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佳句赏析

这句话,前半句是诗鬼李贺的,后半句是200年后的酒鬼石延年的。话说因为李贺那前半句太经典了,后世一直想给它找个对子,但始终不能如愿。直到已经到了宋朝,在一次酒醉后大家又玩起这个游戏,结果是石延年一句“月如无恨月常圆” 语惊四座,在词性、意境上对仗之工整,并从此后再也没人能想出比这更好的了,从而把这个案子了结了。如下便来进行一番赏析:

首先,天若有情的话天也要老,但天没有老,所以天是无情的、自然法则是无情的;而月如果无恨的话,月亮就应该总是圆的,但月亮并不是总圆,所以月亮是有恨的。这就是字句表面的意思;

但月亮怎么会有恨呢?月亮的恨无非寄托的是人的恨,人有恨因此就成为了怨妇,而怨妇又是个话头,话头又是一种无比宝贵的事物。无怨妇不人类,历史上很多伟大的诗歌都借怨妇之怨写出了人类之怨,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所谓人类之怨,一般可以看作是无始无明。因此不管那石延年有意无意,这下半句都有了禅味;

第三,月不能常圆是因为有阴晴圆缺,对应的是人间的悲欢离合,而这种对应更是先于苏轼那著名的句子,因此常常有人说这前半句是名句,后半却不知所云、纯属凑数,这种说法确实是挺不知所云的。实际上都是名句对名句;

第四,好的诗歌必须要将天、地、人包含其中,上半句包含了天和人、下半句实际就包含了地和人,因此是很好的对仗。另外像“情”和“恨”也是很好的对仗,情一般都是指柔情、恨一般是指怨恨,且如下文所示,两者后来又都在句中被消解了;

第五,天,我们往往想到是与地对,但如果站在月球上,那其实就不仅是以天为天、以地为地,而是以宇宙为天、以月为地了。因此这下半句将格局陡然放大,且很有抽离感,是放在一个像月球这样绝对孤独的位置上来思考人生的;

第六,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月亮就必然是常圆的,因为所谓的阴晴圆缺不过是站在地球的角度上看。任何人,只要站在本来的角度,都能够清楚这一点。但既然月亮是常圆的,那么它就该是无恨的,这就与之前相反,构成了一层隐含的意思。也就是说,月亮本圆,而有阴晴圆缺;正如人间虽有悲欢离合之恨,而恨本无恨;

第七,既然月亮又成了无恨,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在通过下半句的隐含力量打回去影响上半句,也就是说,天还是有情的。正如月本无恨而有恨,天实无情而有情;

第八,下半句的最后一个字“圆”,对的是上半句最后一字“老”,这也是绝对。因为老,指时间;而圆,指空间。一时一空,就构成了一切,以及情与恨、人间一切悲欢的基础;

第九,天若有情天亦老,既然后半句已经打回来说明天实际上还是有情的,那么按照原文的逻辑,天就必然要老,但老又如何?一般人认为老肯定是不好的,生、老、病、死,后面跟着的,都是两个不好的词汇,但正如下一句所对的最后一个字“圆”,殊知老即圆?死即圆?但圆又是什么?是圆满?是无尽的轮回?因此,一个“圆”字不仅在诗词意境上将前面那个不好的“老”字抢救了回来,而且还提出了新的问题,让这样一个句子留下了余韵;

第十,正如怨妇是个话头一样,月亮其实就更是个话头了。比如“指向月亮的手指”等历史上无数类似的禅语。其中比较出名的,比如雍正的“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月亮怎么会长毛呢?怎么会见到毛月这等子事呢?只能是眼睛长毛了还差不多,是眼睛有了翳病。同样的,月圆月亏实则不过是人之所见,月本无阴晴圆缺而现有阴晴圆缺,人间本无悲欢离合而现有悲欢离合,天因无情而有情,因有情而无情,在这里,有无之对立消解、情与恨之对立消解,万古乾坤悠悠过。

以上就是对此诗句的赏析,从对子的角度,这两句肯定是绝配。网上看了一下,没有人说到点子上,因此有了现在这篇文章。至于毛泽东也曾借前面李贺那句放在自己的东西里点金成铁,但由于是其诗的尾联,不存在对仗的问题,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再分析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