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篆刻学》:篆书的演变

有了“六书”,人们用文字代表语言的功能已经完备了。古人造字时可能没有成型的“六书”理论,所谓的“六书”是后人总结出来的,但古人确实是依“六书”之法创造文字的,这是没有争议的。于是,人事愈繁,文字就愈多。
但文字的形体又是如何发展的呢?邓散木《篆刻学》第五页写道:
(《篆刻学》第五页)
于是由古文而大篆,由大篆而小篆,此为书契文字初期演变之三个阶段。其后嬴秦之定八体,新莽之定六体,仅增其用,未变其体。
对,在文字的最初阶段,是由古文到大篆,再由大篆到小篆,其实这就是篆书的演变过程,到小篆之后,从秦到汉,又有应用性字体,即所谓的“秦八体”、“新莽六体”。其详情如下:

古文阶段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显然,“古文“”是“大篆”以前文字之通称。
《汉书· 艺文志》称:“古文《尚书》者,出于孔子壁中。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以其出于孔子壁中,故称“壁中书”,也被称为“孔子古文”。
三国魏初时,传习古文者,是邯郸淳。到正始二年,立《三体石经》,其中保留有古文,《三体石经》里的“三体”分别是古文、小篆、隶书。这时的古文已经失去了邯郸淳的古文原貌,只保留了古文“蝌蚪文”的大致特征。
(《三体石经》拓片局部)
所谓的“蝌蚪文”,是因为古文在书写时,没有笔墨,以竹条点漆,往竹简上书写,竹子硬,漆油腻,笔画不能顺畅书写,因此笔画头粗尾细,像蝌蚪之形,头大尾小。
注意,邓先生也提到甲骨文,但未细说,这是因为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邓散木才刚2岁,后续的研究,则是在邓散木1963年去世之后的事情了,如图: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上图可点击放大。邓散木所处的时代,甲骨文研究并不充分,这是他的时代局限,他不可能对甲骨文知之甚详。
(甲骨文)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那么,古文应晚于甲骨文,早于大篆,在大篆里还有古文的遗存。其字体特征有早期刻划文字的特征,即邓散木所说的“古中锐末”,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中粗端细”,在古玺印里,我们也经常见到这样的笔画特征。

大篆阶段

紧接着是大篆,依上面《说文解字叙》所说,籀文即大篆,而籀文起于周宣王,那么,凡是宣王以后的钟、鼎、彝器所载文字,应皆属于籀文,也就是说,差不多金文里的文字,大都属于大篆。
比如一般情况下的金文,包括《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虢季子白盘》这些经典器物的铭文。
(大盂鼎及铭文)
另外,王国维认为“战国时,秦用篆文,六国用古文。”这也是有影响的一家之言。
当然,最经典的大篆是石鼓文,如图:
(石鼓文实物)
一般认为,石鼓文的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是标准的石刻“大篆”,如图:
(石鼓文)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模糊古文与大篆之间的界限,将秦小篆之前的篆书都叫做“大篆”,用下面这个表记忆:
(篆书的大小篆之别)
那么,剩下的就好说了,就是小篆了。

小篆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依《说文解字》的说法:
七国文字异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这是三篇全国文字统一字形的标准字帖,其中的文字就是小篆,如其来说,小篆来自大篆,“省者,省其繁重;改者,改其怪奇。”所以,小篆要比大篆规整、平正、对称,典雅气息,扑面而来。
(《峄山碑局部》)
我们知道,秦虽然享国不久,只有15年,但是由于法令严谨,全国之内,文字很快在小篆的字形下统一了。全国范围内的度量衡统一,也是在小篆诏版的不断敦促之中实现的。
(秦诏版上的小篆)
诏版上的相比《峄山碑》《泰山碑》《琅琊台刻石》等所刻的标准小篆要随意的多。
显然,不同材质和不同应用环境下的小篆就多样化了,用途越来越广,国家又用法令确定了八种标准书体,分别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隶书先放一边,因为它不是篆书。
大篆,前边说过了,小篆是标准字体,是官方通行文字。虫书是用来书写幡信。就是我们说的鸟虫书,字形像“永受嘉福”瓦当里的字,如图:
(永受嘉福瓦当)
摹印,就是秦印上使用的小篆字体,因为印面方正,标准小篆字形修长,为了使它更适应方形印面,秦人将其方整化,这就是摹印篆。我们现在在秦印中见到的就是摹印篆,如图:
(秦印中的摹印篆)
署书,即强化加粗笔画后的小篆,它主要用来题宫阙,就是写招牌用的字,就跟现在的榜书一样。
殳书,一般认为是兵器上记载的文字,或者是武官上朝时,在殳上和玉制刀具上书写的文字,这时,殳的作用相当于文官的笏。
也就是说,秦书号称八体,实际上,真正应用的篆书,无外乎大小二篆,并不玄乎,那个传说中很神奇的虎符,实际上,上面用的文字,也属于小篆。
(秦阳陵虎符上的小篆)
按照《说文解字叙》所载,到了汉代,新莽改制,又规定有汉“六体书”,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
古文就是上面说的孔子壁中书;奇字,就是古文中较为奇异的一类,实际上还是大篆;篆书,就是标准的小篆;左书,该写作佐书,实际上就是秦隶书发展到了汉代,成为汉隶;缪篆,就是汉用印字,它比秦摹印篆更方正,更适合方方正正的印面,如图:
(汉范昌私印里的缪篆)
缪篆跟摹印篆是发展后与发展前的关系,虽有继承性,但显然有其差异性。既要认知它们的继承性,又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所以,邓先生的说法,并不准确。
当然,后面还有唐篆、明清篆书,但其实质还是秦小篆的变体。
对于初学者,对于要初级认知篆书,了解到新莽“六体书”,就可以暂时停下来了。再要深究,就真的进入专业领域了。
总结一下,实际上,学篆书发展史,粗线条的就是古文、大篆、小篆,再细化,就是在小篆里再记住“秦八体”,“汉六体”,如是而已。
(0)

相关推荐

  • 篆书与篆刻有何关系?

    篆刻是以篆书为依据 篆刻是以篆书为依据,刻在印上文字,采用篆书.秦前篆刻用古文和大篆,秦代用小篆,汉代用汉篆,入印文字都是篆书,故称篆刻.篆刻创作除花押印.肖形印和少数隶楷入印外,主要以篆书为创作素材 ...

  • 细读《篆刻学》:篆书的结体

    书法技法有两大块:1.笔法:2.结体. 前面说完写篆书的执笔方法.也讲了运笔方法,<篆刻学>接下来要讲的就是篆书的结体. (<篆刻学>第三节书影) <篆刻学>讲到篆 ...

  • 细读《篆刻学》:毛笔写篆书为什么要“中锋运笔”

    学篆刻不得不学书法,学书法就必然要懂得运笔,因此,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在讲完执笔方法之后,紧接着讲的就是运笔.老办法,我们一边发原文,一边做解析: (<篆刻学>运笔章节书影)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的“款识”

    读<篆刻学>接近技法部分的尾声,是款识部分.款识如书法创作之落款,是篆刻创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一个人学会刻印,还不算是一个完备的印人,还得学会刻边款.老办法,还是原文照读,另加 ...

  • 细读《篆刻学》:关于篆刻刀和“印床”

    我们的细读<篆刻学>系列已经读到了全书的最后一章"杂识". 所谓的"杂识",邓先生有解释: 杂识云者,凡工具之选择,印材之判别,制泥拓款之法则,以及 ...

  • 学篆刻,篆书技法一定要会

    篆书是早期的文字,其基本笔画和用笔方法,还没有达到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那么丰富复杂,更为有据可循. 就大篆小篆而言,我们以邓石如作品为例,在此介绍篆书的基本写法. 一.篆书的基本点画和用笔方法 1.点 ...

  • 细读《篆刻学》:邓散木先生认为这些刀法不能称之为“刀法”

    讲完执刀.运刀,邓先生的<篆刻学>专设了"辟谬"一节,其实就是邓先生针对前人刀法理论中错误的刀法和错误的理论进行了逐一的批评和辩证.原文照读: 前人论刀法者,有正入刀,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用到的那些石头

    接着读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说说"印材"的事儿. 古时印材多用铜,尤精者则用玉,或有用金银者,以区别品级贵贱耳.及元代王冕元章始以花乳石作印,一时文人以其易受刀,竞相 ...

  • 细读《篆刻学》:关于印泥

    (注:在印材一节,我们略过了玉印.金印.象牙犀骨印.水晶玛瑙等印.竹木印.磁印紫砂印等石料之外的异材篆刻印材,因为对于一般的篆刻人来说,最常用的印材,还是石料,邓先生关于其他异材的介绍,参看原作即可. ...

  • 细读《篆刻学》:刀法之“如何运刀”

    写在前面的话: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有"课徒稿"性质,所以,他的很多东西是有强烈个性在内的,他所说的某些"真理"性的东西,往往需要站在其他流派的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