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知母如何统摄阴津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在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或直接除去外皮,最后晒干后切片即可入药。本品呈不规则类圆形的厚片。

《神农本草经》言其:“味苦寒。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本经》谓主消渴者,以其滋阴壮水而渴自止也;谓其主肢体浮肿者,以其寒滑能通利水道而肿自消也;谓其益气者,以其能除食气之壮火而气自得其益也。惟有液滑能通大便,其人大便不实者忌之。”

一、主治消渴、热中

张锡纯用玉液汤治阴虚内热之消渴,常与天花粉、葛根等配伍。并言:“消渴之证,多由于元气不升,此方乃升元气以止渴者也。方中以黄芪为主,得葛根能升元气。而又佐以山药、知母、花粉以大滋真阴。使之阳升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也。”
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者,常用苦寒的知母配合辛凉的石膏,来协助石膏清透外感之热,如《伤寒论》中的白虎汤:“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若热邪耗伤津液明显,可加入人参,合知母增强养阴生津之力,如《伤寒论》中白虎加人参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除邪气

1.治咳嗽

1)属肺实热者,症见咳嗽明显,痰多色黄,可配伍知母协助清散痰热,如《证治准绳》中二母散:知母与清热化痰的贝母相配。
2)属肺阴不足,燥热内生者,症见咳嗽气急,可配伍知母引燥热下行,化入阴腑,协助清散伏热,如《奇方类编》中宁嗽煎:知母与降气化痰的杏仁、莱菔子相配。
若进一步发展,可致肺气大亏,阴津欲脱,如《症因脉治》中知柏参冬饮:“治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动作倦怠,上半日咳嗽烦热,下午身凉气爽,脉数有热者:知母三钱,黄柏三钱,人参二钱,麦冬五钱,广皮一钱,甘草五分。”
愚按:从来治气虚劳热者,多用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之类方。若气虚劳伤以咳嗽烦热,脉数有热为主者,此乃肺气阴两虚,燥热迫肺所致,宜用知母配伍人参、麦冬大补气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知母、黄柏相配又可除虚热,止肺气上逆。

2.治疟疾

中医所说的疟疾是一类泛指疾病,多因外来邪气所致,症见发热、恶寒交替,后期可见身形渐瘦、低热等,因表现不同,可分为“温疟、湿疟、寒疟等”,与感染疟原虫所致的疟疾不同。
如《外台秘要》中的鳖甲知母汤,可治温疟壮热。此方用知母配伍竹叶、石膏来清壮热,透邪外出;鳖甲、地骨皮以清虚热,引更深层次的邪气外出;常山截疟。
又如《温疫论》的达原饮,可治湿疟。此方以槟榔、厚朴、草果仁等药行气化湿,使疟邪无湿所附,故可驱邪外出;又配伍知母、芍药等养阴药,一方面可制化湿药之燥烈,又可清余热。

三、肢体浮肿

如《金匮要略》中记载:“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本方主治风寒湿三气夹杂而致痹阻经络、气血不通的全身关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头晕短气,欲吐等症。方中桂枝、麻黄、防风温散风寒,芍药、知母和阴防热燥,生姜、甘草调胃和中,白术配附子温经散寒,祛寒湿痹。

四、下水

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气淋汤:'气淋之证,少腹常常下坠作疼,小便频数,淋涩疼痛。因其人下焦本虚,素蕴内热,而上焦之气化又复下陷,郁而生热,则虚热与湿热,互相结于太阳之腑,滞其升降流通之机而气淋之证成矣。故以升补气化之药为主,而以滋阴利便流通气化之药佐之。”

故用生黄芪、柴胡升补气化,知母、白芍滋阴利便,乳香、没药流通气化。

五、补不足,益气

治阴虚肠燥便秘证,知母常配伍生地黄、玄参、麦冬等药。因其药性滋润,故可助润肠通便之攻。

治阴虚火旺所致骨蒸潮热、盗汗、心烦者,常配黄柏、生地黄等药,如知柏地黄丸。正应《本草新编》所言:“阴虚火动,六味汤治之足矣,何必又用知母、黄柏以泻火乎。夫火之有余,因水之不足也,补其水,则火自息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