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岳沟,消失的故园
石泉/文
山村(国画) 石泉/作
有一个偏辟的小山村,座落在豫西具茨山下。传说起初只有一户人家,姓岳,不知何年何地迁至而来,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
此地有山有水,又有肥沃的农田,一湾溪水常流不断。河岸两边有高高的土崖,挖个窑洞就能居住下来。
由于岳家最早居住,这个村就称之为“岳沟”。现在岳家已绝嗣,村西的岳家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此村归禹县管辖,先后划属古城、浅井、朱阁区域。全村有二百口左右人,两个生产队,属石河行政村。
岳沟茅舍 石泉/摄
开办大食堂那时候,岳沟为一个生产队。食堂散了后,按沟东、沟西分成两个生产队。当时人口一个队约五六十口人。
村子不大,人也不多,但同样有很多人文小故事。
全村以刘姓为主,其它有吴姓、马姓、张姓、杨姓等。张姓和马姓来的比较早,是最富的两大户,土地最多,有“张半坡”,“马一岭”之说。如今这两户都已作古。
刘姓也分几个支派,有山西迁来的,也有密县迁来的。所以在红白喜事上各分远近,对待不一。
沟西的刘家比较富裕,家底宽裕的较多。有在县城做买卖的,也有干公务的,还有教书的,家里的房产也好一些。有楼院、四合院,也有草房和窑洞。
沟东相应穷一些,有做小买卖的,有打铁的,有赶牲口的,还有职业讨饭者。
拾柴老汉(国画) 石泉/作
但在明清时期,根据刘家老坟石碑记载,这个家族由山西洪同县大槐树迁来,曾经出过举人、道台、知县、御史。
清末以后逐渐衰败,到民国仅出了个保安团付团长,文化人更无从谈起,充其量有的念过二年私塾。所以没有好宅院,草房、窑洞多,瓦房没几所。
沟东的人穷,孩子多,有姊妹四五个的,六七个的,有五男二女的。
沟西的人富,孩子少。先后绝嗣的好几家,再加上过去有成份高的,没有妻室的,人口逐步下降。
如今,沟东的人比沟西的人多。这是全村人口的变化。
再说说文化方面。小岳沟有一台很出名的越调戏,有掌鼓的,拉大弦的,更好听的,有拉四弦的。
全班演员都是本村人,全是男士,男士唱反串,演的惟妙惟肖,达到足以乱真的地步。
牧羊翁(国画) 石泉/作
能唱起一台戏,主要是全村老少热乎。每逢演出结束,全村人坐在一河两岸,吃着饭,讨论着谁唱的如何如何,总结经验。不会唱的也大力支持,要钱出钱,要力出力。
小岳沟地理位置也不错。大方面说:北靠具茨山,南临石梁河。西边有杏山渎水,东方有许昌长葛。
小环境上说:牛蹄山下一条河,潺潺细流街中过。四季清澈能见底,鱼虾蟹蚌肥又多。南河大潭深丈许,孩童抓鳖似盘萝。一河两岸垂杨柳,鸭鹅呱呱放高歌。
这里自然环境好,宁静幽雅,又生机勃勃。
岳沟老桥 刘若/摄
村里农产品也较丰富。小麦、玉米、大豆、红薯样样齐全。尤其是红薯,算是特产,个大味美,出粉率高,做的粉条行销全国。
一九七五年村民开始搬迁,先后离开了这个沿续数百年的老村庒。
岳沟村将成为历史,永远永远地消失了,近来年地下水位下降,河里也干了。
岳沟儿童 刘若/摄
再也听不到那高亢瞭亮的越调腔,再也看不见那条清澈见底的河。
如今是:轰隆机声昼夜响,白色垃圾堆满场。猪粪顺沟流,臭气冲满天。河床已干沽,鱼虾永不还。
老村破坏了,新村扩建了。有失也有得,利害总相连。
石泉
刘水成 字石泉,号具茨山农,1947年生,河南禹州人,画家,摄影师。曾任禹县印刷厂工艺设计师,神垕瓷高美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