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山丨陪我聊聊,还我情感——都市人又出新问题
健康观察
陪我聊聊,还我情感
——都市人又出新问题
作者:王金山
是夜,一位朋友打电话来,苦苦地诉道:“老兄,为了搞你那'豆腐块’文章,怎么一段时间不陪我聊聊啦?要知道,单位、家庭,工作、学习,内外交困,我都'愁’死了!”我问他“愁”什么,他毫不避讳地说:“整天就是上班下班,单位家里,看领导脸色行事,同事之间勾心斗角,每个人都装着一副假脸……”
朋友最后哀哀地求道:“有工夫经常陪我聊聊呀,要不然,我的精神就要崩溃了!”
现在,像这样哀求“陪我聊聊”的人究竟有多少?
不该发生的悲剧
时光,不妨倒流。
这是个令人痛惜而又无比遗憾的真实事例。
新闻回放 2000年2月28日,天色阴沉。中午,安徽省某大医院供应室护士长石力(化名)特意问丈夫和女儿晚上吃什么饭。晚上,父女俩尚未到家,已闻到扑鼻的饺子香了。
就在当天晚上,该医院的一位勤杂工听到了供应室里有嘤嘤的哭声,而且哭得十分伤心。这位勤杂工感到非常奇怪,只到第二天,他才晓知,供应室护士长石力服毒自杀了。
石力为何自杀?什么原因让她做出孤注一掷的选择?
石力,山西阳泉人,生于1954年10月,1969年入伍,曾在陆军第25医院担任卫生员、护士等职务;1985年底转业到兰州市妇幼保健院工作;1990年调入安徽省某大医院任供应室护士长;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个人,医学论文多次参加全国性交流并获奖。这样一位有抱负、有作为且坚强的女性,怎么会走这样的不归路?
原来,在她所管辖的供应室里,有一位某重要领导的夫人小蔡(化名)也在这里任职。小蔡是位天不怕地不怕(该医院的许多领导怕她)的人物,经常在供应室里领头或鼓动她人与石力护士长对着干。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石力,焉能容忍这样的人在供应室里胡作非为?于是,善意批评,耐心帮助,只到向院领导汇报,等等,问题非但解决不了,反而招来小蔡的一次次奚落和嘲弄。坚强而又软弱的石力,在日复一日的情感折磨中,身心崩溃了。极度的精神抑郁,又难以排遣,终于,在2000年2月28日的夜晚,带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沉重,带着满腹心事及幽怨,悄悄地走了……
石力护士长,您这样走法实在令人惋惜!您的满腹愁苦,为什么不向亲人或好友倾述?如果您生前将您的哀怨及愁绪向亲朋好友宣泄,或到“情感陪护中心”寻求帮助,也许,不至于走这样一条亲者痛小人快的绝路!
石力护士长的自杀,给我们敲响了“精神危机”的警钟!现代人,包括石力这样的医学人士,是多么需要“情感陪护”哟!
时代,正呼唤大批的合格的“精神护士”脱颖而出。
“精神护士”向我们款款走来
当今,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升学、就业、婚姻、住房以及工作等等的不如意,人们的身心压力增大,再加上现代人的情感淡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情感陪护”这个有关健康的话题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现代生活使过去以亲情、友情、爱情为特征的自发交流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功利为目的的交流,使人感到“热闹中的孤独,繁华后的苍白”,“人与人之间没有温情,代之的是冷冰冰”。
另外,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子女忙于工作奔波而疏于陪伴年迈父母,传统的养老方式正发生着变革。如果有一批经过专门训练的“精神陪护”族来陪伴感到孤独的老人读书、写字、看报、聊天,甚至散步等,这对这些老人的“感情孤独症”和“节日情感病”将是一个很好的疗治。
现在,许多老人不缺吃,不缺穿,就是精神上很感孤独;特别是那些丧偶的老人,精神和情感上就更感到孤独和寂寞。于是,一些大中城市的社区服务中便出现了一种独特的“陪老”服务,与照顾起居的保姆式服务不同,这种陪护,主要是给老人以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这些“精神护士”大多数是年轻人及在校的大学生,也有不少的下岗职工。由于他们大多性情好,文化修养高,善解人意,能说会道,尽情地为老人排遣情感上的孤独和寂寞,所以,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大家不会忘记吧,2000年春节晚会,赵本山和宋丹丹表演的小品《钟点工》,反映的就是这一种社会现象。
正是为适应这一需要,继“心理咨询”后,这种以“情感陪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行业悄然“热”了起来。在许多城市,“情感陪护中心”的牌子挂了起来。如果您需要“情感陪护”,可到“情感陪护中心”寻求。您可指定陪护员,也可由中心根据顾客的心理需要而推荐有相应特长的陪护员。陪护员有男有女,他们大多是大中学校学生、公务员、街道干部及下岗职工等,各有特长,如有的善于倾听、有的善于说教、有的善于疏导等等;陪护的具体内容有聊天、陪打牌、陪逛街、陪旅游等;特殊顾客如老人、小孩、残疾人等,陪护员还可上门服务,时间长短不等。
那是几年前的新闻。陈建国老人原是北京市某单位干部,自退休后因有老伴相陪,没有感到孤独和寂寞,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他的老伴后来不幸病逝了。几十年相濡为沫的伴侣,瞬间离去了,这对陈老的打击是多么大呀!因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他又不愿再找老伴,于是,精神上倍感孤独,身体也不如以前那样硬朗了。街道办的同志在征求陈老的意见后,找来一名“精神护士”小周。每天下午4点到6点,小周专门来陪陈老聊天,每周六下午陪陈老到街上转转。
小周原是一家工厂的工会干部,企业倒闭后下岗在家,由街道办事处联系从事精神陪护工作。也许是做过工会工作的缘故,她很善于做“思想工作”。在陪护老人过程中,她把老人当成自己的朋友,既拉家常,又谈社会上的事,说得老人忘记了寂寞,没有了孤独感,性格也开朗了。
柳老夫妇,一儿一女,大学毕业后,一个去了美国,一个去了日本,虽每月有“外汇”寄来养老,可二老觉得精神空虚,有时甚至百无聊赖。
某大学新闻系学生刘建华因父母下岗,家庭生活较贫困。为了赚点学费和吃饭钱,他便由熟人介绍,认识了这对夫妇。于是,他利用晚上或星期天的时间来担任陪聊一角。这位大学生把自己每日的所见所闻讲述给二老听,不但使二老觉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而且让他们感到了天伦之乐。这位大学生除了陪聊,还主动为老人抓药购物做好吃的,将二老当成自己的长辈。老人很高兴,替建华配了手机,为的是方便。一次,柳老半夜患病,老伴打传呼将建华请来。建华二话没说,立即将柳老送往医院,使其得到及时治疗。病愈后,柳老硬要赠送一大笔丰厚的酬金给建华,被他婉言谢绝。二老非常感动。从此,他们越来越离不开建华了,把他当作了自己的儿子。这真是:陪聊,情义无价。
事后,刘建华同学感慨地说:“要当好陪聊这一角色,单有西施之貌三围达标还远远不够。陪聊一般不注重人的外表,受聘人必须知识全面,功底扎实,不要求你是博学之士,但起码必须具备路路通的各科基本知识。也就是说,性情和文化修养要求严格,既能谈古论今,并且语言要风趣幽默,让老人高兴!”这位大学生说的在理。
刘娟娟,某省城一家报社的主任记者。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家庭,又有了孩子,所以不能每天回家陪老母亲了。欲接老母来住,老母自己又不愿意。刘娟娟的父亲在她10岁时去世了,母亲为了娟娟,一直没有改嫁。一年前,刘娟娟在一次采访中得知社区服务组织能为孤独的老人提供精神陪护,当天与母亲商量,为老人请来了一位“精神陪护”者小王---- 一位中学英语老师。小王与老人接触后,经过对老人生活经历的分析疏理,找到了与老人聊天的共同点。虽然是两代人,但小王注意谈些老人关心的话题。针对老人不愿意找老伴的事,小王耐心地开导道:“老人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既然儿女们支持,自己身体也不错,何不物色一个合适的老伴已欢度晚年!”小王说得合情合理,情理相融,终于说得老人动了心。
如今的刘娟娟,不再为不能陪老母而苦恼了,因为半年前老人已找到了一个晚年知己。
李露大学毕业后,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直呆在家里。有一天,李露百无聊赖地在公园里散步,发现现在的公园几乎成了老人的世界。于是,她主动与那些老人们交谈,在交谈中,一位名叫焦明的老人向她倾述,因老伴年前去世,同孩子们又难合不来,只有在公园里解除孤独与寂寞了。
李露从同老人的交谈中,受到了启发。从此,她便经常同这位老人聊天,日久便成了老人的知音。焦老自认识李露后,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女儿,有什么苦衷都向她倾述。渐渐地,老人的心情好转起来,身体也结实多了。在这位老人的帮助下,李露征得父母同意,在家里办起一处“老人精神陪护服务所”,一时间,有心从事精神陪护的人和接受服务者纷至沓来。李露不用找工作,她已经找到了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岗位。
李露说:“老人的内心世界是那样的丰富,又是那样的孤独,今日喧嚣的社会根本注意不到老人的内心,老人也只得将自己的心灵之门紧紧地关起来。我们的工作,就是陪老人聊天、散步、读书、看报并商谈国家大事......”
前几年,某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位姓高的女同学,正为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提供这种服务,她每周用4~6小时,陪老人上街购物、到公园散步,更多的时候是在老人家中听老人谈她这一辈子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故事。开始听,她还觉得新奇、感人,可一旦重复多次后,就要有耐心了。为了让老人高兴而不扫兴,高同学虽然心里烦躁,但也装出兴致很高的样子来满足老太太的倾诉欲。高同学无奈地说:“陪护这个角色也不是好当的,小费不好拿呢!”
现在,我国的许多城市都悄然兴起了“精神陪护”,即跟刘建华、李露等人一样,专门陪护那些孤独寂寥的老人。现在不少城市,哪位老人需要,只要打个电话给当地的社区服务中心,年轻的陪护人就会如约而至,登门为身感孤独的老人服务。但这样的服务不同于一般照顾起居的保姆式服务,而是专门给以精神安慰。因为陪护者完全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以让老人精神愉悦为宗旨,所以双方没有难以逾越的“代沟”,老人乐意向陪护者诉说苦衷甚至隐私。当今,老年癌症患者日益增多,对于这样的患者,如果精神(情感)疗法不跟上,光是在医药上下功夫,往往是事倍功半。陪聊,则是弥补老年癌症患者情感上不足的一种较佳方法。
现在在不少大学,一些学生将为老人义务陪聊作为勤工俭学的一种新途径。一些同学开始到老教授家里义务陪老人聊天、娱乐。某系杨教授夫妇均是外省人,在本地无多少亲戚,儿女长大后又多不在身边。过去,他们把全部心思都放在教学上,可如今退休了,空闲时间多,生活中缺少活力。同学们了解情况后,自觉地分配时间,每个星期天抽几位同学到杨教授家去陪他们聊天,或陪他们在校园里散散步,有时,也陪老人上街购物。陪聊中,年轻人们从老人那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社会阅历,而老人在同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身上也获得了青春的朝气。这样的陪聊,可谓高雅至极!
情感陪护,怎一个“陪”字了得
毋庸置疑,“情感陪护”是一种以聊天、游戏、娱乐为手段达到疏泄负性情绪、平衡心理为目的的一种浅层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业的有益补充。“情感陪护”虽然本身带有功利目的(有的没有,如社区志愿者等),但是它能带给人温暖、抚慰。许多人,尤其是老人及那些对生活绝望的人,在“情感陪护”人员的努力下,使他们感到了生活的温暖及真情,从而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重等等。
然而,现在的许多事,本来办得好好的,可一经“歪嘴和尚”们,这“经”就“念”歪了。据悉,有的“情感陪护中心”处于纯商业化运作,只要经过工商部门的批准就可开业,至于“中心”水平如何,缺乏行业规范,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有的甚至成为满足某些人畸形欲望的工具,陷入“三陪”式服务的怪圈中。早在2000年9月份,某市部分政协委员对婚介机构及“情感陪护中心”等进行了明查暗访,在暗访过程中发现,有的婚介机构及“情感陪护中心”竟然可以为登记者提供色情服务,解决什么“性饥饿”、“性渴望”、“性新鲜”等问题。一位接待人对假装登记的委员说:“在我们这里登记的不都是未婚的和离异的,也不全是感情孤独和寂寞的,时代变了,交个男女朋友甚至情人又算多大事哟!”这人还“热情”地表示可以为这位委员介绍一个,后东窗事发,这家“中心”遭到了查封。
某包工头,为了得到数幢住宅楼的工程任务,以“情感陪护”为名,高价请了个“三陪女”,送给主管基建的某处长,最后,“活”没抢到手,却和某处长一道倒了霉……
由于“情感陪护”行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使“情感陪护”的名声蒙上了污垢。在某些地方,“情感陪护”甚至成了“卖淫嫖娼”的代名词。一些人本来打算请“情感陪护”员,可被家人及周围的人奚落或劝告,也就退避三舍了。也有的情感陪护者干得战战惊惊,心有余悸。一位名叫宁菁的女孩矛盾地说道:“我学的是美术专业,现在这种专业在社会上不实用。所以,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在一个同学的介绍下,我干起了'情感陪护’这一行。我所陪的客人都很有钱,陪他们也就是喝咖啡、打高尔夫球、出外兜风或游山逛水等,这些客人,有的较规矩,有的可令人憎恶。记得前不久,我陪一位客人爬山,爬到半山腰,他对我动手动脚起来,我当时激烈地反抗着。但是,当时我内心里也在动摇,女人不就那一步嘛,如果那位客人再纠缠一下,当时不敢保证就能把握自己。最后,我还是丢下他给的5000元小费,逃了回来。回来后,有人笑我傻。据我所知,目前干'情感陪护’的人不少,什么人都有。有像我这样刚从学校毕业找不到工作,先挣点钱吃饭的;也有下岗职工为了生存而入此道的;有在校读书的大学生,挣一点钱补贴一下;还有一些人本身已有工作,利用业余时间来挣点外块的,等等。像我这样目前还能守身如玉的有,但以陪护为幌子而实际是干一些色情勾当的也不少。老实说吧,我是瞒着我爸妈干的,要是他们知道了,不把我的腿打折才怪呢!我现在很矛盾,既不想干又想干,像这样时间长了,很难保证不跌进泥坑而变成那种人。”
宁菁的话说得很实在,也令人替她捏一把汗。姑娘,你在走钢丝吗,玄呀!
“女人一生都在享受金钱带来的意义。虽然金钱总是不经意地蚀空了人们的心灵。但是,金钱却是人们战胜现实问题的重要武器。”一位名叫晓潇的女孩边抽着烟边说,“我们这些搞'情感陪护’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素’的,就是聊聊天那一种,充其量也只是拉拉手、搂搂腰,身子是保住了,但要钱却不多;另一类则是'荤’的,对方动手动脚,你投抱送怀;对方开房上床,你半推半就地任他折腾。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厢情愿。我就属于后一种。我们这一类又有三个档,一档是高级酒店,二档是夜总会,三档才是街头的卡拉OK厅。第一、二档,不仅人要长得漂亮,还要有较高的文化,她们都配有手机,随叫随到,不像第三档的摆出来随人挑选,钟点费也是第三档的好几倍。有时,我也不想做这种人不人鬼不鬼的'情感陪护’生意,可我享受惯了,干苦工作干不来,不干这又干什么呢?趁着年青有资本,赶快捞点钱罢了,如今许多当官的不也是这样嘛,'有权(青春)不用,过期作废’,不捞白不捞……”
这位名叫晓潇的女孩可谓说得直露、放肆、油滑。
东北某地,由于有些人借“情感陪护”的名义为满足一些人的“特殊需求”而提供“特殊服务”,被当地工商部门一律进行了封杀。其实,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并不可取,封杀倒不如疏导。不管何种职业何种人,都存在着素质高低及良莠不齐的现象。说句不中听的话,人要是变坏的话,在修道院也会堕落。“情感陪护”是当今我们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对愈来愈多的心理疾病及情感危机的人,必须予以有益的疏导。一位署名“苏星”的老年作者在当地的晚报上倾述道:“老人住院需要陪护服务”。这位老人的“服务”,也包括“情感陪护”的内容吧?另外,许多老人寻求理想的“情感陪护”者很难。据悉,有人在某街道社区求助中心发现,半小时内就有5人上门要求提供陪护老人的服务。可应聘这项工作的人寥寥无几。即便有人去,时间也极短,不能持久。有“情感陪护”员诉苦,说许多老人性格孤僻,很难沟通。而家住某市的刘老太说,她找人陪护,只是想有个人说说话,心里不憋闷,但请来的人只是简单地处理她的衣食起居,根本不和她说话,对于她提出的问题,也是不大理睬,这怎么行呢?不是我的初衷。于是,没干几天,刘老太就将陪护员“炒鱿鱼”了。
由此可见,“情感陪护”这项新型的行业,需要从专业化的角度规范情感陪护的运作,既有专业的陪护人员,又有科学的陪护项目,更有严格的管理措施,从而真正有益于确有情感障碍者。
当然,一个社会,需要大量的“情感陪护”者是不正常的。我们还是希望人们重视现代社会发展与心理建设的同步协调,培养符合现代要求的心理素质,即独立性、开拓性、乐于接受与理解新事物、敢于竞争以及勇于创新等等,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使其情感障碍者改变原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更好地适应环境,及时释放感情势能,保持身心健康。
只有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优化现代人心理结构,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自发地产生“情感陪护”的效应。
但愿石力护士长的悲剧不再出现!
但愿天下像我朋友一样的人不再为“情感”失落而哀怨!
链接:当你“郁闷”时……
1.学会倾诉: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不要试着让自己独处,让自己沉溺于低落的情绪之中,独自去抚养自己的伤口,而应该多与朋友交流,试着让你的朋友去支持你,鼓励你,开导你,将你的不良情绪都宣泄、释放出来,而不是一个人闷在心中。
2.培养兴趣:当我们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们会觉得非常的愉悦与快乐。但是在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如今却提不起兴趣。可是你要知道,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会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只要你去培养,去发掘,那么你就会找到自己的兴趣。
3.积极心态:当我们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我们更需要一个积极的心态,从积极的一面去想,从可能成功的一面去想,积极采取行动,努力去做。也就是可能性思维、积极思维、肯定性思维。主要是做事方面。积极心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阳光般的把生活中的一切当作一种享受的过程。
4.多做运动:运动有助于减轻压力,对于身心都有极大的帮助。虽然情绪低落时将会影响去运动的动力和体力,让人不想动,只想静静的坐着与呆着,但是越是不想动,越应该动起来。那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运动,都能够很好的帮助到你。运动能防止抑郁症的发作,有助于增强体力。它也能较快地提高情绪,短时间地缓冲抑郁,走出“郁闷”的牢笼。
文/王金山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王金山,男,65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