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善书画

民国(1912-1949)间评出之京戏“四大名旦”,乃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我辈晚生,没有到剧院一睹“四大名旦”的风采。加之在下又极不喜欢京戏,所以就没有去搜集伊们的录音补听,到现在也不知“四大名旦”是什么唱腔。

伶人大多从小跟戏班长大,吹拉弹唱使得,但大都没有什么文化。唱红的伶人钞票盆满鉢满,之后便想附庸附庸风雅,投师找门学学画。“四大名旦”即皆是能书画的,在下陋室拥有过梅兰芳和尚小云的花卉花鸟,2010年3月24日又在上海工美第70届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得程砚秋的一小轴《清供图》,现在算是对“四大名旦”的画三缺一也。

程砚秋《清供图》69×23cm

《清供图》69×23cm的直幅,设色纸本。“清供”是中国画的一个画题名,亦称“岁朝清供”。“岁朝”即“岁旦”,表示一年之始。“清供”一般多画岁旦案头常见,象征吉祥或某些寓意的东西,如佛手果、瓶梅、柑橘,以及水仙、天竹、松枝之类。画家信手拈来,用以遣兴,或象征一年之吉利,事事如意,以示祝贺之意。明清以来至现代,画家喜画此题材。程砚秋图上“清供”之物,乃一只细长花瓶中插着几枝荷花,淡墨双勾花瓶,润色淡赭石,瓶插荷花花青,青绿点写梗和叶,淡墨勾叶筋。花开粉红,清妍高洁,不着尘埃。花瓶正前方是一只红木的底座上安放着一个鲜红的扁果盆,盆内放着黄橙橙的佛手果和寿桃等水果,有只水果上带着叶子,看上新鲜可人。长花瓶的右边又是一个短的葫芦形花瓶,内插两枝红蓼花。葫芦瓶淡墨双勾,填色碧绿,看上去像是翠绿玻璃瓶,很是明洁艳丽。插着红蓼花淡胭脂勾枝和碎点花穗,叶片淡花青,勾叶筋淡青绿。整个画面构图和畅,散而不乱,聚而不塞。用笔清嘉淡逸,设色明艳古雅,伶人能有如此手笔,实属不易之事。细审画中,又透出些清劲超迈之气,这大概与伊生活中时或有高义之举分不开的。画题:“程砚秋写于北平长安戏院。“钤印”程艳秋印(回文形朱文)。画上未署创时间,但据款上“北平“两字。我们知道”北平“乃旧市名,1928年改北京为北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后复称北京。那末程砚秋画上的”北平“就是1928~1949年间。

关于程砚秋的“高义”、“补白大王”郑逸梅在《罗瘿公与程砚秋》(《郑逸梅花选集》第4卷)文中有云:

罗掞东瘿公,没于民国十三年之秋。程砚秋资助医药及丧葬费,伶官高义,为时所称。袁寒云更叹为贤者有愧,撰文表扬之。闻罗书有遗嘱,有“程君艳秋,热心义胆,媲耀古人。他日艮震两儿,若有寸进,当努力报答”等语。艳秋得噩耗早,见遗嘱为之大恸,且辍演两星期,以尽心丧之谊……闻艳秋先后所费于罗者,约计二万金有奇。罗之夫人患有心病,当罗之病亟时,夫人之病亦剧发,致向罗索款寻衅,艳秋恐不利于罗之静养焉,为之代付六百金。夫人得金,一夕挥霍尽,罗未之知也。及罗死,除艳秋力任诸费外,梅畹华亦奉四百金,姚玉芙二百金,盖皆艳秋首倡之功也。

程砚秋剧照

罗瘿公名罗惇曧(名一作惇融),瘿公、掞东是罗氏的号。为康有为弟子,与陈千秋、梁启超并称康有为的高弟。表世凯称帝,拒之受禄。自此纵情诗洒,留恋戏院。程砚秋(早名艳秋)倒嗓期间,即出资将程从师家赎出,还聘名师授艺,并亲自教其识字、读诗,练习书法,帮助、指点程发挥艺术特长,形成流派,又为其编写《龙马姻缘》、《梨花记》、《红佛传》等剧本。以后贫病交迫去世。

程砚秋(1040~1958)北京人。满族。本姓索绰络(系清朝英和相国之后,隶满洲正白旗)。原名荣承麟(6岁卖身荣蝶仙门下学艺时名),改姓程(13岁后,罗瘿公借贷出资从荣家赎出后改姓),艺名艳秋,又名翰卿,字菊侬,一作菊农,号玉霜,别署玉霜簃,改名砚秋(1932年改)。3岁丧父,6岁因家贫卖身于刀马旦荣蝶仙门下为徒。先学武生,改习刀马旦及青衣,11岁登台,13岁倒嗓,罗瘿公请名师王瑶卿等教艺,后又介绍拜梅兰芳(畹华)为师。1921年独立成班。此后,不断革新创造,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怨宛转,若断若续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1932年去欧洲考察,次年回国,主办中华戏曲学校,聘请焦菊隐为校长,主编《剧学月刊》(1932.1~1936.8,先后在南京和北京出版。)华北沦陷后,拒绝为敌伪演出,隐居市郊,直到解放。民国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病逝于北京。代表剧目有《荒山泪》、《打渔杀家》、《窦娥冤》等二十余出。

2010年4月9日于不歌楼晨窗

于建华简介:

于建华法名智凯,别署不器斋、染丕室、无住庵、种瓜得瓜庵、不歌楼、闻乐不乐斋。1962年9月生于河南郏县,祖籍山东省文登。工书法篆刻,富书画收藏,精书画鉴定;研究佛学,参修禅宗;善诗文,多著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宗教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原印社副社长,漯河观音阁书画院院长、漯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于建华《墨兰图》成扇

于建华部分著作

于建华书法

于建华朱砂书法

于建华篆刻


文/不歌楼@自由书画谈

本文系自由书画谈原创内容,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