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先把话说清楚
作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楚汉之争对于刘邦来说,跟世界上大多数战争的过程是一样的,无非是防御、僵持、反攻三大阶段。那么说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到底是哪场决定性的战役?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
有人说是韩信灭赵之战,有人说是广武之战,有人说是固陵之战,有人说是垓下之战。如果从我的视角去看,潍水之战是整场战争的转折点。韩信潍水一战消灭了项羽的精锐娄烦骑兵和大将龙且,让彭城暴露在韩信面前,自此一战之后,项羽的实力再也没办法和刘邦抗衡。京索之战以后韩信跟刘邦提出的战略包围彭城的计划已经完成,项羽想要翻盘已经没了可能。之所以项羽还能持续给刘邦带来压力,完全取决于韩信和彭越的态度。显然在潍水之战以后,韩信和彭越已经不受刘邦节制,这才给了项羽生存的空间。
彭越曾试探性的出兵或者不出兵,结果他发现,出不出兵可以影响整个战局。对于韩信来说,他的人生目标已经达到了,能不掺合就不掺合了,玩的大了刘邦不爽,就不惹这个麻烦了。对于彭越来说,韩信都封王了,他还没封王呢,不封王谁干活啊。
就这样,韩信和彭越都停止了军事活动,项羽在鸿沟议和之后,割荥阳,送还刘太公和吕雉,急忙往东撤军。
刘邦胸口还隐隐作痛,毕竟被项羽一箭射的够呛。刘邦打算回三秦休养一下,将来再跟项羽分个胜负。关键时刻,大汉国两位正邪人士张良、陈平赶紧出来劝刘邦,时不我待,机不可失,必须马上追击项羽。
刘邦多聪明,跟这两位正邪人士又默契,所以他第一时间察觉到了问题的所在。如果不趁机歼灭项羽,就目前而言,天下四分的趋势非常明显了。 南方三王英布、共尉、吴芮的特点非常一致,谁厉害听谁的,但是谁指挥也不动他们。臧荼和张耳态度很明显,如果刘邦退回三秦,那这哥俩就听韩信的。彭越就是越来越不服,凭什么他不能当王。
所以刘邦必须吞掉项羽,这样才能镇住南方三王。只有这样,彭越才不敢太出格,张耳和臧荼才能多个选择。到时候韩信何去何从,还能再商量。否则的话一旦刘邦回了三秦,那再想出函谷关可就难喽。
刘邦奋力去追项羽,同时下令彭越和韩信配合作战。如果事情进展顺利,项羽的末日也就提前到了。
然后,问题就来了,事情并没有按套路发展。刘邦先头部队樊哙追到阳夏(今河南太康),终于追到了项羽。樊哙发动突然袭击,杀楚将周将军,楚军大溃。溃到什么地步呢?四个字的评语:溃不成军。
由于汉军不宣而战,楚军的断后工作不力。樊哙一举成功,光战俘都抓了五千多。项羽,一代霸王项羽,居然破天荒的逃跑了。项羽前面跑,汉军后面追。大军追到阳夏南边的固陵,再次追上了楚军。这次项羽不再逃了,而是发起了绝地反击。项羽这个人就是这样,可以被打死,但不可以被吓死。这一战楚军展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给汉军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但是,实话实说,楚军当时只不过是做困兽之斗。猛则猛矣,但是这种勇猛就是回光返照,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逆袭是不可能,也就是能给自己的谢幕添加光彩罢了。
接着奇怪的一幕又发生了,占尽优势的刘邦被楚军的疯狂给吓退了,刘邦被迫坚守不出,险些让项羽逆袭。那么说刘邦为什么会败呢?这里边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没把话说明白。
刘邦啊,善于把话说的含糊其辞。当然了,江湖上的大佬到今天也是这样,酒桌上什么事都能答应,醒了酒你就会发现大佬们也就是说说罢了,千万不能当真。刘邦招呼大家一起围攻项羽,好了,咱分析一下大家的心理活动。
首先说的是英布,刘邦刚派了有着极强帮人收复地盘经验的刘贾恢复了九江国。然后刘邦传令英布出兵讨伐项羽,英布琢磨不能去。为啥呢?刘邦从来都没把话说清楚过,英布跟刘邦是什么关系?这点一直没有明确,但是这个关系却很关键。英布开始是楚朝的九江王,后来跟了刘邦。那么问题来了,英布到底是刘邦的部下呢?还是刘邦的盟友呢?这里面是有区别的。如果说英布是刘邦的部下,那么好了,英布得琢磨凭什么不封我为王?如果英布是刘邦的盟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英布请刘邦帮自己复国,现在刘贾做到了,那么合同已经履行了。英布感谢刘邦帮助他恢复了九江国,刘贾就可以家走了。那刘邦现在让英布出兵打项羽,这事不能干。九江王是项羽封的,如果项羽没了,九江王也就没了,而刘邦又没有新的任命,所以这仗不能打。刘贾那是刘邦的人,他爱去那是他的事,反正英布不去。那么说刘邦和英布聊过这事吗?压根没有。所有的事都是刘邦让英布去猜。比如说英布刚跟了刘邦,俩人见面的时候,刘邦整做着大保健都不拿正眼夹英布一下。英布很后悔,看样子刘邦不把他当人看,更别说当王看了。在项羽那边虽然总挨骂,但那也是九江王挨骂。现在这叫什么事呢?日子没法过了,英布一琢磨,要不自杀吧。接下来英布就更犯糊涂了,因为他被带到自己的宿舍一看,哇了个噻的,王府的规格啊,那这意思就是说刘邦还让自己当王爷?不清楚,不知道,反正刘邦没给过准话,所以英布一直不踏实。固陵之战,刘贾能去,英布就不去。除非刘邦把话说明白。
下一个要说的是彭越。彭越是个不稳定因素,因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时候,必然要发生战争。论实力和本事,彭越仅次于韩信,比张耳、臧荼强多了。但是人家那三位都是王,彭越是侯。所以彭越有想法,但又不能明说。
韩信也就不提了,人家本事太大,彭越比不上他。但是,彭越总比张耳、臧荼强的多吧。这两位大王悠哉的享受着王位,又没接到灭楚的通知,王爷都不去,侯爷就更不去了。这次蒙刘邦召唤,事成之后会不会封王呢?刘邦一直没说准话。凭借刘邦的一贯做法,极有可能封卢绾为王,让彭越当国相。刘邦不把话说清楚,所以彭越也不出兵。
第三位是韩信,情况颇为复杂。当初武涉说降韩信失败后,蒯彻要给韩信算个命。蒯彻嘛,著名神棍,一直拿相士当自己的身份掩护。玩军事,在那个时代韩信无敌。玩政治,蒯彻是一等一的高人。蒯彻混了这么多年还没混出来,关键是没跟过好老大。所以蒯彻一定要把韩信培养成好老大,一个阴谋就此展开。
从刘邦偷兵符开始,蒯彻就一定能看出来刘邦对韩信的极度不信任。如果蒯彻对韩信忠心,他这个时候应该劝韩信自污。假如刘邦见到的韩信不是住在军营,而是住在城里的豪宅里,身边弄群美女夜夜笙歌,那刘邦和韩信的距离必然亲近很多。按照刘邦的价值观,贪酒好色必然是好人。你不信是吧,老刘自己就是个例子。刘邦在咸阳体验官员疾苦的时候,冒着酒精肝和肾虚的危险,大肆复制秦二世的生活。这时候的刘邦是没野心无公害的。后来刘邦变身道德帝,在咸阳成了洁身自好的榜样。那时候的刘邦是想搞事情的,因为项羽快来了。
事实上这点事韩信不注意,蒯彻应该能想得到。蒯彻知道韩信的为人,让他造反是不可能的。所以蒯彻要做的是让刘邦跟韩信翻脸,这样韩信就不得不迎战了。因此,蒯彻劝韩信攻打齐国。按照一般逻辑,逼死了刘邦心腹郦食其,逼反了归顺刘邦的田广和田横,这事刘邦绝对不能忍。就算刘邦不能去打韩信,刘邦可以给张耳下令,可以给彭越下令,总之这事刘邦绝不会善罢甘休。
但是蒯彻万万没想到,陈平和张良当时恰恰在刘邦身边,哥俩的飞踹适时的阻止了刘邦发飙。刘邦不仅没发飙,还封了韩信齐王。这样一搞,大大出乎了韩信和蒯彻的意料。
韩信深知刘邦不自觉,如今刘邦主动封他为齐王,让韩信感激涕零,不再有非分之想。蒯彻深知刘邦脾气大,这一反常态的做法,让刘、韩翻脸更难了。
所以,在韩信击败龙且之后,蒯彻开展了第二步计划,给韩信相面。事实上蒯彻不会相面,只是借相面的名义劝韩信造反。韩信是那个时代的另类,甚至都可以说他是个穿越人。
你看在那个时代,每个人对自己都有相应的定位。哪怕是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涉,他当农民的时候就好好当农民,没听说陈涉放着农民不当,饿着肚子也得读书学剑吧。韩信就不一样,饭可以不吃,学问不可以不做。所以韩信饿着肚子,成了当时兵家的集大成者。
前几节中,我们分析过韩信在天下诸王当中是唯一的另类。既不是靠投机倒把,也不是靠血统,纯靠手艺上位。韩信是个念旧的人,他记得过去每个人对他的好,对他的坏。所以对于刘邦这个人,韩信虽然看不上他的为人,不过从原则上说,韩信视刘邦为恩人。没有刘邦,就没有齐王韩信。这官司打到天边也得这么说。
韩信跟着项羽,四年就混了个侍卫长。跟了刘邦,到那就是连敖,继而治栗都尉,然后就是大将军,最后封爵齐王。无论灭赵之后韩信对刘邦有什么看法,韩信都不能否认的是,在整个汉国,韩信是升迁最快的。韩信献计,刘邦都会采纳。韩信的第一桶金,是刘邦给予。对于韩信这个念旧的人来说,对刘邦实在恨不起来。
当了齐王的韩信,有种达到人生巅峰想退休的感觉。这种情况下,蒯彻的策反是不起作用的。蒯彻聪明一世,到这一刻才发现原来韩信对刘备是死心塌地。也就是说,极有可能韩信要拿他作为表现忠诚的牺牲品。蒯彻后悔自己说的那番话,又不能说自己发烧胡言乱语,只好装疯隐退。蒯彻虽然走了,韩信也觉察了一丝不祥。看来自己是不能再立功了,本来平定齐国这事就算僭越之功,断不可再惹刘邦不高兴了。功在不赏的时候,那真就不赏了。再者说了,韩信认为刘邦的霸业已经不需要他了。正面战场刘、项能僵持,敌后战场无论是彭越还是英布只要奇袭项羽后方,足以让项羽首尾不能兼顾,必死无疑。所以诛灭项羽这个不世之功,韩信自觉不参与了。
这就是为什么,刘邦招呼韩信、彭越、英布共同攻打项羽,人家都不来。信心十足的刘邦遭遇到了项羽的绝地反击,只好坚守不出。天下诸侯其实还有一个疑虑,如果刘邦一统天下,是要建立一个周、楚那样的分封制王朝还是建立一个秦朝那样的郡县制中央集权王朝呢?这事需要刘邦把话说在前面。遭遇固陵失利的刘邦要怎么把话说清楚呢?下节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