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达克的历史表现 从美国互联网泡沫看创业板的未来

最近市场最大的看点当属创业板了。创业板指从2012年底的585点启动,到最近3600点的位置,2年半时间涨幅超过6倍,并且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具体到个股,更是精彩纷呈。乐视网从底部涨了接近30倍,最高市值1700多亿;刷新最高股价的全通教育尽管业务开始萎缩,利润不到5000万,市值最高却接近了400亿。其他的公司,有的收购个互联网公司直接股价翻三倍,有的重组一下连着七八个涨停板。主板受到感染,“匹凸匹”,”中科云网“”二三四五“这样的故事层出不穷。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资本市场的历史上,随着人们贪婪恐惧的人性充分暴露出来,这样的泡沫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从大英帝国南海泡沫,到荷兰郁金香泡沫,到美国互联网泡沫,最后是A股互联网泡沫,这样的事情从来都是换汤不换药。

现在的科技股网络股,在A股和美国上市的,待遇很不一样。比如刚上市的暴风科技市值最高超过350亿人民币,而营业收入是暴风两倍的迅雷市值只有6.5亿美元(40亿人民币)。同样朗玛信息动态市盈率600倍,而主业相同且更有知名度的YY在股价大涨了5倍之后现在的市盈率只有23倍。

为什么美国的投资者这么理性?为什么我们管美国叫“成熟的资本市场”?因为很简单,当年他们也玩脱过。被骗过被坑过之后,面对同样的东西人们会淡定很多,这就是所谓的“成熟”。国内人们经常提起那场15年前大洋彼岸惊心动魄的资本市场泡沫,很多人却对这个知之甚少。我因为人在美国,经常能接触到类似的东西,所以给大家还原一些当年的故事来供大家参考。

当年纳斯达克总体情况

纳斯达克就是美国的创业板。里面大量的都是新兴技术型的公司。在1994年,Mosaic浏览器和万维网(也就是我们每次输网址前面的www)的出现,让互联网进入公众视野。1996年的时候,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将网站视作公司的必需品。互联网的开放性,及时性和免费性,让好多技术出身的年轻人看到了机会。于是,大量围绕互联网的新技术公司开始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与此同时,市场上的投资者和投机者们也看到了商机,纷纷大批量涌入这个行业,形成了一个正反馈。股价涨,更多的投资者进来,推动股价继续涨,继续吸引投资者们。

纳斯达克综指网络泡沫整体走势图

就如上图纳斯达克综指走势一样,纳斯达克综指于1994年的500点左右起步,到1999-2000年之间泡沫达到癫狂状态,纳指于2000年3月10日创下最高点5048之后,一路下跌到最低1114点,跌幅近80%。这个最高点直到15年后的今天才突破。在泡沫的癫狂阶段,资本市场上的各种难以想象的事情层出不穷。下面我来挑选一些当年的例子,读者们可以看看有没有今天市场的影子在里面。

龙头的代价——cisco

Cisco中文名叫思科。也许有一些朋友听说过这个公司。简单地说,华为就是中国版的思科。这是一个工程师云集的公司。专门设计各种各样的软硬件系统。比方说好多美国大学的网上选课系统都是思科的。比方说好多公司的服务器和网络搭建都是思科搞的。小到家用路由器,大到企业级别的通讯网络搭建都有着思科的身影。这样的技术公司,自然逃不掉那场泡沫。

1990年,思科上市,之后经历过多次分红扩股,算下来当时的发行价只有5美分左右。而2000年,思科的股价最高达到了近80美元。特别是从1997年5美元左右启动,用3年不到的时间涨了15倍。市值顶峰的时候达到了5554亿美元,一举超过微软成为当时全球最值钱的公司。要知道现在的苹果牛了半天也刚到7500亿美元的市值,而15年前的5000亿换到今天估计有1万亿了吧。与此同时,思科的利润也在飞速增长着。到2000年利润达到27亿美元,最高点市盈率接近200倍。

接下来,就是网络泡沫的破裂了。2001年思科录得首个亏损年份,净亏10亿美元。股价也从最高点的80大幅下跌至13美元附近,跌幅超过80%。

作为科技公司的龙头老大之一,思科想要恢复元气还是比较容易的。在接下来的15年里,思科确实恢复了元气。2014财年,思科净利润是78亿美元,是2000年的4倍,然而直到今天的这15年里,思科的股价始终在15-30美元的区间里徘徊。最近的市盈率是17倍。早已不复当年的风采。

杰出创业青年的代表——theglobe.com

这个网站人们没有听说过,那是因为它已经倒闭了。当年,这个公司一度是那些青年创业成功人士的代表。

1994年,在康奈尔大学就读的学生Paternot和Krizelman在学校创立了一个在线聊天室。两人从这里面嗅到了商机,并且迅速创办了一个面向全球的聊天网站 theglobe.com。当时第一个月就吸引了44000访问量。后面就是融资扩张的路线,用户越来越多,融资越来越大。直到1998年的IPO。

1998年,这个网站IPO的价格定在了9美元,但是在第一天交易的时候就涨了606%到63美元,盘中最高冲到了97美元一股。要知道在美国一直是发行价市场化的节奏。开盘能涨30%就已经算很厉害了。而这个公司606%的涨幅直接创下了历史记录。按照当时收盘价算,公司市值8.4亿美元,两位创始人都身家过亿。但是那时候他们才25岁。1999年,CNN电视台录制了一个Paternot的纪录片,当时作为青年才俊的他在夜店里说了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现在我有了女人,有了钱,接下来就要度过一个恶心又无意义的人生了。”

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很常见。新兴公司创始人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在一夜暴富之后,剩下的除了嘚瑟就没别的了。有的买游艇,有的买豪宅,有的买飞机,有的开几千人的淫乱party。Theglobe.com这个公司虽然看起来很牛,但是它从来就没有盈利过。后来Paternot尝试过收购电脑杂志,游戏网站等等,可惜都没有盈利。这个事情在网络泡沫时期投资者还是可以接受,一单泡沫破裂就原形毕露了。

2001年,theglobe.com从最高价90多美元直接跌到每股10美分。后来这个公司还卷入了一场官司,维持了几年之后宣布破产。有意思的是,当初夸下海口的创始人Paternot最终只把自己上亿美元的股票变现了150万。其他的部分,就都变成了泡泡化作一场空。这种感受,可能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吧。

砸钱营销的破产——pets.com

“消费者导向”,“砸钱营销”这样的模式在现在互联网公司中并不少见。然而,这样的概念早在15年前的pets.com上面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这个公司顾名思义,是做网上宠物用品销售的。1998年成立,2000年IPO,上市之后的仅仅268天后就解散了。股价从IPO的11美元跌到最后0.19美元,然后退市。3亿美元的财富随之蒸发。

公司的吉祥物

Pets.com就是典型的消费者导向的公司。成立之初,公司就没有做过市场调查。只是拍脑袋认为这个是个好点子,然后掐指一算未来美国的网民有多少亿,然后只要百分之几的来我们网站上购物就能盈利。于是乎,公司拿到了投资以后就开始大笔烧钱。先是各大城市雇佣营销团队去满街做广告,然后又到当年的superbowl(超级杯,美国最大的活动,堪比春晚)上花了120万美元买了30秒的广告。它的广告词”Becausepets can`tdrive”成为了当年热门广告排行榜上的第一名。聘请硅谷知名设计团队设计的吉祥物也成为了当年美国家喻户晓的形象。第一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只有62万美元,但是广告费就砸下去1200万美元。同时,这公司还在美国各地大肆投资建设自己的仓储配售中心。

这样铺天盖地的营销当然有效果。第二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就大幅增加。但是人们发现这是一个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平均每卖出10块钱的货物,公司要承担12.7美元的成本,净亏损2.7美元。公司预计需要5年时间,销售额达到3亿美元时才能盈利。然而,投资者等不了那么久了。在后来,网络泡沫破裂了,公司融不到资了,这样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也就走到了尽头。一开始Pets.com转向它的竞争对手寻求收购,竞争对手给出的价格是公司当时账面上净现金的一半。当时的CEO不接受这个价格,公司只好自行解散。

别以为大了就不倒——AOL,Geocities

AOL全名americaonline。这个是当年美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一如当年中国的新浪网。注册用户曾经一度达到了2600万人。这个数字估计占了美国当时网民总数的一半以上。在2000年1月,AOL和美国第二大的网络服务商timewarner合并,催生出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就好像现在联通宣布和腾讯合并一样梦幻,二级市场十几个涨停是必须的。
然而,泡沫破裂AOL也陷入了困境。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当年的老大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公司注册用户从2000年的2600万,下降到2009年的600万。公司曾经几度变换主营方向,却都不理想。股票也是经历了退市又上市的风波。到现在,AOL变成了一个在线购物的网站,靠着每年1亿美元的利润勉强经营着。

(注:曾经市值高达3500亿美元的AOL,2015年5月最终以44亿美元出售给Verizon。)

AOL注册用户数量

Geocities是2000年美国访问量第三的网站,仅次于AOL和Yahoo。这个据说是一个个人主页那种模式的网站,跟今天的facebook和人人网比较像。在1999年,公司被雅虎以36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但是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盈利过。在2009年,雅虎宣布关闭GeoCities美国网站,只保留日本分部。不过跟前面几个不一样的是,GeoCities的创始人Bohnett在高点能够全身而退。后来靠着当时拿到的大笔钱成立了一个风投,据说效益还不错。

失败的成功——亚马逊

亚马逊,这个美国的淘宝京东组合体,最大的购物网站,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成功案例之一。当年的亚马逊也是赔本赚吆喝的典型。销售额飞速增长,净亏损年年增加。在网络泡沫最高点,股价达到了100美元。但是它活下来了,并且一直发展壮大到今天。销售额从2000年的27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近9000亿美元。14年时间增长300多倍。股价也自然是创了历史新高,达到了400美元一股。

看起来似乎当年泡沫期的投资者没有亏损,实际上它是一个看似成功的失败。因为如果你如果在泡沫顶峰的100美元买入亚马逊,到2015年也只是有300%的收益而已。公司300多倍的增长跟你没有太大的关系。而在泡沫破裂后的2001年,亚马逊股价最低跌到8美元附近。如果你在泡沫破裂后决定买入,拿到今天是50倍的收益。这也是将来创业板要走的路。垃圾公司直接破产,龙头公司实现了N倍的增长,但是股价已经回不去了。

后记

泡沫是怎么破裂的?具体的解释有很多。在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综指创下了最高点5048.62之后,第二个交易日刚开盘,科技股领头羊如思科,微软,戴尔等股票就涌现出了巨大的卖盘。使得纳指在接下来的几个交易日里持续走低。但是当时冲昏头脑的分析师们都认为,这个只是短期的调整,接下来还会再创新高。

后来公认的刺破泡沫的针,是2000年4月3日联邦政府宣布确认微软为垄断公司并且要处罚的决定。接下来就是瀑布般地狂泻。这让我想起了国内控诉四大行两桶油垄断,同时追捧新经济的人们了。淘宝,QQ,微信,微博,哪个不垄断?

Companies underwent a similar phenomenon to theone thatgripped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andand Americain the earlyeighties: investors wanted big ideas more thana solid business plan. Buzzwordslikenetworking, newparadigm,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internet,consumer-driven navigation, tailored web experience, andmany more examples ofempty double-speak filled the media andinvestors with a rabid hunger for more
上面这段话是我在找资料时找到的。翻译一下:

各公司在网络泡沫中表现出来的现象跟17世纪英国南海泡沫头很类似:投资者只是想要一个大的愿景而忽视了脚踏实地的商业计划。爆炸性的词汇层出不穷。像人际网,新思维,信息技术,互联网,消费者导向,定制互联网体验等等。这些空洞的词汇充斥着媒体,也充斥在疯狂的投资者中间。

亲爱的A股投资者们,看到了吧。你们玩的新概念,是别人十几年前就玩剩下的渣滓。你们炒的新公司,也是别人不要的尾货。中国的科技巨头从腾讯阿里百度,到京东微博网易迅雷,没有一个是在A股上市的。有人说,创业板指数必将超越上证指数,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信,而且我还相信如果这个事情真的发生了的话,那一定会是像当年纳指5048点的里程碑一样,值得人们铭记十多年。纳斯达克指数,囊括了美国最赚钱的科技公司苹果,最牛逼的科技公司google,最新的社交媒体facebook和twitter,以及从中国到全世界的科技巨头们,用了15年的时间,才超越了2000年的最高点。那么中国的创业板,未来打算用多少年还债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