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有三大优势,其他派系都不具备,难怪能在明末崛起

  前言:

  东林党是参与明末党争的派系当中最大的一个,很多人都不了解它为什么能崛起。

  明末“贤良文学”的思想纲领

  很多人以为东林党人的思想纲领是宋明理学那一套,但这个观点其实不准确,实际宋明理学只是学术上占了一小部分。东林党人的核心思想纲领还包括轻赋、不与民争利等内容,与西汉时期的贤良文学们也有共通的地方。

  不过很显然东林党人要比西汉的贤良文学们更有激情,他们针砭时政,“家事国事事事关心”,指的就是反对明末社会当中各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一种更积极主动影响朝政的姿态。

  这在最初无疑对于有抱负的读书人来说很有吸引力,甚至说是同情都不为过。所以东林八君子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钱一本、安希范、刘元珍、薛敷教、叶茂才刚组建东林书院(重修)的时候,就收获了当时一大批粉丝,一下子打出了名气,全国各地的文人慕名而来。

  初代东林党人还制定了《东林会约》,将其具象化,这一点是参与明末党争的其他派系所没有的。就拿宣党来说,他们其实也有东林党类似的抱负,其首领汤宾尹也广收门徒,但始终没有明确提出思想纲领,其势力也仅限于门徒之间的裙带关系,很难扩张。

  自古以来,哪怕是汉朝、唐朝的出现过严重党争问题的历史时期,也未曾有像东林党这般明确的思想纲领,可以说前无古人的存在,领先了这个时代其他派系好多步。也难怪他们当中会出现像黄宗羲这样的思想家,原来是有这基因存在。

  东林党的组织性前所未有

  东林党有自己的根据地东林书院,这是其他派系所没有的。这群读书人每年聚在一起举行大会一到两次交流联谊,每月还有小会一次维持成员的热度,作用很大,这也是其他派系做不到的。

  大部分人都觉得东林党代表的是江南士大夫阶层,其实这有一部分争议。比如王化贞是山东诸城人,孙承宗是北直隶保定高阳人,袁应泰是陕西凤翔人,都不是江南本地的人。事实上东林党人遍布全国各地,更像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反观齐楚浙昆宣等派系,都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很少吸收到外地人,劣势十分明显。

  单凭人数优势,东林党可以通过裙带关系组建起最庞大的集团,对其他派系造成碾压优势。

  除了抗金路线的派系之争,在其他各个方面东林党人总是统一步伐行动,带来的影响力十分可观。反观其他派系,很多问题上很难做到统一。比如宣党跟齐、浙、楚、昆、秦等党结盟,但互相之间内斗十分厉害,一点也不团结。等阉党崛起的时候,这些派系或是依附阉党,或是中立,或是站在阉党对立面,统一性也远远不如东林党。

  当然了,这主要是前期的东林党人的特征。中后期的东林党人有很多叛徒存在,或是投了阉党,或是投了满清,并非铁板一块,气节不行,组织性明显不如他们的前辈。

  始终如一的策略

  东林党虽然在万历时期是最强大的派系,需要其他派系联合起来才斗得过,但万历一点也不喜欢他们。原因其实很简单,东林党站的队是太子朱常洛,万历喜欢的是福王朱常洵,存在天然冲突。但是初期这群东林党人就是硬骨头,国本之争中支持太子朱常洛一条道走到底,这是其他派系所没有的精神。

  就拿浙党来说,首领方从哲实际站队是福王党,但又不敢明目张胆支持,只能暗中巴结郑贵妃。讨得万历皇帝欢心之后,成为首辅而领导浙党得势。但万历驾崩前后,移宫案中,被东林党首领之一杨涟拉着去问候皇帝,畏畏缩缩,既不敢得罪郑贵妃,又不敢得罪东林党,气势上就输了一大截。之后东林党人排挤他,他又依附了阉党;等阉党失势了,继续被清算。如此起起落落,是很难带领浙党壮大的。

  太子是未来的国君,很显然东林党比其他派系投资的福王或者中立更长远。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度之下,东林党实际是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而其他加入福王党的派系反而处于劣势了。

  但东林党人这种执拗的精神并非好事,南明时期马士英拥立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为新君,结果东林党人再次掀起“国本之争”延续版,背后各种使绊子,危害十分巨大。可见稳定的策略不能以大局为重,终究只是利己的行为。

  总结:

  东林党的思想纲领比其他派系明确,所以它能吸引到更多的读书人加入他们,突破地域的限制发展成全国性的组织;拥有人数优势的同时,东林党还具备空前的组织性,其团结程度也是其他派系所不能比拟的;而在党争过程中,他们的方向与策略始终不变,其他派系相对摇摆不定,力量也无法达到东林党的程度。凭借着这三大优势,东林党崛起成为必然,故而其他派系比不过他们。

  不过福祸相依,有时优势也可以转变为劣势,甚至演变成危害。如果你足够细心,对明末历史足够了解,或许会发现部分问题。即便东林党以改良派出场,但始终无法突破时代的局限性,大明关键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很多隐患还是伴随着党争问题被埋下了,直至爆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