧位。这就是儒家嫡庶礼制。
之所以后世不行商礼,是因为如按此例,那么朱允炆和其母扶正后生下的幼弟朱允熙比,同父同母的兄弟,兄为庶居后,而弟为嫡居前,显然有悖礼法精神。
但是朱允炆和朱允熥比,其本为庶子居后,却因其母后来扶正而居前,一样有悖礼法精神。
因此严格地说,朱允熥的继承次序高于朱允炆,因无疑问。

朱元璋的最后选择,应当更多是基于常氏外戚势大,各家军事勋贵连根错节的隐忧,才选择了外家全无势力的朱允炆。(吕氏为原吏部尚书吕本之女,并无血亲兄弟)。
而同时蓝玉一党则被朱元璋兴大狱诛灭殆尽,牵连甚广。

当然,大明太祖开国建基,什么宗法礼制在他老人家面前都没一句圣口金言好使。莫说朱允炆生母毕竟在朱标在世时就扶正了,算嫡子也无不可;就算朱允炆真是庶子之庶孙,朱元璋既然册立了他为大明王朝的皇太孙,他就是洪武一朝无任何争议的皇位继承人。也根本不能以所谓“嫡庶”,来否定其继承合理性和统治合法性。

可能是为了补偿无缘皇位的朱允熥,不论是出于朱元璋、还是其继母吕后,兄长朱允炆,他的待遇亦是有明二百余年诸藩王之最:
朱允熥的封号是极敏感的“吴王”。需知朱元璋建立大明前,当了8年吴国公,4年吴王,最后议立国号时,“吴”也是和“明”二选一的候选。因此,按历朝历代常理,这个封号实非人臣所当有。
朱允熥的藩地是浙江首府杭州。而其后大明十余朝数百年,江南财赋重地,从无封建藩王之理。足可见对他的厚待。
朱允熥若能顺利就藩,在风景如画的人间天堂当个富贵闲王,亦不失为畅美人生:留得西湖明月在,何愁无处下金钩?

可惜,这一切都被他四叔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变”所毁。朱棣克南京后,收缴焚毁建文帝时期的相关奏书、政府公告、私人笔记,并为了否定朱标一脉的继位合法性,信口雌黄捏造所谓《奉天靖难记》,为永乐一朝官方史书,而该书着重污蔑的三人,即已去世的朱标,再加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甚至胡扯出“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对着朱元璋棺木仗剑大骂”的奇闻。

【允炆矫遗诏嗣位,忘哀作乐,用巫觋以桃茢祓除宫禁,以硫磺水徧洒殿壁,烧诸秽物以辟鬼神。梓宫发引,与弟允熥各仗剑立宫门,指斥梓宫曰:“今复能言否?复能督责我否?”言讫皆笑,略无戚容。】

允炆日益骄纵,焚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御容,拆毁后宫,掘地五尺,大兴土木,怨嗟盈路,淫佚放恣,靡所不为。遣宦者四出,选择女子,充满后宫,通夕饮食,剧戏歌舞,嬖幸者任其所需,谓羊不肥美,辄杀数羊以厌一妇之欲。又作奇技淫巧,媚悦妇人,穷奢极侈,暴殄天物,甚至亵衣皆饰以珠玉锦绣。各王府宫人有色者,皆选留与通,常服淫药,药燥性发,血气狂乱,御数老妇不足,更缚牝羊母猪与交。荒眈酒色,昼夜无度。及临朝,精神昏暗,俯首凭桉,唯唯数事而已。宫中起大觉殿,于内置轮藏。 出公主与尼为徒,敬礼桑门,狎侮宗庙。尝置一女子于盒以为戏,谓为时物,舁入奉先殿荐新,盒开聚观,大笑而散。倚信阉竖,与决大事,凡进退大臣,参掌兵马,皆得专之。陵辱衣冠,毒虐良善,御史皆被棰挞。纪纲坏乱,构成大祸。】——朱棣编撰奇书《奉天靖难记》

因该书种种光怪陆离之处,连满清修《明史》的史官都看不下去,没有跟着照录。
平心而论,幸亏如此,否则不止是朱允炆朱允熥兄弟,不止是立朱允炆为储君的朱元璋,恐怕就连朱棣自己的声誉,也要因之被累及了。

燕王朱棣:

如此大泼脏水,亦可看出朱棣对朱允熥的忌惮,毕竟他是比建文帝血统更纯正的皇位继承人。他的生母是朱标的元妃,当时已被追谥为孝康皇后,与朱标同祀。
其后朱允熥的境遇可想而知,先降封郡王,再加诸“弗知省躬,自生疑怼”之罪,被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之内。永乐十五年,谷王朱橞和蜀藩崇阳王朱悦燇合谋,欲以建文帝为名起兵,被朱棣查办。
此事后不久,未满四十的朱允熥即暴卒,不排除是朱棣为杜绝隐患而下毒手的可能。

此外,朱标本有五个儿子,虞怀王朱雄英早夭,惠帝朱允炆并其长子朱文奎,于南京城破时不知所踪,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亦被降封郡王,后相继被朱棣禁锢。
永乐四年二月,东陵一场诡异大火,夺去被禁锢守陵的朱标继妻吕后和幼子朱允熙性命。「永乐四年二月邸中忽火起,(允熙)惊仆地,卒年十六。」
朱允熞同样被废为庶人,禁锢若干年后死,无子嗣。

朱允炆次子朱文圭被禁锢凤阳五十余年,即所谓“建庶人”,被英宗朱祁镇放出不久即死。
其实同时放出的还有所谓“吴庶人”,即朱允熥之后。

《明实录·英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三):“丙辰,释建文君子孙,安置凤阳。敕太监雷春等曰:‘朕眷念宗室至亲,虽在不原,亦令得所。今遣太监吴昱管送吴庶人及其母杨氏等共一十八名,日前去凤阳居住。每月令所司支与食米二十五石、柴三十斤、木炭三百斤,听于军民之家。自择婚配,其亲戚许相往来。其余闲杂之人,并各王府不许往来。交通若因衣服饮食之类,许出街市交易买卖。差出内使鲁博黄父住刘敬潘成赵玉韦州,就与庶人看守门户,出入使令尔春等。须要照顾防闲,令其安分守法,亦宜以礼优待,毋得忽慢庶。副,朕眷念宗室之意,又敕在廷文武群臣曰朕恭膺。天命复承。祖宗大统,夙夜忧勤,欲使天下群生咸德,其所而况宗室至亲者哉?爰念建庶人等,自幼为前人所累,拘幽至今五十余年。悯此遗孤特,从宽贷用,是厚加赏赉。遣人送至凤阳,居住月给廪饩,以安其生仍听婚姻,以续其后庶。副朕眷念亲亲之意。”

朱允熥死于永乐十五年,而且其时已是年近四十岁的壮年人,按常理早已娶妻生子。
明英宗时期的“吴庶人“,显然只能是他的儿子或孙子,“吴庶人“之母杨氏,应是朱允熥的妻妾或儿媳。英宗派了几个内使照料他们起居,每月支给米柴。但只许与其亲戚往来,出入购置衣食,而禁止和其他百姓、各王府来往,仍等同变相软禁。

弘治中台州人缪恭走京师, 上书言六事, 其一请封建庶人之后为王, 以奉懿文祀。 通政司大怒, 谓 为讨死, 囚之兵马司, 以其疏上。 上不罪也。——《万历野获编》

天顺三年十月,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上言:“建庶、吴庶。俱安置凤阳,官军巡警击柝,声闻陵寝。或有不逞之徒,事出意外,卒难防范。乞将二庶送有军卫城池,或即移凤阳废中书省,严加防范”。上曰:“安置已定,不必动”。至成化三年九月,南司礼太监覃包等奏:“建庶、吴庶,自天顺初安置凤阳,其带帐幔靴,俱已敝尽。又人口一十八名,岁给布缣绵絮,今死亡者五人,因而减给。所买女奴六人,俱无衣布,宜为修补。”诏下工部勘给之。时吴庶先卒,懿文太子之后,仅存建庶一人,其后释放又卒,嗣遂绝。两朝仁厚,虽加优恤,而无救于若敖之馁。——《万历野获编》

按《万历野获编》的说法,到明宪宗成化三年,朱文圭和朱允熥后裔相关人口,所谓的建庶人和吴庶人亲族已只剩十三人,而且衣物敝尽,生活困苦。
弘治时有官员上书,请封文圭后裔为王,奉朱标祀,被通政司大怒囚禁,孝宗不以为罪而释放。
其后若干年,允熥一脉先绝,文圭一脉亦绝。虽英宗、宪宗两朝“优恤”,朱标终究就此绝嗣。

一直到京师城陷,毅宗殉国,南明安宗弘光帝继位后,国难思忠良,才开始对有明二百余年累积的冤案统一做了平反。
包括追复懿文太子朱标为兴宗康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为惠宗让皇帝,朱祁钰为代宗景皇帝,连其皇后常氏、马氏、汪氏并上尊号和十三字谥号齐全。同时给洪武朝被冤杀的开国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等诸公侯;靖难时被屈杀的建文忠臣长兴侯耿炳文、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景清、卓敬;正德朝被杖杀的蒋钦、陆震;天启朝被阉党害死的左光斗、顾大章等,一起平反昭雪、追加谥号。

懿文太子、明兴宗康皇帝:朱标

另据民国24年(1935年)编修的《莱阳县志》,朱允熥之子”朱载坤“尚在襁褓,被内监王忠带逃民间,居于莱阳城南朱家夼。

【明吴王允熥为懿文太子标三子,建文元年封,未就国,及靖难师入京,降为郡王,其年九月,又废为庶人,以忧愤死,子载坤尚在襁褓,宫监王忠负逃民间,及长,惧祸。弘熙元年,潜走邑下夼,今其村称朱家夼,朱氏约百余家人。】

《烟台晚报》有一篇相关文章:莱阳南朱家夼朱氏或为朱元璋后裔 
在莱阳城南75里处,有一个村子叫南朱家夼,原名朱家夼,属于穴坊镇管辖。本村朱姓居民至今世代相传,他们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太子朱标的后裔。

当然,按朱元璋所定的长房太子朱标的后裔派语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并依照火、土、金、水、木五行相生的顺序,取名字末字;
朱允熥之子应名“朱文坤”方对,不排除“朱载坤”是以避祸而改字之故。

作为“靖难之役”中纯系被累的一人,朱允熥壮年早逝,他的后裔却能就此逃脱禁锢,延续了懿文太子朱标的血脉一直至今。使天性仁慈、厚德载物的兴宗孝康皇帝不致绝祀,也算是苍天庇佑善人,历史的小小安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