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乃崇:“应节戏”《天河配》
荣春社演出《天河配》
《天河配》是每年七夕必演的“应节戏”。我差不多每年总要看上一两场,一直看了二十多年。戏是演牛郎织女的故事,有的其中却穿插有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无非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内容。说过去是以李、杨为主,在他们的爱情生活中穿插上牛郎、织女而已。
《鹊桥》即《长生殿》中的《密誓》,是李、杨为主,织女出场时已“蒙上帝玉敕,与牛郎结为天上夫妇,年年七夕,渡河相见。”在清同治年间,著名昆旦曹福寿、沈正秋都以演杨贵妃出名。
梅巧玲演时名为《渡银河》,不知内容有否改动。他也是扮杨贵妃,人说他“艳丽而肥,恰称“环肥”之目”。可见也是李、杨为主的。我藏有一张1909年七夕的戏单,那时正当慈禧、光绪双国丧,在文明茶园,由双庆班“说白清唱”,其中有外串喜连成科班众学生的《渡银河》,想必也是以李,杨为主的。
尚小云《天河配》
到光绪十一、二年(1885-86年)间,梆子班时兴彩头砌末戏。源顺和班主陈汇源创排了《大天河配》。剧中也加入《长生殿》一幕,元元红(郭宝臣)扮唐明皇,六月仙扮杨贵妃,德福子扮牛郎,粉菊花扮织女。当时这个班就是以元元红为主演的,可见李、杨密誓仍是剧中主要情节。沐浴一场,粉菊花及扮仙女的红菊花、油糕旦、睡不着、王黑凤、双印,“裸其上身,著红兜肚,浴于莲池”。剧中演员们各持乞巧牌灯,摆“天下太平”等字样,还把牛头、牛身牛腿,分成灯形,舞罢合为一牛,率之游行台上。长生殿上,宫女所持莲藕、西瓜(取“六月鲜”之意)也都是灯彩。鹊桥并有“西洋水法”,“活动雀鸟”。
十岁时的梅兰芳
梅兰芳谈到他幼时第一次登台:“斌庆班在广和楼贴演《天河配》,我在戏里串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里的织女”。那时他十岁。梅先生说,这戏“是应时的灯彩戏”。但仍是以李、杨为主的。看来,我所看过的《天河配》,正是以这些演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以牛郎、织女故事为主的京剧《天河配》,是1917年王瑶卿编演的,首演在第一舞台。因为剧本情节曲折有趣,舞台上灯彩、机关甚是热闹,很快就风行一时。
1918年七タ,各戏园演《天河配》,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梅兰芳所在的裕群社演出的《天河配》。梅先生演的也是王瑶老的本子,不过已经齐如山进行了一些改动,主要是增加了机织一场的唱,梅先生一段【慢板】给这出戏增色不少。一些资料中记载此戏是8月12日(七月初六)首演于广德楼,《听歌想影录》也记其盛。我藏有这一年9月1日(七月廿六)裕群社的戏单,可见这戏从月初到月底,一个月中屡演不衰,必是大受欢迎的。
梅先生的《天河配》,八个仙女一直是用当时二旦中的佼佼者配演,1919年程艳(砚)秋、芙蓉草(赵桐珊)都参加演出,后来郭建英(国剧传习所学生)也加入过。二、三十年代,我看时牛郎仍是姜妙香,张春彦、王少亭都演过张有才,嘎氏总是萧长华扮,每演到张有才落魄后来找牛郎,嘎氏为孩子取名时,萧老就抓哏:“小子叫妙香,丫头叫兰芳。”
1925年8月25日《平报》
1925年8月25日(乙丑七夕),中和园白天是徐碧云、雷喜福等位的《天河配》,晚上是尚小云演的《天河配》,广德楼是李万春、魏莲芳的《天河配》,广和楼是富连成科班王盛意等演的《天河配》,坤班则有庆乐园奎德社秦凤云、鑫小樵、金桂芳日夜演《天河配》,城南游艺园琴雪芳、胡振声演的《巧会佳期》,梆子班则有天桥歌舞台的崔灵芝、魁华舞台的金龄芝、吉祥舞台的盖月樵、童子红演的《天河配》。一日之间不下十处,当时文士樊樊山(增祥)有诗云:“地上银河处处桥”,写的就是这个景象。
《天河配》一直在戏曲舞台上流传了三十多年,基本上演的都是以王瑶老当年演的本子为基础改成的各种本子。也有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穿插上《长生殿·密誓》一折,不过李、杨故事再不是作主要内容了。
中华戏校《天河配》
我看过中华戏校的演出。赵金蓉扮织女,王和霖扮牛郎,关德咸扮张有才,张金梁扮嘎氏,“鹊桥密誓”一场,佟德新扮唐明皇,侯玉兰扮杨贵妃,王德昆扮高力士,王金兰、金和茗扮永新、念妃,也只是唱两段昆曲,演一次乞巧而已。当时许多著名演员都曾演过《天河配》,各有创造,使戏在歌舞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丰富。
到了四十年代,各班再演《天河配》时,往往不再在演唱艺术上有所追求,而把重点放在了彩头等热闹场面上了。有的纯然用“彩头班”来号召,如荣春社演时,尚长春的牛郎,孙荣蕙的织女,在演出广告中都不提,只强调莲池、鹊桥的布景,奇美灿烂;二十二巧的灯彩,十色电光,仿古服装,美艳无比。
1951年七夕前后,北京有11家剧场同时演出《天河配》。其中有的完全是按旧本演的,当然也还有以彩头为主的,但更多的是经过改编或新写的。新本之中,也有据牛郎织女原有故事加以改写的,记得新凤霞所演就是吴祖光的新作,虽有新意,却不离原来的牛郎、织女故事,但有相当一部分新编的《天河配》或《牛郎织女》,都想结合现实形势,藉出新意;于是一时把土改反霸、抗美援朝、保卫世界和平等等都进戏里,特别是很多都直接影射,甚至耕牛变成拖拉机,喜鹊变成和平鸽等等,艾青写了《谈<牛郎织女>》,批评了这种现象后,起了批判反历史主义的一场斗争。从这以后,《天河配》一剧,反历史主义的新本没有了,旧本可能也因同时被说成是“杂了不少迷信色情,庸俗恶劣的成分”而很少有再演了。
正是
一道银河隔女牛,
人间天上恨长留。
如今“应节”均无戏,
不见鹊桥空自愁。
《戏剧电影报》
1990年12月
京剧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