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铃:含着金钥匙的HomeKit如何才能大器晚成?
自2014年“忽如一夜春风来”后,智能家居领域的硬件厂商、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经历了大起大落已经归于某种稳定与平静发展期。不过,大佬们并未放弃“中控”梦想。以Google Home、Amazon Alexa、三星SmartThings、LG SmartThinQ、Apple HomeKit为首的众多智能家居技术平台纷纷冒出。
作为苹果早期一个带有被动趋势应对色彩的产品,Apple HomeKit最近也开始“热乎”起来。只是这个最大智能设备生产厂商的产品一直未获得行业领先地位,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也并未取得符合其品牌地位的优势,不少人看好但市场爆发始终差了临门一脚。
不过,还是有一些公司愿意在此放手一搏,比如方正推出基于HomeKit技术产品的主题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方正智家”,并主打第三方生态联盟平台。海尔宣布部分空调支持Homekit,艾美特也宣布推出支持Homekit的智能电风扇。小米更是积极拥抱Homekit,如今,支持Homekit的智能家庭硬件已经包括Aqara墙壁开关(单路,双路)、小米智能插座(Zigbee版)、小米人体传感器、小米门窗传感器、小米温湿度传感器等。
这对HomeKit来说,看起来是个转机。
一、含着金钥匙出生的HomeKit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
毋庸置疑,苹果的软硬件产品始终处在行业顶端,同样的,HomeKit一开始就被认为将大有作为,尤其是在安全与用户体验方面。
1、在安全问题上,HomeKit给了一个不错的解
云计算便捷、节约资源,但对智能家居而言它不一定是最安全的。
以最为敏感的家用监控摄像头为例,大部分市售智能终端与其背后的智能家居技术平台都采用拍摄-上传云端-分发的方式实现实时监控,但这样的操作其实给予了不法分子很大的操作空间,端口劫持事件屡见不鲜。
而HomeKit采用的方式是摄像头与iPhone创建端到端加密,云端不会有数据,只属于两台设备之间的“私密”事情要破解十分有难度,且即便破解也是一对一的、对黑客们来说毫无“经济价值”的。
此外,如果要实现远程操作智能家居,用户家里必须有个iPad(或Apple TV/HomePod)作为中枢,这等于又加了一道锁(如图,来源:网络)。
如此,科幻电影或者反对论者杜撰的智能家居被集体控制的状况基本不可能出现,而在传统云端网络中,随着智能家居的深化,那可能并不是空谈。
2、体验上,HomeKit继承了苹果系产品的基因
智能家居多年来为人所诟病主要原因,说到底还是“不好用”,用户用起来不爽、不舒服,典型表现之一是响应时间缓慢,没有智能家居应有的科技和便捷感。
在这点上,HomeKit的技术产品可能仍有不少话语权,相对于Alexa等产品,终端制造商实测数据表明,HomeKit产品即时响应直接体验更好,端到端的操作方式以及苹果一贯的软硬件直接适配带来了更低的延迟。
由此,有安全和体验的优势,HomeKit在国外已经广受欢迎,尤其在Facebook隐私泄露事件下,互联网产品对隐私的重视更进一步,今年以来,HomeKit与开发者或平台的关系日益紧密。
在单品上,空气堡AIRBURG推出了全新新风系统NEX-360A;智能家庭套装厂商绿米开发的基于HomeKit的网关、人体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水浸传感器、门窗传感器、无线开光等一系列终端产品;施耐德开发了智能开关面板;高端厨具品牌方太推出智能化抽油烟机等等,Apple HomeKit已经通过不同单品渐渐涉足到与生活相关的每个领域,不一而足。
与平台的合作方面,HomeKit与Abode Systems合作推出全新 iota一体式安全摄像头和安全网关;甚至与瑞典房地产开放商Trivselhus达成合作,共同打造一个HomeKit智能家居生态社区,进军ToB领域。
不可否认,相较于其他平台,只有同领域最好的厂商才有可能成为HomeKit的合作伙伴,对用户而言无论是硬件质量还是性能基于HomeKit的智能终端都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在生态规模的突破上,这也给HomeKit造成了一些麻烦。
二、HomeKit不再只是“冷艳”,“政策补丁”后开始有了新的可能
由于太在意用户体验,HomeKit对开发者的要求十分严厉,认证等、研发久、成本高是过去不少开发者对HomeKit的固有印象。设备厂商们在使用HomeKit系统之前,必须授权通过苹果的整套认证程序,除了硬件,甚至对包装、说明书等都有细致的要求。
也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在其他技术平台纷纷对外宣称自己能控制XXXX个制造商XXXX个终端设备时,HomeKit的数字显然还不太能够比得上,在智能家居技术平台中,HomeKit是那个知名但够不着的存在。
苹果自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去年开始对HomeKit体系打“政策补丁”,某种程度上开始摒弃硬件层面的硬性要求,这意味着对智能终端而言,加入HomeKit变得更容易,而软件化的升级方式也让HomeKit的生态变得更容易维护和延展。
同时,为了帮助盟友推广C端市场,苹果直营店的“金贵”位置上,也出现过搭载HomeKit产品的身影。
这样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冷艳高逼格的产品形象仍在,但对开发者而言,苹果HomeKit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产品,近百款产品在过去一年之内涌现。此外,那些原本属于其他智能家居平台的硬件企业由于更低的门槛也开始向HomeKit做延展,行业原有的存量池被HomeKit所挖掘,被苹果寄予厚望的HomeKit开始有了新的迹象。
三、谁能解决HomeKit面临的“跷跷板”效应?
作为世界上潜力最大的智能家居消费市场,中国一直被各大智能家居技术平台所觊觎,除了本土的小米、华为等,Amazon Alexa、Google Home等悉数登场,HomeKit同样不例外。
尽管HomeKit在国外已经摆脱冷艳,但其高要求的准入标准对国内大干快上的组装式智能终端厂商而言,仍然有些高贵。更重要的是,国内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智能家居平台“华强北”阴影再现,HomeKit成了那个更容易被驱逐的“良币”。
如今的华强北在物理场所上已经从良,但华强北模式摇身一变又来了物联网领域,某些所谓的智能家居平台提供所谓一站式智能家居解决方案,而这类技术,大多数也是从BAT们的技术矩阵里扒下来,改头换面批量复制卖给制造商,由此形成智能家居平台独有的华强北现象,各种低廉、低价、统一的解决方案大行其道,傻子也可以做智能家居,活脱脱2007年华强北盛世翻版。
这种市场环境下,HomeKit这种高品质技术解决方案的空间被挤占,不止于此,HomeKit还面临此种情景下的开发者与用户“跷跷板”效应:对开发者严苛将更利于用户,但对用户不负责似乎又更容易赢得开发者(例如某些华强北模式的平台,笼络了大批中小制造商追随者)。
因此,尽管如从业者经常说“苹果往往后发制人”,但国内市场上别人已经呼啦啦快要把市场占领完了,要后发制人恐怕还得再快一点。目前来看,HomeKit与方正智家这样的第三方生态联盟合作,看起来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子。
于HomeKit而言,方正智家成为它在国内的技术体验前哨站,前对接开发者,后对接用户市场,中间进行技术及业务对接事项。对急需开拓市场的HomeKit而言,有几个明显的作用:
1、通过系统的解决方案聚拢开发者,并提供认证等方面的便利,用抱团的方式积累和沉淀开发经验并共享。例如方正智家一方面提供智能芯片,另一方面构建技术认证测试实验室,进一步降低开发者进入HomeKit的门槛。
2、以市场熟知的品牌提供供应链优势、渠道优势,让实物投放市场的速度更快,占领更多的用户市场。例如方正智家以智能家居场景化解决方案为核心,建设整合供应链平台、运营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并面向用户建设与运营智能家居体验中心、智能家居示范社区,能够为HomeKit和开发者打开市场提供便利。
3、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优势,延伸HomeKit的ToB思维。国内各大第三方生态联盟往往都具备政府、地产等资源,例如方正智家与安徽建行、合肥高新区就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安居房、商品房市场上有推广智能家居产品的便利。
如此,HomeKit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在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跷跷板”两难问题,既没有降低体验和安全要求,也保证了充足的生态动能。
四、B2B2B2C,落点还是“C”
不过,选择了方正智家这样的第三方生态联盟,就意味着由HomeKit到方正智家到开发者最终到用户形成了典型的B2B2B2C链条。
这种长链条模式的共同点在于,虽然都是B端们在做着买卖,但每个环节都必须一齐思考C端的事。金融科技技术输出的行当可以大行其道得到迅速发展,就在于大多数技术服务虽然面向金融机构等B端用户提供,但方案本身都在思考着金融C端用户的事。
重要的不是HomeKit、方正智家、开发者要懂C端,而是它们要取得关于C端理解的一致,国外的HomeKit、方正智家、一线接触用户的开发者/制造业老板,这可能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
此外,第三方生态联盟本质上是挖掘HomeKit潜在开发者并聚拢和助力他们实现市场目标的一个中间平台,即所谓抱团取暖模式,这种联盟有明显的“飞轮效应”,要足够“暖”,只有聚拢足够多的开发者共享资源,而一旦启动后抱团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总之,更长的冷启动、更明显的群聚效应表现出来,HomeKit借助第三方生态联盟仍然是需要积淀的过程。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商业评论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啸奖评委;
3 AI新媒体“智能相对论”创始人;
4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5 《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
6 钛媒体、界面、虎嗅等近80家专栏作者;
7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8 现为“今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重点关注领域
1人工智能 |区块链 |汽车产业链| 内容创业 |新零售
2 电商 |新媒体营销 |SaaS企业级服务| 家居业 |社区O2O
3智能手机 |网红| 体育IP |互联网金融 |无人机
4共享经济 | 直播、短视频 |传统企业转型
最新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