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的逆袭(八)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这是整部小说效率最高的一个上午,电光火石之间,朝歌有条不紊的按照顺序发生了姜环行刺、费仲审理结案、黄妃堪问姜后、姜后遭刑惨死、太子怒杀姜环、纣王下令诛子、杨贵妃自尽七件大事。直到太子跑到九间殿之前,朝臣们还在大殿等黄妃问话的信儿呢。
在这场宫斗大戏当中,姜后和妲己作为矛盾双方,其实没有太出彩的表现。倒是宫女鲧捐和黄贵妃娘娘大放异彩,把这次宫斗推向了高潮。
在姜环行刺之后,纣王派黄妃去找姜后问话。像这样的大事,够身份能找姜后问话的,只有黄、杨两位贵妃娘娘。鉴于杨妃懦弱的性格,所谓问话的大事,自然而然的落在了黄妃的肩上。事发突然,黄妃第一反应是借机搞死姜后,这样的话按顺序她就可以当皇后。所以黄妃和姜后第一次对话,黄妃表现的非常强硬。宣读完圣旨之后,姜后大喊冤枉。黄妃冷冷的说圣旨说你谋逆,论罪当诛九族。姜后说了个浅显的道理,纣王当天子,她是皇后。殷郊当天子,她是太后。如果是姜桓楚当天子,那只能便宜姜文焕了。还没等黄妃进一步问话,寿仙宫那边传旨,说纣王要见黄妃。黄妃见了纣王没啥可说的,毕竟还没问出个结果来。既然纣王在寿仙宫见黄妃,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姜后废了,下一任王后很可能就是寿仙宫之主苏妲己。因此在大是大非面前,黄妃立马改变策略,坚决的站在姜后这边,黄妃宁愿在姜后手下,也不愿意在苏妲己手下。
黄妃在纣王面前为姜后辩护,说让纣王明察此事。如果纣王不偏不倚,正儿八经的彻查此事,很容易得出妲己陷害姜后的结论。这样妲己要被斩首,姜后可以保命,黄妃的身价就会倍增。但是纣王不会公正处理,妲己说司法部门已经结案,凶手姜环已经指认了姜后是主谋,只需要严刑逼供,就能让姜后招认。
本想着用挖眼来吓唬姜后承认行刺,不过妲己万万没想到,姜后性格刚烈,纵使被挖一目、炮烙双手,也不屈服。这一次黄妃心凉了半截,姜氏一门势力庞大,比起她们黄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姜后作为纣王结发妻子,生育了两个皇子,纣王对姜后的感情,怎么说都比对黄妃、杨妃深的多。即便是这样,纣王都能为了妲己残害姜后。这等用刑,可比直接杀掉姜后狠多了。
纣王对姜后用刑,其实也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原文中说他“心下煎熬,似羝羊触藩,进退两难。”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如果纣王让黄飞虎或者比干等大臣审理此案,很轻松的就能结案,但是如果这样,妲己就得死。为了保护妲己,纣王不得不坐实姜后谋反的案情。所以纣王不能杀姜后,只能严刑逼供,企图屈打成招。这一切的一切,黄妃都看在眼里,形势很清楚,妲己不仅仅是无敌,而且是无解。黄氏一门加一块,也未必是妲己的对手。而黄妃刚刚得罪了妲己,想想背后就冒冷汗。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黄妃再度改变了策略。姜后被施以重刑,纣王还让黄妃去逼问姜后是否谋反。而且跟着黄妃一起去的,还有刺客姜环。理论上这是一场三头对案的问话,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对于黄妃来说,这次问话不亚于生死关。在黄妃第一次问话结束之后,她曾在纣王面前给姜后开脱,并且公然站在妲己的对立面,等于黄妃当时就和妲己翻脸了。等到姜后惨遭毒刑之后,黄妃完全没有了往日的气势,明白了自己不是妲己的对手。此种情况下,黄妃完全是自保的心态,不愿意再和妲己发生冲突,如果能和平相处,想必是极好的。
现在让黄妃带着姜环去三头对案,事情就复杂了。如果姜后屈招了,那就是妲己的毒计生效了。黄妃保了半天的姜后成了反贼,那妲己捎带手干掉黄妃这个“同党”的可能性极大,而黄妃自己毫无防御能力。如果姜环把事情真相和盘托出呢?那就等于是黄妃坏了纣王和妲己的大事,下一个倒霉的一定是黄妃。
也就是说这次问话黄妃要做到是,既不能让姜环说实话,也不能让姜后屈招。到了姜后居住的西宫,黄妃一句都不提审姜环,也不再逼问姜后是否谋反。上来就对姜后说,你的对头来了。姜后怒上心头,和姜环吵了起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恰巧”有人去请太子殷郊和郡王殷洪了。殷郊和殷洪一来,看见亲娘被迫害成那样,当场吓傻了,跪在母亲旁边痛哭。
两位殿下痛哭的时候,黄妃没有说话。姜后跟儿子诉苦的时候,黄妃没有说话。姜后气绝身亡,黄妃没有说话。殷郊问谁是姜环?黄妃说话了,她一张嘴说得是:“跪的这个恶人,就是你母亲对头。(原文)”殷郊明白了,这个就是仇人,所以十六岁的殷郊跑到墙边拿剑,再回来拔剑杀了姜环,黄妃没有说话。殷郊提剑要去杀妲己,黄妃没有说话。押解姜环来西宫的将军是纣王的心腹晁田、晁雷。这俩阿谀奉承之辈,见状大惊,撩开双腿就去找纣王告黑状。这时候,黄妃说话了,让殷洪把殷郊追回来。为啥呢?殷郊这么冒冒失失的去杀妲己,既杀不了妲己,又得让黄妃背锅。这事如果传到朝堂上,大臣也得纳闷,黄妃怎么就眼睁睁看着姜环这样一个重要证人被杀?所以差点背锅的黄妃,把锅交给殷郊背着。刚才惜字如金的黄妃,开始了长篇大论,说殷郊年轻太冲动,留着姜环用刑,准能审出背后主使,现在证人被杀了,完犊子了。黄娘娘这么明白,早干嘛了?
晁田、晁雷哥俩属于非常没节操那种类型的。你看朝中大臣,围绕在商容周围的,都是争臣。围绕在黄飞虎周围的,都是直臣。围绕在纣王周围的,不能说都是奸臣吧,最起码大多都是节操有待商榷的奴臣。当老臣们都秉承传统儒学教义,讲社稷的时候。新晋官员都本着理学的原则讲愚忠。晁田、晁雷见太子爷怒了,吓得赶紧跑去找纣王。找就找呗,明明这俩人目睹了西宫发生的一切,怕得罪妲己的二晁却没节操的只说太子爷和郡王杀来了。纣王大怒,臣弑君、子杀父,这是大逆不道中的最高境界。马上派二晁持龙凤剑去杀殷郊、殷洪。殷洪啥也没干也躺枪,哪说理去。
从理学的角度讲,殷郊的做法是不可宽恕的。尤其是明朝时期也不知道谁在民间传播的谬论,说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叫子亡子不死不孝。然了,今天也有很多谬论在网络上传播,要么义愤填膺,要么大义凛然,要么心灵鸡汤,仔细一查,完全找不到出处,再一琢磨,根本没道理。
对于这种事,孔子怎么说的?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按照这个理论,纣王办事够歪的了,君主把事干错了,底下人就不能跟着错误走。比如当年德国分为东德和西德的时候,柏林被东西德国一分为二。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东德在分界线上修起了赫赫有名的柏林墙。东德叫民主德国,西德叫联邦德国。看上去东德应该更伟大,西德看上去像邪恶势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西德民主和谐,东德独裁残暴。柏林市区的东德人民不堪其压迫,想尽一切办法要翻越柏林墙进入自由世界。这是个极其危险的行为,一旦被发现会被东德士兵击毙。但是一样有大批东德人民用生命去翻越柏林墙,是什么让这些老百姓连死都不怕也要翻越柏林墙呢?子曰:“苛政猛于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那是在东德完蛋的前夕,一个叫克里斯的青年在翻越柏林墙的时候被东德士兵因格击毙。德国统一之后,法官在审判因格的时候,因格的律师认为当时因格在执行当时东德的法律,不开枪是要被判刑的,所以因格没罪。而法官认为,根据当时的法律因格不开枪是犯罪,但是如果因格打不准是不会被判刑的。因格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类,明知道克里斯是无辜的,却没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那就是犯罪。
晁田、晁雷这哥俩就属于心智健全且没有良知的人类,他俩最起码是知道殷洪是无辜的。告状的时候却连殷洪都不放过,不仅搞黑状,还拿着龙凤剑要杀两个孩子。纣王的命令很快就传遍了整个皇宫,黄妃知道事大了,眼下晁田、晁雷即将杀来,黄妃先下手为强,怒骂二晁,吓得二晁只好到别处去找。这时候,其实二位殿下已经安全了。二晁断然不会再来黄妃这里寻找,黄妃可以趁机把二位殿下送到大殿上,由前朝老臣保驾。但是黄妃没有这样做,而是让两位殿下去杨妃那里躲避。你想吧,二晁在黄妃这里找不到,肯定要去杨妃那里找的。黄妃这个做法,未免恶毒了。如果二晁在杨妃那里发现了两位殿下,则杨妃会跟着两位殿下陪葬。
从姜环行刺到姜后惨死只有一上午的时间,所以杨妃那边一点消息都不知道。这时候二位殿下忽然到来,一时间带来的信息量太大,杨妃完全没法消化。情急之下,杨妃隐匿起两位殿下,骂走了二晁,吩咐两位殿下赶紧去朝堂上找老臣们保驾。之后一直谨小慎微的杨妃越来越害怕,如果被妲己知道是她放跑了二位殿下,再来个炮烙可受不了。杨妃为了避免重蹈姜后覆辙,只好自杀了。
这回行了,在黄妃的作用下,姜环死了,杨妃死了,太子废了,黄氏一脉算是保住了。姜后死之前,仅对儿子交代了仇人便咽气了。而黄妃去找纣王复命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说姜后临终前说:“妾待君侧十有馀年,毫无不道罪名,位列中宫,谨慎小心,夙夜匪懈,陛下并无嫉妒。不知何人妒我,买刺客姜环,坐我一个大逆罪名,受此惨刑,十指枯焦,筋酥骨碎。生子一似浮云,恩爱付於流水,身死不如禽兽,这场冤枉,无门可雪,只停白虎殿,庶几自有公论。(原文)”
这是什么意思呢?黄妃透露给纣王和妲己这样一个信号,有人买通姜环陷害姜后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姜后惨死,舆论上肯定不会风平浪静,到时候群臣一定会要求给个说法,这场大案一定会有公论。不过,姜环死了。怎么死的晁田、晁雷也看到了,那是我告诉殷郊这个姜环是你们的仇人。
在这场宫斗中,鲧捐对姜后的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黄妃对杨妃的死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不过姜后的惨死引起波澜太大,杨妃的死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被淹没在这场风波中。后宫的战场就是这么残酷,家世显赫的姜后从没想过自己会这样惨死,而一向谨小慎微的杨妃也没想过自己会卷入这场跟自己毫无关系的风波。当朝太子转眼间就成了通缉犯,郡王殷洪啥也没干也无辜的上了通缉令。后宫迎来了短暂的消停,斗争的重点又回到了朝堂之上。再下一节中,我们将看到传统儒学和理学的对碰,有人的枪口太高了,有人的枪口瞄准了。期间暗含的玄机,下节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