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关于“差异化教学”,还是要读几本书
【异史氏曰】昨天在跟某高级中学跟他们的数学老师分享如何在课堂上实施差异化教学的一些想法,我反复强调的是我始终认为,任何教学改善,所提出的某种理念或者方法策略,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知识,然后是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解,否则就是折腾,就是哗众取宠,就是应付。实施差异化教学,多多少少总得翻几本相应的书。譬如《差异化教学》《差异化教学探究:文学、数学和科学》《差异化学习,21世纪的思与学》《基于学习风格的差异化教学》《如何在课堂种使用差异化教学》等。观念改变行为改变,观念改变的前提是读书,是结合自己想做的或者想搞明白的东西去审视书中的观点和建议,然后去行动,行动改变观念改变,不操作,也就无法理解书中对观点与建议。
从项目研究的角度看,要组建团队,遴选自愿者先行一步,弄几个实验班,而不是全面开花。并且要组织学科专家与观察员团队跟踪观察指导,收集数据与对比班进行比较,否则就难以形成有说服力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当务之急要关注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设定和陈述的问题。因为教学目标不仅是教的出发点与教的终点;也是学的出发点与终点,还应该是可操作,可评价的依据。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所谓的尊重差异也就无从入手。因此,同一个内容、同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具体的层次的差异,这种层次的差异其实就是为满足不同的程度的学生的需求的。当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可操作可评价的依据的,就意味着我们所倡导的将教学反馈和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可以做到的,教学评的合一也是可能的。我们之所以试图在课堂教学当中推行差异化教学,无非是为了促进起点水平学生、接近水平学生与高学水平学生在同一堂课中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因此,我们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就应该是从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的,目标一定要是可测评的。
其次,必须意识到教学设计要充分的考虑反馈与评价的预案。我们的普遍问题是备课时很少甚至没有考虑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有益于他们改善学习的反馈和建议的部分。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反馈和建议,那么就有可能促成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寻找到适合自己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并且努力的用具体明确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学习和同伴的学习。如果我们不能给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质量标准,那么他们又如何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努力达标,进而通过努力去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至于老师们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具体操作的步骤,我不是提不出,但是我认为如果给了一个具体而详尽的操作流程的话,那就是反教学的是与我的教学理解想违背的。但有些注意点是可以提请同仁们注意的:首先,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提问、检测、作业批阅、访谈甚至闲聊等),尽可能准确地了解具体的学生的应知应会和已知已会之间的差距。其次,要帮助他们准确地找到适合他们学的起点以及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了。在此基础上,就是要帮助他们设定一个更高的可达成的目标,相对难一点的任务,以促成他们跳一跳。这当中重要的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安全而富有激励性的学习环境,要给学生明确的或者暗示性的提示:只要努力尝试其任务是可以完成的,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教师始终需要提醒自己的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看得见进步。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依然是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努力程度与他们已有的知识与新学知识掌握的成都,如此才能考虑采取怎样的方式施以援手,促成他们提升。所以,第三就是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掌握丰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据我所读,国外高水平教师写了不少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建议,譬如《引导学生互动学习的50种方法》《从备课开始的50个创意教法》《从备课开始的100个课堂活动设计》《卓越教师的200条教学策略》《课堂上最重要的56件事》《让每个学生参与主动学习的37个技巧》等,我们不说掌握200种、100种,30种、50种或者更多一点总是应该的吧?因为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课堂的状况总有一些是不可预料的,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储备,如何可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