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路忆旧
商河路始建于1897年,初名黑塔街,后叫三条町,1922年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更名为商河路,黑塔街火车站改名为大港站。商河路自陵县支路始至乐陵路,全长923米,是当时市区的一条主干道。
1899年,德入侵者开始修建胶济铁路,至1904年通车,正线里程为441.4公里。青济铁路通车后,客车分四等,一等车厢供欧美白种人乘坐;二等车厢允许中国上层社会人士乘坐;中国老百姓只能坐三四等车厢。乘坐一二等车的旅客在泰安路(青岛站,现青岛南站)上车,三四等旅客在黑塔街(大港)站上车。
(早期的的大港火车站)
列车从青岛火车站开出来,第一个火车站就是商河路上的大港车站,因大港车站在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也称中国人车站。那时,火车票的价格比船票贵,所以山东一些县、市去南方(如上海)的旅客多走胶济铁路,在大港车站下车,然后,换乘海上轮船去南方。
商河路南端从铁路桥下去就是大港码头。大港火车站西面不远处,有一条地下人行通道,由商河路通往新疆路码头,那些年这是青岛惟一的一条地下通道。
(铁路地下通道)
因为过往旅客多,商河路上的旅馆、餐饮业也一度繁荣,如当时的天泰栈、保安栈、连兴栈、元兴栈等几家客栈和一些大、小饭店都买卖兴隆。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港车站一直是一个重要车站。记得小时候随母亲回昌邑老家都是从大港站上车下车,那时,这里到东镇还没有公交车,所以,每次出火车站后都是步行回家。
火车站内,顺着北墙往东出口是普集路桥,那里没有检票人员,有逃票者就从这里进出。“文革”初期,有时与小伙伴从那儿进火车站玩耍,乘“马笼子”车到四方站,返回后再从那里出来,有一次还到了城阳,在城阳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返了回来。
八十年代始,随着胶济铁路复线工程建设和列车提速,快车逐渐不停大港站,商河路也逐渐冷落下来。如今大港站已经封闭,任何列车都不在这里停留了。
1902年,德国人尚未完成青岛市区的基本建设,胶济铁路部分通车,德国商人为抢占山东市场,迫不及待地涌入青岛、济南。德商禅臣洋行在青岛建立了分行,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洋行一度停止经营。1928年恢复业务,1930年迁至商河路。禅臣洋行('洋行'是中国人对外国贸易公司的俗称)。丁敬臣为洋行包账房买办,收购花生、花生油、牛皮、头发、草辫、猪鬃等货物,运往欧洲各国。
1919年英商大英烟草公司在商河路上建卷烟厂,生产外来型香烟。他们在山东建立了烟叶生产基地。初建厂时仅有13台卷烟机,日产量50余箱。1923~1924年,在香港注册的英国颐中烟草公司也在青岛设厂。1925年生产车间迁往孟庄路,商河路址作为仓库。
1936年,中国所有大英企业借以合资为名,易名为“颐中烟草股份公司”,颐中青岛烟厂达到鼎盛时期,卷烟产量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产品有红印、古印、哈德门、红锡包、海盗、司太飞、大前门、三炮台等。在国内烟草行业也有上海、青岛、天津“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上青天”之说。
(1925年卷烟厂由商河路迁往孟庄路)
从“大英”到“颐中”,中共地下党组织一直在厂里开展活动,并建立了工会。“二战”时期,日本军部接管了颐中烟草公司。日本投降后,交还英国资本家,因当时大批美国香烟无税进入中国,受到冲击而难以维持。青岛解放后,生产设备交给中国,人民政府代其偿还全部债务,1952年建为青岛卷烟厂,现又恢复“颐中”名称,并恢复了一些老的卷烟品牌。
日占时期,青岛设有几处特务机构,对外称做“公馆”,商河路上有阿部侦谍队的“青山公馆”,公馆对外不挂牌,也无门岗,从外表看是平常建筑,但却经常逮捕人,施以酷刑,堪称“人间地狱”,附近居民常常听到里面传出受刑人的惨叫声。德县路上有“武公馆”,湖北路3号是“梅公馆”。
民国时期,青岛也有“四大家族“,占据了青岛“塔尖上财富”,他们是刘子山、傅炳昭、陈克炼、赵尔巽。陈克炼在商河路地段有近7000平方公尺的土地。他原籍是崂山县仙家寨村。年轻时,善于赌博。清末来青岛经商,在中山路163号开设“复成号”,主要经营棉布、棉纱、生油、生米、燃料、盐庄等,与丁敬臣勾结包办盐税,垄断了青岛盐业,并因私自提盐价,招致民愤。1937年七七事变后,迁居上海,1953年,85岁死于上海。
(商河路37号西)
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军队在商河路29号(现37号)有一处秘密军火仓库,1948年3月9日上午11点多发生了爆炸。据说是管理军火仓库的军官私自向外盗卖军火,上级要来清点库存,他怕事情败露,制造了一场所谓“失事”爆炸。
(爆炸现场远眺)
当天一声巨响惊动全市,浓烟随爆炸声而起,驻青美国飞机随即升空,市面上人心惶惶,各种传言乱飞,有的说共产党打进来了, 有的说苏联飞机来轰炸美国军营了。
(从空中拍摄的爆炸现场)
军火库周围中国居民深受其害,房屋家具受到巨大损失,许多居民无家可归流落街头,丧母失子,呼天号地,是引起当时全国传媒关注的惨案。青岛百姓捐款援助,本市和外地在青的戏曲演员进行了“义演”,募集款项,救助“难民”。这被称作“商河路事件”。
事后统计,受灾共计:931户,死亡100人,受伤422人。损毁房屋2856间,无家可归2043人。死者尸体放置于商河路派出所附近,等待家属认领。事件发生后,军警机关发电请地方法院到现场,检验尸体。
(军人在爆炸现场)
为查明事件真相,市警察局迅速将仓库负责人拘押。开始,国民党青岛军方打算栽赃解放军,后经调查,爆炸与军火库留守主人刘应辉有关。这个人好吃懒作,吃喝嫖娼挥霍无度,见民国党大势已去,趁机大肆倒卖军火,将军火库中的所有军服、轻便枪支,弹药倒卖一空。剩余的全是重型炮弹和炸弹,为逃避检查制造了爆炸事件,在逃跑时从船上抓了回来,不久在烟台被枪决。事后,国民党青岛市政府为了安抚灾民,给他们在青岛四方建了个“建国新村”。
商河路与包头路交界处有包头路小学,小学始建于1934年2月,学校与青岛主要铁路只有一路之隔,以前,老校舍教学面积不大,操场围墙很矮,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有些顽皮的同学会翻过矮墙到商河路,过去马路就是火车道,经过地下通道到新疆路,新疆路有海员俱乐部和客运站。体育课快结束时再爬墙回到操场。
(包头路小学)
学校于1991年3月落成新校舍,修建了新围墙,其占地面积为2744平方米,操场占地面积为1459 平方米,教学楼建筑面积为3030.5 平方米。后又经扩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市北区精神文明单位、区规范化学校,青岛市家庭教育示范学校。
商河路上最大的建筑是茂昌公司,位于商河路东头24号,现在的青岛罐头食品厂,当时,主要从事出口鸡蛋贸易。
19世纪末,我国开始向西方出口鲜鸡蛋以及鸡蛋产品,以英国为第一位,其次是法、德、比等国。鲜蛋以外的蛋产品有冰蛋白、冰蛋黄、蛋片、蛋黄粉、甘油蜜黄、硼酸粉盐黄等。
上海鸡蛋行业为应对洋商竞争 1916年“由介顺、协记、新记、朱慎昌、郑源泰、郑恒记、裕兴、永泰、董源兴等行号, 组织“承余顺记蛋号”, 1923年蛋号改组, 资本扩充至20万元, 增设为茂昌蛋厂,后改为“茂昌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为郑源兴,主要 经营出口冰蛋、制造机冰及冷藏业务, 并在上海、青岛各设分厂。“茂昌”堪称是当时中国第一家冰蛋厂,每年生产冰蛋2万吨,其中每年1万吨的出口量,占当时全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1927年秋,郑源兴偕董事郑奎元、刘全高二人来青休假,发现胶济铁路沿线及青岛附近各地蛋源丰富,所产蛋个头又大,加之运输便利,气候又较上海为优,便计划在青设厂,就地加工出口鲜蛋和冰蛋。
同年,上海茂昌即来青建立了鲜蛋采购站,收购商河路4号(现24号)日商浪华油坊旧厂及邻近空地筹建加工厂。1929年,茂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注册,上海茂昌则改为总公司。
1930年,商河路工厂竣工投产,因总公司增资改名为茂昌蛋业冷藏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工厂全称是”上海茂昌蛋业冷藏公司青岛分公司”。又在对面的青城路原日商石桥洋行试产出口冰蛋,并雇佣大批女工逐一检查鲜蛋。
茂昌蛋厂投产后发展迅速,很快成为民国时期的青岛四大工业巨头之一(民国时期青岛有四大工业巨头,泛指华新纱厂、阳本印染厂、茂昌公司和永裕盐业公司)。
茂昌公司除收购、加工、出口鸡蛋以外,还有冷藏业务,是早期青岛一家大型冷藏厂。抗日战争爆发时,日本还与英国“友好”,茂昌为求生存聘请英国人为厂长,以期作为英国企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也成了日本敌国,工厂被日本强占。青岛解放后,茂昌公司为国营青岛食品出口分公司加工出口蛋品。1954年7月,茂昌公司实行公私合营。1959年1月,由代国营公司加工,改为自身直接经营,正式承担国家下达的生产经营计划。
1953~1962年,共加工生产冰蛋43806.6吨。其中,出口41463.3吨,销往欧洲、苏联等国家和地区,占总量的94.65%;市销2343.3吨,占总量的5.35%。
1966年10月,茂昌公司改为国营企业,更名为中国食品公司山东省青岛蛋厂。长期以来,蛋品的前期加工主要靠手工操作,为了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技术革新,成功研制出除草照蛋机、洗蛋机、蛋品传递设备、立式打蛋机等,逐步实现了照蛋、打蛋、消毒、包装等主要工序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成为国内加工出口冰蛋的骨干企业之一。
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蛋品市场向自给方向转化,蛋品加工业开始萎缩。1977年,青岛蛋厂出口冰蛋仅509吨。1978年,青岛地区停止了出口。
1984年4月,蛋厂更名为国营青岛罐头食品厂,该厂“飞轮”牌出口午餐肉罐头、“红菱”牌内销午餐肉罐头,1985年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飞轮”牌糖水洋梨罐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午餐肉罐头连续生产线1986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93年,青岛市将经营效益较低的青岛罐头食品厂有偿出让给香港富利合有限公司经营,出让金4500万元,期限50年,名称改为“青岛罐头食品厂有限公司”,以冷藏、加工海洋渔业产品为主业,成为独资企业。
如今,这座承载着青岛人许多记忆的老企业,还伫立在商河路东端,它见证了青岛百年的沧桑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