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里的印章:《鹿鼎记》
其实我第一次读《鹿鼎记》时,是有些意外的,意外到每读一节,就要再确认一下,这是不是金庸的书,后来就传来新闻,说金庸先生写完《鹿鼎记》这本小说之后,决定封笔不再写武侠小说了,一边是婉惜,一边奇怪着为啥金大侠将一个市井无赖韦小宝写成他最后一部小说的主人公,并且给他安排了一个所有男人都羡慕的结局,一边为金大侠的武侠从此不再而惋惜,后来又重读、再读,最后读到三至四遍,才隐约明白金大侠用《鹿鼎记》写了他自己心中的社会与人生,这是值得赞叹的、意味隽永的一部优秀的政治寓言式的小说。不说了,关于《鹿鼎记》有太多的值得说的东西,还是接着说它的印章吧。
(《鹿鼎记》插图)
因为这是金庸小说中文字量最大的一部(略大于《天龙八部》),因此,分成了五本,每部一方印章,逐个说:
第一方印章:
(《鹿鼎记》里的印章“玉树临风”)
印文内容有争论,传统的版本是“玉树临风”,而从字法上说,似乎应当是“玉树临身”更准确。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跟小说内容的契合度,这方印章放在《鹿鼎记》的第一部,指的是小说中的哪一位呢?似乎找不到恰当的人,韦小宝肯定称不上玉树临风,而近似这个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吴应熊,一个是陈近南,吴应熊更合适些,陈近南是侠士,用玉树临风似乎形容不出来他的飒爽雄健。
这方印的作者是周亮工,这是一位大印论家,他生活的时代是明末清初,在两朝都做过官,政治上被诟为贰臣,其实他做官也不平顺,曾经二次下狱。这是一位有经历的印人,他同时也是文学家、收藏家。篆刻方面,他著有《印人传》一书,总结了他之前的明代印人,对明代篆刻史上出现过的大印家做了总结,对整个篆刻史有相当的贡献。这方玉树临风,基本上还是明人的风格,局限在线条工稳的追求中,篆法上还有叠篆的痕迹,刀法上则以匀净光洁为主,以汉玉印印风为范本,工稳之极,但却缺乏生气,与印面文字所说的玉树临风有呼应处,但尚有缺憾。
第二方印:
(《鹿鼎记》里的印章“读圣贤书,行忠义事”)
印面文字是“读圣贤书,行忠义事”,这显然也不是说韦小宝,韦小宝是不读书的,简单的《四十二章经》也只认识四十二三个字,更谈不上忠,他既是皇帝的近侍,又是天地会的青木堂堂主,怎么可能是忠义之人,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投机者;陈近南是读书的,而且是忠义的代表,但他的忠却是愚忠,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忠”,这种“忠”显然不被金大侠赞赏,而其实,在这一部书中,金大侠以这八个字赞赏的却是小皇帝康熙,这是一位明君,是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下做了他应当做的所有的事的一位“明君”。
这方印的作者是林皋,也是清初著名印人,上篇文章讲了林皋他的简历和特点,他是沿着明代汪关典雅匀净路线的典型代表,这一方印是他的白文印,因为是清初,受时代局限,这方印还在工艺化突出的路子里打转,章法上则主要是匀齐填满印面为主要原则,字与字之间不发生关系,有的篆刻评论家认为这是“明人习气”,其实,这是篆刻发展初期的最朴实的章法原理,时代发展到那个时期,他们已经做到了极致。
第三方印章:
(《鹿鼎记》里的印章)
印文内容是:“当中和天,偕乐易友,吟自在诗,饮欢喜酒”,到第三部时,韦小宝已经成了康熙的大功臣,他做过了太多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立了很多大功劳,但韦小宝的出身决定了他是一个及时行乐的人,因此他就是“吟自在诗”(他的诗是“十八摸”级别的),饮欢喜酒(喝花酒)的,历史上这样做的功臣是有意避祸而采取的有意的动作,用醉行风月以避功高震主,杀身之祸,韦小宝则是性格中就是这样的人,他全出性情,率性而为,印章中记录的事情基本是韦小宝的日常生活。
这方印是篆刻家沈凤的作品,他是清代“扬州八怪”一样的人,虽未名列八怪,但却是清初“四凤派”篆刻流派的代表人物,但因为历史时期也在清初,也不免受到上述所谓“明人习气的影响,这方印的章法仍然是自然布满的章法特征,没有特别的安排,刀法也是精细流畅的。这方印不是沈凤的代表风格,四凤派的代表风格是“老丑精雄”类的,这方印章法疏离,现在的篆刻初学者都可以刻出这样水平的印作。
第四方印章:
(《鹿鼎记》里的印章)
印面文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这方印据说是写韦小宝写字的,但其实是写韦小宝在这一部里的足迹,在这一部书里,韦小宝西南到过云南,东北到过罗刹国,足迹踏遍三山五岳,在这整个人生旅程中,当然是激情奔放、意气纵横的,更何况在这人生之旅中,韦小宝总有奇遇,足足收够了七个老婆,又是皇帝眼中数一数二的红人,口袋里也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这当然是人生至乐至美,韦小宝是所谓的人生成功者,但他的功成名就是因为他南来北去的拼争,并不完全是他的运气与巧合,他的一生之中,有许多关节是由于他自己的性格“赌”出来的。
这方印是清人许容的作品,是清代东皋印派的创始人,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但在整个篆刻史,却只是一个较小的流派。这方印七字分两排,“摇”字与“岳”字两字拉长,五字也加了重叠,是为了与右部四字对称配重。其它章法上也没有过多的经营,仍然是各占地位的排叠在印面上,字与字之间没有呼应照顾,边栏稍稍借鉴战国玺印,对两排疏散的文字有约束作用,但其实放在当代来讲,这也只是一方很普通的印章罢了。
第五方印章:
(《鹿鼎记》里的印章)
印面文字是“浮螺山人”。写韦小宝在功成名就之后,又能得到康熙的原谅,最终成为一个隐居江湖的钓鱼伯。韦小宝装死隐居做闲人,政治上发展到极端,韦小宝能做的事,也就只能是做一个跟朝局无关有钓鱼者。
这一方印的作者也是“四凤派”的代表人物,他叫高凤翰。他的作品也是表现“老、丑、精、雄”的,不讲求匀净典雅光光洁,这跟他的生活经历与艺术主张相关,在丑中揭示美,这方印四字的章法是汉印的章法,均匀布排,用字如人字选了大篆繁左下空间,算是略有经营的印面,除了苍茫之美外,这方印并无更多可资学习的地方。
何以用了这五方艺术上并不突出的印章来印在卷首呢,我想金大侠有他自己的原则,一是要选跟韦小宝同时代的印人,一是要选跟书内容相关的印章,两个条件下来,能选出合适的印章已经不错。清初是一个篆刻并不兴盛的历史时期,要选出好的作品真是难为了金大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