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冠军:大明言官贾三近

他一生历经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他与著名清官海瑞同朝为官,他深受大明首辅张居正赏识,他是大明朝的著名诤臣,“金学”界还认为他就是《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他就是——

大明言官贾三近
程冠军

大明言官贾三近

我国的明朝中后期,曾出现了一位有名的清官和诤臣——海瑞。使海瑞流传千古的,就是他为自己备好棺材,上了一个骂皇帝疏,即《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翻开明朝中后期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与海瑞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名震朝野上下,政绩比海瑞还要卓著的诤臣,他就是先后任右俭都御史、大理寺卿和兵部右侍郎,因督察有力、刚正不阿被朝野尊之为“督公”的贾三近。
贾三近,山东峄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字德修,号石葵,别号石屋山人,又称太史氏、兰陵散客、宁鸠子、贞忠居士等。贾三近一生历经明朝三帝,他生于嘉靖,仕于隆庆,卒于万历。与贾三近同朝为官的礼部尚书于慎行在《贾三近墓志铭》中为我们传神地描述了贾三近的形象:“公为人白皙修长,鹤姿鸽立,器宇轩豁,风神隽朗,魁然伟丈夫也。持己当官,端方霍落无所阿曲,而温厚坦夷不为峭岸深机以自崖。异其谈说世故,上下古今,口若悬河,风生四座,一笑一谑,皆有旨趣,令人思慕。自为诸生,淹贯群籍,博综众艺。作为诗歌,清爽疏宕,咳吐立成。同游诸君,皆服其神敏,自谓不如也。”从于慎行的这段形象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大明言官贾三近是一位身材修长、面貌白皙、器宇轩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采斐然的“魁然伟丈夫”!
贾三近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朝中后叶,当时的明朝已是国政废驰、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堪称中国封建历史上由盛入衰的最大拐点。贾三近负经世之才,是一个敢于直言的政治家。纵观贾氏一生,虽然他也做过太常寺少卿和光禄寺卿(掌管朝廷祭祀和宫中膳食的官职),后期又被封为兵部右侍郎。但其一生的大部分经历都是从事巡视、督察和谏诤,是直接服务于大明皇帝的言官。
少年英才
贾三近祖籍山东博平(今聊城茌平县),明朝初年,其祖上为避战乱迁至峄县。明正德年间,贾三近的祖父贾宗鲁考取了监生,先后任高淳儒学教谕(县学校长)和南阳府儒学教授(府学校长)。这样,贾三近的父亲贾梦龙便一直随其父贾宗鲁在高淳和南阳生活了近二十年。
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月十三,南阳城的人们还沉浸在过大年的节日欢庆中,南阳府学的后堂里传来了一阵婴儿响亮的啼哭声,一代名臣贾三近就这样来到了人世间。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贾三近幼年就耳濡目染于读经诵诗,并且聪慧过人。贾三近还不到入学的年龄,贾宗鲁便病逝于任上。此后,贾梦龙便偕全家迁回了老家峄县。
峄县,古称兰陵,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为兰陵令,并终老于此,至今峄县城北还有荀子祠遗址。西汉宣帝时期,峄县人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同为太傅、少傅,功成名退后,散金于峄县百姓。一代名相匡衡也是峄县人,凿壁偷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正因为如此,贾三近对自己的家乡十分自豪,他曾在自已的《宁鸠子小传》中称自己“居东海兰陵,与太傅同里”。
贾三近的父亲贾梦龙受其父贾宗鲁熏陶,自幼饱读诗书,但却并不得志,屡试不中,科场失意。直到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才被选为贡生,后曾到河北内邱县任儒学训导(县学副校长)。这时贾梦龙已是46岁,儿子贾三近已是23岁的青年才俊了。
贾三近读书处“三近书院”
与父亲贾梦龙相比,贾三近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少年英才,自幼被桑梓父老“目为豪俊”,随父迁至峄县后,他便拜峄县有名的私塾教师王用贤为师,学业大进。他的父亲贾梦龙被选为贡生后的第二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24岁的贾三近参加乡试夺得山东省魁,中举人,从此名声大振。此时的明朝正值严嵩当权把持朝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被除,徐阶任首辅。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死,其子朱载垕继位,这就是好挥霍、喜怒无常的穆宗皇帝,穆宗改次年为隆庆元年。隆庆二年(1568年),又经十年苦读的贾三近赴京会试,高中进士,名列山东省第一,被誉为“博学宏词”。这一年,贾三近34岁。在京城,贾三近参加了由大明皇帝亲自主持的琼林宴,并动情地写下了《赴琼林宴有感》一诗:
十年心苦对青灯,豪气养成万丈虹。
笔架山头腾彩凤,砚池波内起文龙。
中进士后,贾三近被封为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虽然是翰林院最小的官员,但却为贾三近进入仕途提供了机遇。两年后,贾三近才能即显,被授予吏科右给事中,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给事中这个管职,明朝官吏机构共分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个部都设有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七品。六科给事中均是直属于皇帝的独立监察机构,其职责是驳正违失,谏诤侍从,为皇帝之言官,并负责对口监察六部,弹劾两京(北京、南京)大臣,由此足见其权力之大。
初试锋芒
贾三近入仕时的隆庆二年,年近七旬的内阁的大学士徐阶已辞去首辅之职,首辅由李春芳接任。同时,隆庆皇帝的老师高拱又被补进了内阁。原来那个上疏大骂嘉靖皇帝的户部主事海瑞也被赦免,走出监牢,官复原职。紧接着李春芳退休,内阁只剩下高拱和张居正一正一副,此时的朝廷便进入了高拱擅政时期。
高拱富有经世之才,治国之道,为朝廷的改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他改革吏治,淘汰冗员,选拔贤能。他选拔官吏只考政绩,不看出身。明朝万历间的名臣、名将多是高拱选拔,包括张居正也不例外。贾三近正是在这个时期步入政坛的。但后期的高拱开始擅政专权,轻视百僚,专横跋扈,朝臣多趋炎附势。贾三近生性不阿,不愿巴结权贵,并且他的奏疏一再引起高拱的不满,高拱便从中作崇,贾三近的奏折多被其压下,得不到批复。另外,由于贾三近弹劾诸官,引起不少人的不满与攻击。看到此情,贾三近十分烦恼。
隆庆四年(1570年)四月,贵州土司安国亨受人唆使与土司安智相互残杀,出现内讧。地方官遂报朝廷请求派兵征剿。高拱推太仆少卿阮文中为巡抚,去贵州平叛。阮临行前,高拱问他如何平叛,阮回答:“剿之”,高拱批评阮说:“错了,土司内乱与朝廷何干,地方官无能,上报朝廷出兵征剿,如果征剿将会使其矛盾加剧,酿成大患,你此行应去其叛乱之名,抚之方为上策”(见《靖夷纪事》卷一)。
阮文中赴贵州后,高拱仍放心不下,左思右想,他想起了贾三近。在高拱的眼里,贾三近是一个优秀的人才,虽然贾三近不附和高拱,但高拱出于爱才之心,仍十分看好贾三近。于是他又推荐贾三近升为左给事中,负责勘事贵州。贾领命前往,还未到贵州,叛乱就被阮文中依高拱之计安抚了。因此《明史》中出现了贾三近“隆庆四年迁左给事中,勘事贵州。中道罢遣,遂请急归”的记载。
贾三近“遂请急归”去做什么呢?他见贵州叛乱已平,朝中斗争又让他左右为难。因此便以父亲身体欠安为由向朝廷请假回峄县探亲,获准。这次回乡,贾三近一直闲住了近两年时间,即从隆庆四年(1570年)一直住到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
接下来朝廷中的争斗变得更为激烈,张居正不甘居高拱之后,于是便与司礼太监冯保合谋逐高拱出阁。这是明朝历史上最富具戏剧性的一幕阁臣与宦官的斗争。故事发生在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穆宗死,其三子朱翊钧即位,翌年立年号为万历元年(1573年),这就是在位48年的明神宗皇帝。这时,任辅政大臣的高拱想逐出司礼太监冯保,并将逐冯意图告诉了张居正。张居正虽与高拱素有旧情,但此时却玩了一个政治手腕,他表面上附衍高拱,暗地里却告知冯保,冯保闻言大惊,连夜跑到皇太后和神宗的生母李太后处磕头而泣。两宫太后问他何事至于如此,冯保哭着说:“高阁老要陷害奴才,将奴才逐出宫”,并且说:“高拱飞扬跋扈,朝臣共知,只是由于他位高势厚,没人敢弹劾他”并且,他还甩出了一个“杀手锏”,说穆宗驾崩时,高拱曾在大臣们面前说神宗“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如何治天下”。这招果真厉害,两个太后和小皇帝闻言都大惊失色,于是遂下了除高拱的决心。第二天早朝,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高拱胸有成竹地与张居正相视而笑,以为这次可以把冯保逐了,谁知圣旨一宣却是历数了高拱擅政之罪状,革职逐出,并且不准乘公家的车马。
张居正终于当上了首辅。虽然张居正为谋首辅之位,耍了一个政治手腕,但他却是一个治世能臣,是比徐阶还要政绩卓著的名相,具有远大的眼光和政治抱负。他上任后,马上起用了赋闲在家的贾三近。
一展抱负
在明朝,自太祖朱元璋以来,就建立了一套中国古代最为完备的监察制度,包括督察院系统和六科系统。这些言官既是皇帝监察大臣的耳目,同时也是大臣对皇权的制约,以保政令畅通。言官既有较大的权力,同时也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稍有不慎便身家不保。史载:明世宗的哥哥武宗皇帝好女色、喜行乐。正德十四年(1519年),武宗欲南巡游乐,百官劝谏,武宗大怒,将进谏的160人全部廷杖,杖死11人,下狱39人,远谪10人。嘉庆三年(1525年),世宗欲为其父上封号,百官进谏,231人在左顺门外跪谏,被世宗残酷镇压,180余人受廷杖,18人被杖死,142人下狱,另有11人远谪,这就是著名的“左顺门事件”。隆庆二年(1568年)九月,工部尚书雷礼弹劾诱惑穆宗皇帝游乐的太监滕祥,穆宗看到奏书后,竟然不罚滕祥,而罢免雷礼之官。隆庆三年(1569年)五月,御史詹仰庇批评宫廷浪费,惹恼了穆宗,被廷杖一百并除名。经过历次打击,言官直谏的风气大减,多以明哲保身为上。
在这种大环境下,身为言官的贾三近,胸怀远大的政治理想。他秉性耿直、不畏权贵、凭着不卑不亢的作风和一颗无私无畏的丹心,为民请命、仗义执言,自信“豪气养成万丈虹”。自明隆庆四年(1570年)到万历元年(1573年)的四年时间内,仅在《明史》中有记载的贾三近上疏就达15次。
张居正执掌朝纲后,便起用贾三近为户科都给事中,这个位子是户科的谏院之长,位列左、右给事中之上。期间,张居正也曾派人考察赋闲在家的海瑞,但最终还是没有起用海瑞,张居正认为,海瑞的性格偏执,不适合做官,只适合供在庙堂之上当官员的楷模。张居正是明朝在位最长的一个首辅,也是权力最大的一个。自万历元年开始执政,一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死,万历的十年,张居正是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张居正执政初期,选贤任能,推行改革,整顿吏治,重用贾三近、戚继光等一批文臣武将,使明朝出现了近乎中兴的局面。此时的贾三近也终得一展抱负,他不辱使命,殚精竭虑,多次上疏谏言,弹劾污吏,他本参平江伯、揭发缙辅国、弹劾温泰、议罢海运……先后多次得到朝廷的褒奖和提升,期间,他由户科给事中,先后升为太常寺少卿(正四品,掌祭祀礼乐,听于礼部),大理寺左少卿(正四品,掌司法);万历八年(1580年),贾三近被擢升为南京光禄寺卿(从三品)。
据史料记载,贾三近从政期间所上奏疏竟达24次之多。其中影响较大主要有以下四个:隆庆五年(1571年),贾三近上奏《纠劾极酷有司,并翼恶官员,以重民命疏》,本参南京户部员外郎汤稀闵。汤稀闵近亲章世仁与已故南京吏部尚书王崇庆的儿子王田有隙。汤上任后,受章之托代为报复,杀王田一家五口,并贿赂上级官员包庇。奏疏获准后,汤稀闵等相关恶官被革职查办。万历元年(1573年),贾三近上疏弹劾皇亲平江伯陈王谟。陈王谟做提督漕运时,渎职漂损粮运百万,本已被剥夺俸禄,革除职务。但他却依靠与太后有姻亲,贿赂大臣,获得了湖广总督的职位,并上书要求朝廷发给他俸禄。朝廷查明后,取消了陈王谟的任职。同年,贾三近上疏弹劾国戚肃王缙贵。缙贵身为辅国将军,本是肃王旁支,肃王于嘉靖四十三年去世后,由于没有子嗣,作为侄子的缙贵便以贿赂的手段继承了王位,被皇上恩准袭封王爵,只供给原俸禄。但缙贵却利用各种手段掠夺不法之财达几十万计,仍然贪心不足,还要求皇上再赐其所谓的“祖业”庄田。朝廷查明后,缙贵的阴谋没有得逞。万历五年(1577年),中官(即太监)温泰向皇帝提出增加内库的关税和盐课的收入,贾三近上疏力陈:关税和盐课等税收,本做饷边之用,如果尽入内库,则必误保卫边疆大计。皇帝批准了贾三近上疏。
再次归隐
晚年的张居正开始独断专行,甚至到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局面。朝中大臣,惟命是从,甚至有阿谀者送他一幅用纯金制作的对联:“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张居正字太岳),把他与皇上相提并论。张居正父亲去世时,张没有按古制回家守孝,一些大臣以张居正违背祖制、不尽孝道之名向万历帝弹劾。张居正恼羞成怒,遂将弹劾他的大臣处以重刑。这件事情对贾三近震动很大。
张居正对贾三近一直是十分赏识的,称赞他:“泰山乔岳,不为私用。”贾三近倍受张居正赏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不善于营私结党,不参与政治争斗。贾三近对于张居正晚年的作为并不买帐,他看不惯张居正越权专擅。万历八年春(1580年)贾三近升任南京光禄寺卿(从三品),但是这次提升实际上是一个“鸡肋”,因为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南京是陪都,虽然也同时设有六部,但均属闲职。贾三近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不肯赴任。不久便以父母年迈、身体欠安为由,上书请归。获准后,回峄县。这是贾三近第二次回峄县。这次回乡期间,他受峄县知县王希曾所托主修了《峄县志》,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这次告家,贾三近一直住了四年的时间,他不满张居正的所作所为,厌倦了官场之间的争斗,想从此退出朝廷,与父母妻儿共享天伦之乐。期间,他与父亲贾梦龙在峄县之西的青檀山上买田结舍,吟诗作对,回归田园。关于贾三近的田园情结,在他的一首名为《青檀山》的诗中可见一斑:
秋风古木前朝寺,僧屋如巢自在栖。
黄叶拍天丹灶冷,青檀绕殿碧云齐。
幽人到处鸟鸣谷,樵子归时鹿饮溪。
尽日烟霞看不足,买田结舍此山西。
贾三近买田结舍的青檀寺
这里还要交待的是,贾三近自幼受其父贾梦龙影响,骨子里形成了文人的秉性。贾梦龙信佛,贾三近也对佛、道均有较深的研究,因此隐退之心晚年日甚。明代谏官大多结局不良,最终多被治罪。贾三近多次弹劾重臣,劝谏皇帝,得罪了不少权贵,却能善终于峄县,这与他看破官场之险恶,激流勇退,不无关系。比起张居正死后被明神宗皇帝清算,削其封,夺其谥,抄其家,应是棋高一招。
万历十年(1582年)夏,张居正病逝,被张居正和太监冯保把持了十年的神宗皇帝开始向这两位权臣发难了,手段之狠近乎变态。他先是于万历十年十二月下旨逐冯保:“保欺君蠹国,本当显戮,念系皇考托付日久,姑从宽除奉御,发南京闲住;伊弟侄冯佑等,均革职发原籍为民。”此时距张居正病逝才半年。第二年三月,明神宗下旨夺张居正上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师,同年八月夺张居正之谥,九月抄其家。万历十二年(1584年)又下旨将其罪行榜示天下,谓:“当剖官戮尸,而姑免之”。一代名相,死后竟身家不保,实在悲哀。但悲哀之余也不能不让人深刻反思。
万历十年(1582年)冬,赋闲在家的贾三近陪父亲贾梦龙登上了泰山,在泰山之颠,贾三近遥望京城,有感而发,写下了《冬日登岳》一诗:
游目高处寒,群山拥岱宗。
登封迷汉柏,徙倚有秦松。
万壑烟岚合,诸天紫翠重。
肩舆明月下,上界已闻钟。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贾三近此刻的心境:虽然赋闲在家,古松、明月之下,仍然能够听到上界的钟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此时的贾三近仍然在进退之中难以释怀。
复出与终老
张居正死后,首辅由申时行担任。这时贾三近再次得到朝廷重用。万历十二年(1584年)贾三近奉召拜光禄寺卿,同年九月升为都察院右俭都御史(巡抚保定)。擅政的张居正去国,万历皇帝亲执朝政,贾三近的政治理想之火再次燃起。在巡抚保定期间,正值河北旱灾,饥民遍野。贾三近体恤灾情,上疏要求朝廷开仓放粮以赈河北旱灾,他在疏言中说:“察其情理,委实迫切,即欲冒死一言,为诸灾民请命。”拳拳爱民之心感动了万历皇帝,奏疏获准后,他便在河北广设粥棚,以食灾民,并写下《煮粥法》和《救荒檄》。
由于贾三近赈灾有功,同年被擢升为大理寺卿。大理寺是明代中央司法复审机关,其地位高于刑部。但这次贾三近并没有上任。在河北赈灾期间,他遍访民间疾苦,看到民间之财已被朝廷的苛捐杂税和贪官污吏搜刮殆尽,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并且,自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开始亲政,首辅申时行由于恐张居正之祸,不敢多问朝政;最初几年神宗还比较勤政,但时过不久便无所顾忌,开始长期怠政,不见大臣,不理朝政。当时朝中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国本之争”,由于万历皇帝不喜欢为他生下皇长子的妃子王氏,而宠爱为他生下第三个儿子的郑贵妃,因而想废长立幼。遭到了朝臣强烈反对,斗争异常激烈。
看到上述这些,贾三近开始心恢意冷了。恰在此时,父亲病重的家书抵京,贾三近遂上奏朝廷,请求回家养亲。在明朝,孝道尤为重要。皇帝批准了贾三近的请求,贾三近便第三次回到了老家山东峄县。此时正是万历十三年(1585年)春。同年,年近七旬的海瑞被重新起用为南京右俭都御史,不久便病逝于任上。
忠臣去国,老臣年迈,朝政荒废,大明朝在经过张居正的匡扶之后的中兴气象很快消失殆尽,衰败之势已不可挽回。住在峄县老家的贾三近不时听到朝廷传来令人失望的消息:自万历十四年(1586年)秋,神宗由原来的疏于朝政,变为以有病为由,连日免朝。十月五日,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劝谏神宗上朝,神宗大怒,对卢洪春“廷杖六十,革职为民,永不叙用。”至此,朝廷已无人敢谏,神宗便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怠政……
听到上述这些,虽然告家赋闲,但仍胸怀国家社稷的贾三近痛心疾首,可是他又表现出一种“去江湖之远”的无耐,因而只好饮酒作诗,寄情山水,以消胸中忿满。此时,他已决定不再复出。

贾三近所书碑文

明神宗是一个贪婪无比、任性使气、爱弄权术的皇帝。他十岁当皇帝,自幼受张居正、冯保把持,亲政以后,开始对大臣进行疯狂报复,以至于才有张居正身后不保之祸。掌权之后,神宗心中释然,变得更加专制,开始不理朝政,对下则横惩暴敛,以致于农民起义和动乱四起。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总督哱拜据兵反叛朝廷。朝廷左想右想,又想起了文武兼备的贾三近,于是便下旨封贾三近为兵部右侍郎(正三品,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到宁夏督军平叛。
接到圣喻的贾三近进退两难,心情十分复杂。他想到了首辅大臣一个个身后不保,想到了明神宗对待臣子翻手为云、履手为雨的恶劣作派,想到了言官一个个被治罪抄家,想到了张居正的悲惨下场,想到了同乡好友于慎行被三次罢官……他的政治理想终于破灭了,大明朝已行将就木,他贾三近没有必要为其殉葬,即便是殉葬也无济于事。于是,最终他选择了退。朝廷见贾三近不出,又连下两道圣喻,但贾三近最终还是以父母年迈,身体有病为由请辞。朝廷无耐,只好答应了贾三近的请求。
虽然没接旨去宁夏平叛,但贾三近忧国忧民的一颗丹心仍然在热烈地跳动,时过不久便忧虑成疾,一病不起。这时,已辞官回老家东阿的好友——礼部尚书于慎行闻听贾三近病势,悲从心起,挥笔写下了《哭德修司马》诗:
几日哀音发峄州,伤心千绪双泪流。
哪知渭水熊飞地,正是辽城鹤化秋。
于慎行与贾三近既是同僚,又是同乡,二人志趣相投,文学修养为当时“双璧”,在朝中被称为“两鲁生”。在这首诗中,于慎行把贾三近比作周文王时期的姜子牙,可见贾三近在当时朝臣心目中的地位。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二十九日,贾三近因背疽发作而逝,享年59岁。贾三近殁后,朝廷赐金安葬其于峄县东南五里贾氏祖莹,于慎行受贾三近的父亲贾梦龙之托为贾三近写了墓志铭。大明言官、一代诤臣贾三近就这样带着忧国忧民的一腔悲凉,回归了他生命中一直魂牵梦绕的故土——峄县。峄县是贾三近最后的归宿,也是他灵魂永久的憩园。在这里,他可以与先秦大儒荀子坐而论道,与“二疏”(西汉太傅疏广、少傅疏受叔侄)话归隐之乐,与名相匡衡谈治国之策,与“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对酒当歌……在这里,他也许常常行走在峄县的山山水水间,看青檀秋色,观仙洞悬云,品石屋山泉,吟承水环烟,颂榴园美景……
贾三近著书立说处“石屋山泉”
《金瓶梅》之谜
综观贾三近的一生,他除了在政治上是一个文韬武略的治世能臣之外,同时,由于受其祖父贾宗鲁、父亲贾梦龙的影响,其文学才能也堪称一时之冠。贾三近不仅精文学,擅诗词,并且旁及佛道。他一生著作甚丰,著有《滑耀编》、《西辅封事》、《左掖漫录》、《宁鸠子》、《先庚生传》、《东掖奏草》、《东掖漫稿》、《煮粥法》、《救荒檄》、《凤翔鹤举》等,其诗散见于《明诗踪》、《明诗纪事》、《峄县志》、《滕县志》等。
关于贾三近的文学成就,还有一说。因峄县古称兰陵,贾三近的兰陵籍和他的仕途经历及个人爱好,又为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天下第一奇书《金瓶梅》的作者隐去了真实姓名,署名兰陵笑笑生。有学者考证,这个兰陵笑笑生即为贾三近。因为贾三近符合《金瓶梅》成书的诸多因素:一是贾三近为兰陵人;二是《金瓶梅》写了明朝真正的历史,而贾三近一生则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并且为当时大名士;三是《金瓶梅》一书所使用的方言多为峄县方言。考证者认为,贾三近著《金瓶梅》的目的是借宋喻明,一抒胸中忿满。为隐其身份和真实姓名,掩人耳目,遂以兰陵笑笑生为名。当如是,贾三近则不但为一代名臣,而且是中国言情小说的开山鼻祖,当为世界级的一代文学宗师。
许多读者对《金瓶梅》的认知,只是停留在它是中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言情小说上。其实,《金瓶梅》是一部有着深刻政治含义的醒世和警世之书。1961年12月20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我推荐你们都看一看,这部书写了宋朝的真正社会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揭露统治和被压迫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细致。”《金瓶梅》借宋喻明,深刻揭露了明朝社会的黑暗。因此,我们可以说,《金瓶梅》是一部哀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曲最后的挽歌。从《金瓶梅》的醒世和警世意蕴来看,兰陵笑笑生更符合贾三近的身份。
当然,关于《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也有学者考证是贾三近的父亲贾梦龙。笔者即是持贾梦龙观点。通过对《金瓶梅》的生活场景和语言风物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金瓶梅》的兰陵笑笑生不是明朝大名士,而是明代中后期拥有浮华生活条件的科场失意文人,为此笔者提出了《关于构成<金瓶梅>作者的十大要件》,这就把作者从贾三近追溯到其父亲贾梦龙的身上。当然,无论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贾三近还是其父贾梦龙,都丝毫不影响贾三近对《金瓶梅》创作和成书条件的影响。
檀山巍巍,贾泉悠悠。曲指算来,贾三近所处的时代踞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今天,贾三近故乡的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位大明言官,枣庄人民为了纪念贾三近,已将贾三近读书和吟诗的三近书院、石屋山泉列为枣庄“冠世榴园”景区的重要景点。如今,贾三近诗中所题的青檀山,已是青檀盘绕、石榴遍野、古寺钟鸣、宝塔入云、游人如织……在贾三近少年读书和吟诗的三近书院和石屋山泉,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游人和中外学者到这里访古探幽、寻踪揽胜、拜谒先贤。
探询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兰陵和古峄县文化,重温贾三近的《青檀山》诗,不禁触景生情作古风一首,以敬贾公:
山涧忽闻清流声,古寺又响上界钟。
青檀秋色荡豪气,宝塔入云起飞虹。
本文作者

程冠军,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原载于《枣庄日报》,原标题为《名臣大儒贾三近》。

总监制 | 冯秋婷 刘 峰
主编 | 程冠军 责 | 李少军 编辑 | 王鹏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