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魏国兵力强盛,为何一直采取防御态势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三国时期的魏国,兵力强盛,尤其到了后期,国力优势非常明显。
可是,直到下决心灭蜀,魏国发起的大规模的进攻战都屈指可数。
即使是最后下定决心伐蜀,也是遭到了大多数朝臣,甚至邓艾的反对,最后是司马昭力排众议,才发动灭蜀战争的。
同样的,在西晋建立后,决意伐吴时,西晋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了,西晋君臣还强调,要趁着孙皓在位赶紧灭吴,东吴换了老板就不一定打得过了!
这是为何呢?因为司马家输不起!
魏国内部政局不稳这种不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司马家的地位不稳。
与一刀一枪拿下北方的曹操不同,司马家的事业,是直接在中央政府政变获得的。
司马家获取魏国实际控制权后,各地的实力派态度非常微妙。
淮南战区就不必说了,淮南三叛此起彼伏,牵制了当时司马家主要的军事力量。
其他地区的实力派,尤其是防御北方的幽、青等地的军事实力派,尤其需要好好处理。
总之,已经反叛的要坚决镇压,还没有反叛的要防备,这要耗费巨大的经历和资源。
其二,司马家的领袖更换太快,司马昭早期威信不足,不便轻易委以他人重兵。
司马懿在掌权不久后就去世了。司马师接班也没有多久就去世了。
在很短的时间内,权臣司马家更换了三代掌门人。
通过政变上台的权臣司马家,要想持续获得士族的支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笼络人心上,征发兵马、粮草,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发起大规模攻势,不符合士族利益。这使得司马昭的地位非常微妙。毕竟,司马家是权臣,不是天子,他的地位依然依赖他本人和司马家的权威以及士族的支持,没有继承制度的保障。即使是“晋公”这样有法定继承权的爵位,都是在司马昭时期获得的。
可是,个人威信也好,士族的支持也好,都是不稳定的。一旦有人获得机会,就可以挑战你的威信,争取士族的支持。
这点,我们从灭蜀之战就能看得很清楚!
灭蜀战争时,尽管司马昭对于主将人选以及相关防备做了精心射击,依然险些酿成新的叛乱。钟会盘踞蜀地后,马上就策划造反!
钟会是司马昭的亲信。
这样的人,委以重兵都有这样的风险,何况是其他人呢?
权臣的地位一直十分尴尬,强人一旦获得资本,就可以名正言顺挑战司马家的地位
天然军事格局已经形成,不容易打破三国鼎立,建立在天然的分界线上。
水军技术的成熟,使得长江成为一道天然的分界线。此后的一千多年间,南北对峙的局面多次形成,“天以此江以限南北”,成为北方统治者深深的感叹。
山地战技术的成熟,使得蜀中地区在此后,成为割据的重要基地。“天下未乱蜀未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成为世人对蜀中割据的无奈。
我们观历代北朝平定蜀吴之地,看的不是北方有多强大,而是南方自己犯二不犯二。
此时的魏军,在专业的山地军、水军方面并没有优势。
实际上,若非蜀汉自己内乱,姜维避祸沓中,魏国还真未必能获取伐蜀胜利。
东吴就更不必说了,魏武帝、魏文帝、魏明帝,祖孙三代都在伐吴战争中吃过瘪。名将陆抗的西陵之战,也表现出不亚其父的才具。要去讨伐他,得思量思量了。
252年,丁奉雪中奋兵,打败魏军。此时的东吴北伐就不要想了,自守尚有余。所以,要打破这个天然的格局,除了做好自己,还得等对手犯二!
这两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一个死结:
司马家的地位不稳固,一旦发动大量资源发起大规模进攻失败(或无功),会严重影响其在魏国的权威和地位。
而蜀和吴,都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大举讨伐,还真的很难保证不吃瘪!
这就是当时司马家(魏国)不敢大举发动进攻的原因。
后主君臣的积极配合,帮司马昭解开了烦恼。不过,司马家的死结很快就被蜀汉君臣解开了。姜维更改汉中防御后又避祸沓中,给了司马昭很好的机会。当时,是否能灭蜀不敢说,但是,夺取汉中,是有极大把握的。
正是司马昭在灭蜀战争中建立的威信,使得司马家有了足够的资本取代魏国,讨灭吴国,终结了三国时代!
(0)

相关推荐

  • 见不得光的事情,只能幕后操作,干黑活、戴手套,以明哲保身

    " 职场智谋 " 潜心研究古人的智慧,总结提炼智谋精髓,古今结合,详细揭秘职场潜规则以及办公室政治 [参考书籍]<资治通鉴>魏纪十(公元264) [事由]邓艾本营的将士 ...

  •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是如何夺权的?

    在三国历史上,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事变,一直被公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场政变,直接影响了魏国的朝政格局,导致司马家开始真正掌握魏国的核心权力. 但是,在这场政变当中,我们却很容易发现一个奇怪的现 ...

  • 魏蜀吴三国中,为何只有蜀汉存在宦官专权?这或是刘禅的聪明之处

    蜀汉在诸葛亮逝世,魏延和马岱火并,让刘备带来的外来派在政治上彻底边缘化.军事只能靠姜维以诸葛亮指定继承人的名义,以继续北伐的方式稳固军权.但是朝政上外来派已经算是全军覆没,身居高位的几个都是本土派,蒋 ...

  • 司马昭伐蜀,钟会邓艾姜维三大名将巅峰对决,谁也逃不脱命运安排

    司马昭被贾充坑了之后,为了挽回政治影响,做出了一项大胆的决定--伐蜀.其实最初目的没想过灭国,只是取得汉中,获取一定政治资本,为篡位奠定基础. 而这次伐蜀,过程精彩纷呈,三大名将:邓艾.姜维.钟会各呈 ...

  • 千秋人物记(12)---生命有光·陶渊明

    千秋人物记(12)---生命有光·陶渊明 陶渊明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以隐逸著称于青史的陶渊明,是每一个坎坷.磨难.飘泊.疲惫.荣耀后中国人无限幻想的梦归之所. 桃花源, ...

  • 邓艾灭掉蜀国功高盖世,堪称一代名将,为何却身死族灭?

    三国后期,虽不似群雄逐鹿之时群星荟萃,但其中却也不乏柱石之才:而其中魏国大将邓艾更是其中翘楚:邓艾治军严整,将才卓越.邓艾一生北化匈奴,南败文钦,偷渡阴平,灭蜀挫吴,可以说是魏国后期最闪亮的将星.但他 ...

  • 三国时为何诸葛亮与姜维频繁伐魏?而魏国却始终采取防守策略?

    自曹丕在洛阳称帝,定国号为魏之后,刘备也在四川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后世之人为将其与汉朝区别开来,称其为蜀,孙权则在江南称帝,国号为吴,天下从此进入了三国割据的局面. 刘备称帝后,立即调集大军征讨东吴, ...

  • 三国历史人物——夏侯渊(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夏侯渊(?-219)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惇之族弟,八虎骑之一.群雄征讨董卓时随曹操一同起兵,后征战四方,屡立功勋.在平定马超叛乱后负责西北防线的镇守.公元219年 ...

  • 三国历史人物——邓艾(十七史百将传,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邓艾(197-264),字士载,三国时魏名将.邓艾多年在西北前线防备蜀汉姜维:后来作为灭蜀的主要军事指挥之一,他0阴平,迫使蜀汉投降,建立奇功.魏惠唐亭侯,邓艾之子.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 ...

  • 三国历史人物——李典(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李典(生卒年不详),字曼成,曹操麾下将领.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有长者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去世.魏文帝 ...

  • 三国历史人物——赵俨(三国时期魏国名臣)

    赵俨(171年-245年),字伯然,颍川名士,三国时期魏国名臣.赵俨投奔曹操之后历任朗陵县令.司空府掾属.主薄.都督护军等职.曹丕继位之后,赵俨历任侍中.驸马都尉.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度支中郎将.尚 ...

  • 三国历史人物——管辂(三国时期魏国术士)

    管辂(公元209--256年),字公明,三国时期魏国术士,平原县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术士,被后世卜卦看相的人奉为祖师. 管辂出生在平原县故城(今张官店东)北小管庄.父亲先在利漕当官,后为琅琊即丘长.管辂 ...

  • 三国历史人物——夏侯威(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夏侯四杰)

    夏侯威(生卒年不详,)字季权,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征西将军夏侯渊第四子,右将军夏侯霸之弟. 夏侯威性格任侠,历荆.兖二州刺史,并与曹丕.曹植等相友善.其时泰山人羊祜,博学能属文, ...

  • 晋朝历史人物——夏侯惇(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夏侯惇(?-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魏开国元勋,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 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 ...

  • 晓锦源:李悝变法与魏国的强盛

    任何朝代,一个国家的强盛都是经过长期的沉淀才形成. 战国初年,也是如此.魏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魏文侯这代,算是彻底暴发,国力强盛. 后人看惯了强秦,都觉得战国时期秦国才是老大,实际在商鞅变法前,秦 ...

  • 三国后期曹魏即将灭掉蜀汉之时,东吴在做什么

    东吴亡于公元280年,蜀汉亡于公元263年,较之蜀汉东吴多苟延残喘了17年之久,但命运往往在毁灭之前就已经注定了. 炎兴元年冬天,魏军大将邓艾在绵竹大破诸葛瞻,随即兵临成都,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主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