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书法诸体之美,王献之传世墨迹精选,经典传世值得收藏
从古至今,只要一提到书法,就不得不提到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但历史上王羲之的名气更高一些,因此很多人都不知道王献之的书法并不逊色于父亲。
俞焯曾用一句话形容过王献之:'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王献之的遗墨数量不多,北宋《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遗憾的是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
王献之书法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传世墨迹对后世影响重大,值得收藏。
王献之传世墨迹精选:
1、历经风波的国宝《中秋帖》
《中秋帖》草书,纸本,纵27cm,横11.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无署款。
《中秋帖》,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并视为'国宝'。
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
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2、清新脱俗的《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
二行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帖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吴其贞《书画记》称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鸭头丸帖》用墨枯润有致。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全帖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3、端庄精谨的《地黄汤帖》
新妇地黄汤帖,唐人摹本。纸本,纵25.73厘米,横24.0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地黄汤乃一中药名,这是有关该药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
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气。
4、潇洒超逸的《东山松帖》
《东山松帖》,晋,王献之书,纸本,行草书,纵22.8cm,横22.3cm。传为米芾摹本。
释文: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八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给,勿更须报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埭”(音带)即堵水的堤。“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之用。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5、豪放不羁的《鹅群帖》
《鹅群帖》是一幅行草书法作品,为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此帖传为宋临本。
原文: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姊告无他事。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献之等再拜
《鹅群帖》此帖传为宋临本,点画如挺竖、蟹爪钩,字势峻傲,重心摇撼向下的行气特征,颇合米芾家法。
线条轻重,字之大小皆悬殊多变,纵敛交互的姿态使形式章法充满纵向穿透力及横向的开拓张力。章法大开大合,数字一笔的挥运令人赞叹。
《鹅群帖》与《鸭头丸帖》二帖,草、行相参,随兴变化,不主故常,笔画连绵相属,气势奔放洒脱,毫无顾忌,正体现出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功力相生相发的高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