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146):參差不齐——释“齊、齐”(下)

朱英贵

(紧承《參差不齐——释“齊、齐”(上)》)

三、“齐”(齊)字字义的假借发展脉络

“齐”(齊)字由其本义还可以产生如下若干方面的通假义:

其一,读作,通“脐”:肚脐。例如:“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左传·庄公六年》)杜预注:“若啮腹齐,喻不可及。”再如:“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庄子·大宗师》)王先谦集解:“齐,同‘脐’。”又如:“肓之原在齐下。”(《素问·腹中论》)“齐”,一本作“脐”。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表示类似肚脐之物。例如:“与齐俱入,与汩偕出。”(《庄子·达生》)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水漩入处似脐。”

二是表示当中、中央的意思。例如:“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列子·周穆王》)再如:“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张湛注:“齐,中也。”

三是表示适中的意思。例如:“治莫贵于得齐。制民急则民迫……缓则纵。”(《管子·正世》)再如:“善博者,不欲牟,不恐不胜,平心定意,捉得其齐。”(《淮南子·诠言训》)高诱注:“齐,得其适也。”

其二,读作,通“资”、“茨”、“粢”。这大约有如下三种用法:

一是通“资”:相当于财物。例如:“公出舍,损肉撤酒,马不食府粟,狗不食饘肉,辟拂嗛齐,酒徒减赐。”(《晏子春秋·谏上五》)吴则虞集释引刘师培曰:“齐,即资之假字也……嗛资者,即减省所给之禄养也,故与‘减赐’并文。”

二是通“茨”:蒺藜。一种有刺的野生草本植物。例如:“趋以《采齐》,行以《肆夏》。”(《礼记·玉藻》)按,《采齐》即《诗经·小雅》之《楚茨》,《大戴礼记·保傅》引“采齐”正作“采茨”。

三是通“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例如:“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礼记·祭统》)郑玄注:“齐,或为粢。”《大戴礼记·诰志》:“斋戒必敬,会时必节,牺牲必全,齐盛必洁。”再如:“我簠斯盛,我簋斯齐。”(《晋书·潘岳传》)

其三,读作jiǎn,通“剪”:修剪,截断。例如:“马不齐髦。”(《仪礼·既夕礼》)郑玄注:“齐,翦也。”再如:“三晋若不愿乎,王收秦而齐其后,三晋岂敢为王骄。”(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章四》)

其四,读作jiào,通“醮”: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例如:“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子不嫁。”(《礼记·郊特性》)郑玄注:“齐,或为醮。”再如:“齐,当读为醮。发,犹致也。昏礼,父亲醮子而命之迎。未发醮者,未致醮也。”(俞樾《诸子平议·荀子三》)

其五,读作,通“跻”:升,登。例如:“地气上齐,天气下降。”(《礼记·乐记》)郑玄注:“齐,读为跻。跻,升也。”再如:“其在《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齐。’”(《礼记·孔子闲居》)按,《诗·商颂·长发》作“跻”。又如:“祭,齐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荀子·礼论》)俞樾《诸子平议·荀子三》:“齐,当为跻……跻大羹者,升大羹也。”

其六,读作zhāi,通“斋”:庄重,恭敬。例如:“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诗·大雅·思齐》)毛传:“齐,庄。”再如:“已彻而退,敬齐之色,不绝于面。”(《礼记·祭义》)郑玄注:“齐,谓齐庄。”又如:“跪受之,敬神齐。”(三国·魏·曹操《气出唱》)

由此可引申指古人在祭祀或其他典礼前整洁身心,以示庄敬。例如:“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将齐,入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左传·庄公四年》)杨伯峻注:“齐同斋,授兵于太庙,故先须斋戒。”再如:“及时将祭,君子乃齐……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耆欲,耳不听乐。”(《礼记·祭统》)又如:“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庄子·达生》)

其七,读作,通“齑”:用酱拌和切碎的菜与肉;泛指酱菜或腌菜。例如:“以五齐、七醢、七菹,三臡实之。”(《周礼·天官·醢人》)郑玄注:“齐,当为齑……凡醯酱所和,细切为齑。”孙诒让正义:“菜、肉之细切者通谓之齑。”再如:“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礼记·曲礼上》)郑玄注:“齐,酱属也。”孔颖达疏:“齐,酱菹通名耳。”又如:“若夫缝人裁衣,必量全体之度,庖人调味,必酌酱齐之宜。”(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摺》)

其八,读作,通“剂”:将多种药料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药物。例如:“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周礼·天官·疡医》)再如:“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司马贞索隐:“八减之齐者,谓药之齐和所减有八。”又如:“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汉书·郊祀志上》)颜师古注:“齐,药之分齐也。”

由此还可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一是表示调剂,调和的意思。例如:“故将使民者,乘良马者不可不齐也。”(《商君书·战法》)高亨注:“齐当读为调剂之剂。良马力尽,就要倒地;士兵力尽,就要战败,不可不加以调剂。”再如:“凡羞有湆者,不以齐。”(《礼记·少仪》)郑玄注:“齐,和也。”

二是表示酌量的意思。例如:“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凌曙注引卢文弨曰:“齐,酌齐也,与剂同。”

三是表示分量的意思。例如:“亨人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周礼·天官·亨人》)郑玄注:“齐,多少之量。”再如:“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齐异。”(《礼记·王制》)孙希旦集解:“齐,分量也。”又如:“子之病,其兴居之节舛,衣食之齐乖所由致也。”(唐·刘禹锡《因论·鉴药》)

四是调味品。例如:“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礼记·少仪》)郑玄注:“齐谓食羹酱饮有齐和者也。”

五是表示差别的意思。例如:“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吕氏春秋·本味》)高诱注:“齐,和分也……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

其九,读作,通“济”:成功,成熟。例如:“帝命不违,至于汤齐。”(《诗·商颂·长发》)朱熹集传:“苏氏曰:‘至汤而王业成。’”再如:“法有,民安其次。主变,事能得齐。”(《商君书·弱民》)高亨注:“齐当读为济。《尔雅·释言》:‘济,成也。’”又如:“以国齐义,一日而白,汤武是也。”(《荀子·王霸》)杨倞注:“齐,当为济,以一国皆取济于义。”

由此还可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一是表示助长,辅助的意思。例如:“故君出令,正其国而无齐其欲……则海内来宾矣。”(《管子·宙合》)俞樾《诸子平议·管子一》:“齐,读为济……此言君但求正其国而无济其私欲也。”再如:“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荀子·儒效》)俞樾《诸子平议·荀子一》:“齐,读为济……言法教所及,闻见所至,则明足以及之,而不能济其法教所未及,闻见所未至也。所以然者,由其知不能类也。”

二是表示止息,平定的意思。例如:“精于权,则天下之兵可齐,诸侯之君可朝也。”(《管子·霸言》)俞樾《诸子平议·管子三》:“齐,读为济…天下之兵可济,谓天下之兵可止也。”

三是表示好,顺利的意思。例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唐·王勃《滕王阁诗序》)再如:“虽然是运不齐,他可也志不灰。”(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摺)又如:“文齐福不齐。”(明·朱权《私奔相如》第四摺)

根据上面对“齐”(齊)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齐”(齊)字字义的假借发展脉络用个图表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齐”(齊)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齐”字的相关成语保留了“齐”字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意思,大致有如下五种情形。

其一,成语中的“齐”字表示平齐或整齐,例如:

并驾齐驱——并驾几匹马并排拉着一辆车;齐驱一齐快跑。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语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是以驷牡异力,而六辔如琴;并驾齐驱,而一毂统福。”

错落不齐——形容极不整齐。源自《晋书·卫恒传》:“纤波浓点,错落期间。”

参差不齐——参差: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源自《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岑楼齐末——只比较末端,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比喻不从本着手,则无法认清事实。源自《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语见《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岑楼齐末,不识高卑。”

齿如齐贝——形容牙齿整齐洁白。贝,白色螺壳。源自《庄子·盗跖》:“唇如激丹,齿如含贝。”

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语见《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举案齐眉——案:古时有脚的托盘。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语见《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稂莠不齐——稂(láng):又名童粱,只生穗不结实的禾草。莠(yǒu):莠子,俗称狗尾巴草。实为“良莠不齐”的误用,意谓有好人也有坏人,好的坏的混在一起。

齐轨连辔——犹言并驾齐驱。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白首齐眉——犹白首相庄。指夫妇到老犹相敬爱。语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邹夫人白首齐眉,然晚岁丧明,家计亦薄。”

其二,成语中的“齐”字表示一齐或共同,例如:

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语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

鼓角齐鸣——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语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郺。”

金鼓齐鸣——金鼓:指金钲和战鼓。金钲战鼓一齐响起。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源自《吕氏春秋·不二》:“有金鼓,所以一耳。”

兰桂齐芳——兰桂对他人儿孙的美称;芳比喻美德、美声。旧指儿孙同时显贵发达。语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现今荣宁两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

比翼齐飞——比翼翅膀挨着翅膀。齐飞成双的并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源自《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戮力齐心——戮力并力,合力。指齐心协力。同戮力同心”。语见《梁书·王僧辩传》:“卿志格玄穹,精贯白日,戮力齐心,芟夷逆丑。”

齐心戮力——戮:合。指同心合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源自《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又作“齐心合力”、“齐心协力”。

双管齐下——管:指笔。原指手握双笔同时作画。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源自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

万马齐喑——喑: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旧时形容人民不敢讲话。现也比喻沉闷的政治局面。源自宋·苏轼《三马图赞》序:“时西域贡马……振鬣长鸣,万马皆瘖。”语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其三,成语中的“齐”字表示相同或一样,例如:

比肩齐声——比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语见《三国志·吴书·吾粲传》:“虽起孤傲,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

等量齐观——等:同等;量:衡量,估量;齐:一齐,同样。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语见清·况周颐《惠风词话》:“托雨露而成润,意境可以稍变,然而乌可等量齐观也。”

地丑德齐——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语见《孟子·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福寿齐天——福寿与天一样高。是祝颂之辞。语见明·无名氏《贺元宵》第三折:“俺从神圣降临下方,庆贺了元宵,祝延圣主福寿齐天也。”

洪福齐天——洪:大。旧时颂扬人福气极大。语见元·关汉卿《西蜀梦》:“这南阳排叟村诸葛,辅佐着洪福齐天汉帝王。”

积甲山齐——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源自《后汉书·刘盆子传》:“樊崇乃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

其四,成语中的“齐”字表示整顿或整治,例如:

导德齐礼——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源自《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齐家治国——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源自《礼记·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修齐治平——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源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其五,成语中的“齐”字表示齐国或齐地,例如:

齐东野语——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源自《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齐人攫金——攫:夺取。比喻利欲熏心而不顾一切。源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金而去。”

齐纨鲁缟——古代齐国和鲁国出产的白色绢,亦泛指名贵的丝织品。

齐王舍牛——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源自《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盼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事齐事楚——事:侍奉;齐、楚:春秋时两大强国。依附齐国呢?还是依附楚国?比喻处在两强之间,不能得罪任何一方。源自《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邹缨齐紫——比喻上行下效。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又:“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

齐大非偶——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源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齐烟九点——齐:齐州。俯视九州,小如烟点。语见唐·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