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课三磨”,磨什么?怎么磨?~名师薛法根谈小学语文
众所周知,好课是磨出来的。名特教师的经典课堂,常常让我们看的热血沸腾。但往往很难移植到自己的课堂里。同样的设计,同样的方法,在你手里就是出不了彩。根源在于,名特师的教学,已经达到了艺术化的境界,其间的方法与技巧,适用特定的情景与火候,换了一个教学场景,就失去了魅力。而这种教学的机制,非磨不可得。
一、于漪老师说:年轻时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苦功,成就了今天的她。
1.第一次备课,来自我自己,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
2。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
3.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二、三次备课,其实就是三次独立磨课的过程,重在对理念和行为的反思改进。
如今我们在一个备课组里,不但需要自己的独立备课,而且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让这三次磨课更具针对性。
一磨为何教?
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可能会获得哪一方面的发展?这些问题磨透了,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也就深刻了,对一篇课文的价值把握也就准确了。
比如王荣生教授,按照不同的教学功能,将课文分为五种类型:影片、例文、样本、用件和引子。
其中最普遍的是样本类课文。如此,你就可以基本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指向,此为定向。
二磨教什么?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往往隐藏在文本中,需要我们根据教学价值的指引去发现与提炼。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发现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而后进行比较、判别、筛选,最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比如《哪吒闹海》的故事情节耳熟能详,不教也懂。我们将内容聚焦在文本语言形式的运用上,确定了概述、讲述、转述三个核心内容。
概述重在通过抓要点,把一个故事说成三句话;讲述重在通过想象把一句话讲成三句话;转述重在转换角色,一个故事讲出不同说法。
这样的教学内容就跳出了文本思想内容的局限,体现了语文教学鲜明的成长性。所上的是语文课,此为定位。
三磨怎么教?
有了确定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学的活动转化。即设计为适宜的语文教学活动,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磨砺教学的机制。
怎么教是一个极其个性化的行为。每个教师都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教学方式和组织策略,呈现的语文活动也会各具特色。
三、最好的教学是适合学生,也适合教师的。
善于朗读的教师,可以运用诵读体悟法;善于思辨的老师,可以运用探究讨论法;善于写作的老师可以运用批注迁移法。唯有与教师的个性与特长相宜相生的教学方法,则能体现教师鲜明的教学特色与风格。
这样的语文课,像这个教师的人,自然舒展,课如其人。人的品格高尚,课的格调自然高雅。此为定格。
所有这些都需要在长期的磨课中逐渐积淀,慢慢形成。
教学是个慢功夫。操之过急,只能适得其反。坚持一课教三次,三人教一课,既磨练自己又打磨团队。如此磨课,才能真正出思想,出好课,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