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 ● 刺热篇第三十二(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

【原文】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䯒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䯒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如果热病在肝,肝脏所引发的热病。

热争: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

庚辛甚:逢庚辛金日,就会因木克金而病情加重。

甲乙大汗:遇到甲乙日木旺时,就会出大汗而退热。

气逆则庚辛死:如果邪气胜脏发生手脚冰冷(阳气要绝了)就会在庚辛日死。

其逆则头痛员员:若肝气上逆就会头痛眩晕。

脉引冲头也:热邪循肝经上冲于头所致。

先淅然厥:首先感到的是体表逐渐寒冷。

起毫毛:汗毛因寒立起。

喘欬:气喘咳嗽。

痛走胸膺背:疼痛走窜于胸膺背部。

汗出而寒:汗出而恶寒。

䯒酸:小腿发酸。

澹澹然:摇动不定

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以上所说的诸脏之大汗出,都是到了各脏气旺之日,正胜邪却,即大汗出而热退痊愈。

{倪师: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来辨证。如果病人便秘,我们知道是湿,如果下痢是虚;湿又分热湿与寒湿,祛湿的加上去热或寒药。怎么知道寒热?小便出来清白的寒,小便黄的热。看到脸色苍白,不问小便,摸脉慢、细、小,就知道是寒,小肠大肠都没有蠕动的了,所以也不觉得痛。热,大便干排不出来,肚子就会痛。}

【原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颜:额部。

颐:口角两旁。

热病从部所起者:热病只在五脏色部出现赤色,而未见其他症状,说明病尚轻浅,若给与及时刺治,到其当旺之日,即可痊愈。

其刺之反者:应泻反补,应补反泻,就会延长病程,要通过三次当旺之日,才能痊愈。

【原文】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胸胁是肝胆所在的地方,热病首先出现胸胁痛而手足躁扰不安的,是邪在足少阳经,应刺足少阳经以泻阳分之邪,补足少阴经以培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法。

热病始手臂痛者:热病先手臂痛的,一般是病在上而发于阳,刺手阳明、手太阴二经之穴

热病始于头首者:热病始发于头部,是太阳为病,刺足太阳经项部的穴位。

热病始于足胫者:病发于阳儿始于下,刺足阳明经穴。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热病先出现身重骨节痛,耳聋,昏倦嗜睡,病发于少阴,刺足少阴之穴。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先出现头眩晕昏而后发热,胸胁满的,病发于少阳,并将其传入少阴,使阴阳枢机失常,刺足少阴和足少阴二经,使邪从枢转而外出。

【原文】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太阳经脉的病,赤色首先出现于颧骨部的,属于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病尚轻浅,至其当旺之时,才可以得汗而出。

与厥阴脉争见者: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症,此为木胜水衰的死症,因为热病已连于肾。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少阳经脉的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

与少阴脉争见者:同时又见少阴脉出现于颊部,是母胜其子的死症。

【原文】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

这是治疗热病气穴的方法。

主:主治。

(图:六月无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