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定律之白熊效应

01

为人父母,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你对孩子说“不要离电视太近了”,而孩子却越说越不听;有时候你对孩子说“别跑,不要摔倒了”,话音未落却事与愿违……

想象一下,生活中好像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总之,你越是不让孩子做,孩子越是要去做。对这种现象,有时我们只好说是特殊年龄段的逆反,有时我们狠狠地说这就是没事找事,其实还有可能是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

02

“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他将参与实验的人分成两组,告诉其中的一组人他们在接下来的5分钟里,请想象一只白色的熊;告诉另一组人说:想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想白熊。

实验结果是:被要求不要去想白熊的那一组,反而更多的会想到白熊,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出现了强烈的反弹。

这其实就是一个聚集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白熊效应”,又被称作“反弹效应”。

03

生活实例告诉我们:

只要对方传达了“不”,总是会向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在你对孩子说不要时,孩子的思维意识里听不到“别”这个字,也听不到“不”这个字,我们提醒孩子说不要玩手机、不要摔跤,实际上强调的是玩手机、摔跤,接下来的潜意识就会自动完成继续玩、摔一跤的这个动作。

实验结果告诉我们:

越想控制自己不去想一样东西,就越是想得厉害。简单来说就是当告诉我们不要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已经成功地扎根在了不要做的事情上,比如睡不着觉时告诉自己不要乱想,结果脑子乱成一团,什么记忆都出现了。这是因为在睡前的时间里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我要乱想这件事上,而越关注就越会乱想。

04

为人父母的启示:

批评指向过去,集中点是在过去这个人犯过的错误,而确认的方向指向未来,集中点是在未来可能形成的行为上。

没有人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每个人都会本能地拒绝批评,所以,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帮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正面的事情上,以积极的正面管教的方式去告诉孩子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当孩子拖拉时,不要再说“别磨磨蹭蹭”,而要说“请加快点速度”;当孩子离电视近时,不要再说“别那么近”,而是把孩子领到一个合适距离的位置。

05

生活的启示:

“白熊效应”告诉我们尽量不要去做否定的暗示,也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

当我们不要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反复提醒自己,而是应该用其他应该做的事情填满自己的生活空间与时间,时间长了也就自然会忘记之前自己不要做的事情。

真正忘掉一件事,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而不是克制,抱着佛系的态度,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日常应该开展的生活、工作中,时间久了自然会淡忘。

我们只能努力记忆,淡忘只能顺应自然,这就是思维的规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