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火车去西北(12)
吐鲁番之坎儿井
作者:吴秀明
离开葡萄沟,我们又坐上大巴,很快就到了坎儿井景区。吐鲁番盆地,年降水量仅有15毫米,但年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因此,盆地戈壁一望无际。被称为“火洲”的吐鲁番,是我国最干旱少雨的地方。然而神奇的是,在其市区及市区周边,却分布着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绿洲,是我国著名的“葡萄和瓜果之乡”。如此干旱的戈壁为何能绿意盎然?水源从何而来?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当地人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等生态条件,创造出来的一种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的地下水道工程。 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多条,其中以吐鲁番盆地最多最集中,达1200多条,总长超过5000公里。提到坎儿井,一百多年前的林则徐功不可没。地导告诉我们:当年因坚决禁烟而遭贬并充军新疆的林则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垦地,途经吐鲁番县城,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弱,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他在了解到“卡井”(坎儿井)的重要作用后,很快就把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进并推广到新疆各地。此后,新疆百姓就把“卡井”称为“林公井”“林公渠”,以表示对林则徐造福地方的深切怀念和感激。除此之外,后来以64岁高龄而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的左宗棠,也在新疆坎儿井的发展进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新疆坎儿井,正是在林则徐、左宗棠两位清臣的大力推动下才得以快速发展,并为吐鲁番戈壁变绿洲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我们参观的是一个坎儿井民俗园,园内有个独具特色的坎儿井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包括100多米长的地下参观通道、500平方米的地面陈列馆、坎儿井分布图、剖面图、葡萄长廊和葡萄干晾房等。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模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游客展现了坎儿井的结构、分布区域、功能和研究成果,让游客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地下长城"的历史变迁、修建过程。参观完地上博物馆后,我们沿着石阶进入地下参观通道。石阶只有十几级,然后就是狭长的地下通道,阴凉、干燥。没走几步,前方传来细微的潺潺流水声,如一位温柔的女子轻启朱唇、慢慢述说着什么,那么轻柔、那么雅静。很快,我就看到一条窄长的水沟,有些坡度,大概二三十厘米宽吧,沟水极其清澈透亮,欢快地往前汩汩而下。我忍不住侧下身子,伸出右手往水沟中探去,好冰凉啊——沟里流动的都是雪山融水呢。原来,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就是这样引来天山上的冰雪融水,成为养育吐鲁番儿女、灌溉万倾良田的生命线。它们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或许,这正是新疆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主要原因吧。
这样的水沟在坎儿井地下通道纵横交错,见证着新疆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其中,手摇辘轳、 畜力辘轳,暗渠(又称地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由于吐鲁番高温干燥,蒸发量大,水在暗渠不易被蒸发,而且水流地底不容易被污染;此外,从暗渠流出的水,经过千层沙石自然过滤,最终形成天然矿泉水,富含众多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当地居民数百年来一直饮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岁以上,因此,吐鲁番素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名。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沟渠。人们在一定地点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调节水作用的蓄水池,这种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称为涝坝。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就送到哪里。智慧的吐鲁番人就是这样巧妙地利用天山雪水,变戈壁为绿洲的。我们边走边啧啧赞叹,为它设计构思的巧妙、工程的艰巨而赞叹。它是新疆人民智慧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五
出了地下通道,猛一抬头,一眼看到前面矗立一块大石板,上面画着当年邓小平视察坎儿井的情形,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再往前走,就是晾晒葡萄干的晾房(关于晾房的构造、作用等我已在前面的“葡萄沟”一节介绍过了)。晾房木橼上架设若干“挂架”,用树枝、铁钩或麻绳固定,来挂晾葡萄。“挂架”离地面半米左右的距离,便于通风和清扫掉落的葡萄。在夏季,鲜葡萄经过30—40天的晾制,即可风干为葡萄干。在吐鲁番,几乎每户葡农都建有这样的晾房,据说,这样晾制而成的葡萄干翠绿如新,甘甜不减。
穿过一座座晾房,我们又进入一条长长的林荫小路。小路两边种满修长挺拔的胡杨林——素有"大漠英雄树"的美称。也许正是大中午吧,它们的叶子有些惨白惨白,像是进入午休状态似的些许慵懒。
七
参观完坎儿井,我们又乘车到达一座叫“麦西来甫”的风情庄园吃饭,品尝新疆当地最有特色的地方美食——火州第一鸡,和吐鲁番最甜的时令水果。麦西来甫是维吾尔语,意为“欢乐的广场歌舞聚会”,是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一种以歌舞和民间娱乐融为一体的娱乐形式,以舞为主,配以歌唱,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这里,葡萄园连成一片,到处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海洋。庄园旁边,还有一座特别大的馕坑。导游说这是获得过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天下大馕坑”——高8.8米,坑内直径11.8米,可同时烤制2只骆驼、30只羊,用它烤制出的馕号称“天下第一馕”。想想我昨天买的一个馕饼,直径足有40-50厘米,可跟这一比,还不知是它的第几百代馕孙呢。
今天行程较轻松,但是吐鲁番的最高气温是42度,正好是我们去坎儿井的时间。坎儿井其实就是地下水渠,体现了新疆人的勤劳与智慧。因为团队成员意见不一,我们最终去不成火焰山,无法偶遇大师兄和铁扇公主,实乃遗憾。下午转乘专列赴甘肃张掖,明天就可以看到七彩丹霞啦!
(本散文系列所有插图均为作者拍摄)
吴秀明(笔名:子非鱼也、非鱼),中文本科毕业,福建省中学高级教师,县作协会员。“冬歌文苑工作室”执行主编,“中乡美”平台和《中国乡村》杂志散文审编室编辑。爱好读书、写作、旅游和摄影,时有作品发表于各级报刊及网络平台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