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附子理中丸:阳虚体质者的“小火炉”

附子理中丸

【名方出处】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使用历史】约800年。

【主要成分】附子(制),人参(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炙)。

【整体药性】热。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典型征象】肚子怕冷、冷食或遇冷就泻、虚胖。

【禁忌人群】阳热体质者禁用。

从附子理中丸的名称就能看出,附子为本药的君药。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第一要药”,从它的生长周期来看,冬至时栽种,收获于夏至时,已然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理中,顾名思义,是调理脾胃的意思。

附子理中丸是在《伤寒论》理中丸的基础上加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适用于脾胃虚寒之重证或脾肾虚寒者。附子理中丸中含附子,附子有毒副作用,所以不宜过量和久服,孕妇慎用!

为身体安一个“小火炉”

阳虚体质的人怕冷,尤其是背部和腹部,有的年轻女性也常见手脚冰冷。可能有的人会说,阳虚没多大危害,只要多穿点衣服,注意保暖就行了。其实不然,阳虚也给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多方面的问题。

现代大城市的很多白领,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大,经常饥饱不调,赶不上吃饭的时候,就会随便吃点生冷的东西,这样一来,脾胃就虚寒了,有了胃病。吃了东西爱吐,尤其是不能吃冷的东西,形体迅速消瘦下去,脸色也不好,怕冷,平时穿衣服总是比别人多穿一两件。严重的时候,甚至看到别人吃冰凉的食物,自己的胃也会痉挛疼痛。这种人一般有几个基本特征:胃痛;不能吃生冷的食物;特别怕冷;面色不好;饭后恶心呕吐。这些其实就是典型的脾阳虚,脾胃虚寒证。

《伤寒论》中有个方子叫理中丸,就是专门针对脾阳虚的一种中成药,它由四味温补阳气的药组成,其中人参大补气,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干姜可温补中阳。如果舌头呈锯齿状,平时吃饭时容易咬舌头,手脚不温、常拉肚子,都可以选择使用理中丸。不过,如果手心发热、老想喝水,总是感觉口干舌燥、大便干燥的朋友则要慎用。

如果你是脾阳虚,还伴有腰以下怕冷,或一条腿怕冷等症,这说明你不仅脾阳虚,肾阳也虚,也就是中医中常说的“脾肾阳虚”。原因在于脾胃虚寒后,脾阳不振不能温阳先天,以至于肾阳不足,最终造成脾肾阳虚。“脾肾阳虚”的患者其实是阳虚较重的一种,很多疾病的晚期也会出现一些“脾肾阳虚”的表现。

另外,阳气的不足还同人的衰老有关,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老人都会有畏寒怕冷的症状。《黄帝内经》记载:“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意思是说,女子过了42岁,太阳、少阳、阳明三条经脉的功能衰退就会从面部开始,这种衰退表现为面部干枯,没有光泽,皱纹出现,鬓角头发变白。男子到了48岁,同样会出现这种阳气虚衰的表现。

脾肾阳虚的患者就不能服用“理中丸”了,而要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上附子这味药,即“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专门针对脾肾阳虚,患者除了脾阳虚的表现外,通常伴有肚子疼且有冷感,四肢冰凉,或者腰部酸冷,甚至夜间脚肿等症。附子理中丸就像一个热气腾腾的小火炉一样,温煦阳虚体质者的脾肾,为他们驱走寒冷。
寒邪伤脾后的腹泻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完全不化,甚至如水样的一种病证。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因此,腹泻在中医学中又被称为“泄泻”。泄泻日久不愈,历时达三个月以上,反复发作,时重时轻,即被称为慢性腹泻。中医认为,脾胃虚寒是慢性腹泻的主因。

人被寒邪伤到脾胃以后,一般都会肚子痛或者胃痛,同时还会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这种泻大家要注意了,很容易和热泻混淆,很多人认为热泻的大便是黄褐色的,冷泻是泻下青白,但在临床中不是绝对的,很多冷泻的患者泻下的也是黄褐,一定要看发病的诱因是什么。

脾胃虚弱日久又必将导致肾气亏损。所以,患者往往面色萎黄、神疲,大便稀溏或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有的人可能会有肠鸣、腹痛,痛鸣即泻,泻则痛缓等表现。而且肚子怕冷,即便患者很胖,一边出着汗,一边还觉得肚子凉,需要用手护着,在空调房里待一会儿可能会拉肚子。对于这种脾胃受寒的情况,可用附子理中丸,如果服用两丸后没有效果,那就不是这个问题。那么,一定会有人问,附子究竟是味什么样的药呢?

附子是中药里面热性最大的药物。它虽然大热,却生长在阴冷的背阴面。由于附子的热性大,所以是“火神派”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不仅能驱散脾胃之寒,在温补肾阳方面的功效也非常强。不过,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附子含乌头碱,有毒,具心脏毒性,如果需要自己煎药时,需要煎煮一定时间以后,才会破坏乌头碱。因此,如果方子里面有附子,就需要先煎一段时间后,再下入其他药物,这样就安全了。附子理中丸中的附子是经过炮制处理的,大家可以放心服用,只是孕妇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配合四神丸可治五更泻

五更是指凌晨3点-凌晨5点,此时大部分人都沉浸在自己的美梦中。但有些人却不得不睁着惺忪的眼睛,忍着腹痛急匆匆地冲入厕所,一泻千里,中医上将这种腹泻称为“五更泻”,多发生于脾虚肾虚之人。得了五更泻,人会快速地瘦下去,严重影响到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工作。

中医认为,“五更泻”主要是由于脾肾阳虚所致。人到老年,体质衰弱,阳气日惫,渐渐致肾阳不足,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助其消化吸收,以致脾胃的运化失常;而五更时分正是阴气最盛的时候,本来就虚的肾阳此时更收敛不住了,于是才会早早爬起来泻出去。如果这个人同时有腰酸、怕冷等问题,那我们就更可以确定为肾阳虚的问题了。

这种情况在老年人身上出现的概率更高,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肾阳本来就是逐渐衰微的,加之一些其他问题过度消耗了肾精肾气等引起肾虚,都可能引起五更泻。

中医治疗五更泻有个方子叫“四神丸”。四神,也叫作四象、四灵,即东方的青龙、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和北方的玄武,这四种动物代表着不同的颜色,其中东方为青绿、西方为白色、南方为赤红色、北方为黑色。“四神丸”也是由四种不同的药物构成的:吴茱萸、五味子、补骨脂、肉豆蔻,基本是温肾收敛的药物,主要针对肾阳虚。

事实上,这种清晨就泻的人,往往是脾的问题更严重,所以最好是配合着附子理中丸一起服用。二者虽然都为温补之药,但是组方用药上各有侧重,四神丸重在温肾涩肠,附子理中丸重在温睥补气,二者合用,温补脾肾的作用尤为加强,尤其适合病情已经持续一段时间的患者。

(0)

相关推荐

  • 典型的肝气郁结,脾肾阳虚,脾胃虚寒,可用...

    典型的肝气郁结,脾肾阳虚,脾胃虚寒,可用柴胡舒肝丸,附子理中丸,当归芍药散调理.

  • 一个古方,根治阳气不足!

    阳气在中医里有很多概念和内涵,有人说阳气是指身体的温热程度.冷热程度,发冷就是阳气虚弱:也有人说阳气就是指人体脏腑功能的盛衰,比如说心阳弱,血脉就难以鼓动,肾阳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虚. 不管阳气到底是什 ...

  • 如何提升脾胃功能

    想要提升脾胃功能,说明存在脾胃虚弱的问题.再有就是想提升阳气肯定存在畏寒怕冷的症状,这种情况在中医看来就是脾胃虚寒. 脾胃功能虚弱主要原因就是饮食上面,暴饮暴食或者过度的节食,还有长期的吃生冷寒凉的食 ...

  • 阳虚怎么补最快最好,6个调理阳虚体质的小技巧

    阳气不足往往会使人的体格.运动.人体温度受到影响.阳虚体质的人群一般都会喜暖畏寒.喜食温热食物.阳虚严重时会影响人的情绪以及人体的正常免疫力.所以,阳虚体质的人群一定要尽早调理.那么阳虚怎么补最快最好 ...

  • 手脚冰凉、怕冷,多半是阳虚所致,小中医现场讲解中医阳虚体质

    手脚冰凉、怕冷,多半是阳虚所致,小中医现场讲解中医阳虚体质

  • 怕冷喜暖的阳虚体质人群应注意的养生方法,你知道吗?快来看看吧

    怕冷喜暖的阳虚体质人群应注意的养生方法,你知道吗?快来看看吧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根据人体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及发病倾向等的不同,可将人 ...

  • 阳虚体质的人吃什么好--中医食疗学(1)

    中医食疗学,顾名思义,即以膳食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即饮食疗法.中医食疗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饮食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等领域也占有 ...

  • 治未病之--男性体质调理思路小谈

    作者:针灸临床部 任雪松 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让"治未病"也成了研究的热点工作,"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有说 :"上工治未病 ...

  • ​阳虚体质夹有寒湿型ED,中医该如何恢复?

    对于很多日久伤身的朋友来说最后的结果就是阳虚为主,主要是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大便不实,尿频且清长.同样也会出现房事见色倒戈望门而泄的情况.当然这个时候不不仅仅有肾阳虚的内寒,还有脾胃虚寒,整个人的身体呈 ...

  • 手脚冰冷,焐不热?调理阳虚体质,这一方一穴帮到你!

    一.阳虚体质介绍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为主. ①形体特征:形体自胖,肌肉松软. ②常见表现 主项: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 ...

  • 阳虚体质表现及调养

    阳虚是指体内阳气亏损,机体温煦.蒸腾.推动.气化功能减弱,以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胖.脉沉迟无力为主要表现的虚寒症候.阳虚可见于许多脏器组织的病变,临床可见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胃阳虚证.肾 ...

  • 中医之九种体质,你属于哪一种?阳虚体质

    中医之九种体质,你属于哪一种? 阳虚体质--怕冷派--温阳补肾--金匮肾气丸--忌寒凉中药 阴虚体质--缺水派--滋阴清热--六味地黄丸--忌温热中药 气虚体质--气短派--健脾益气--补中益气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