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社交很顺利的人,很可能已经陷入了这两个误区

主播:Bobo

这本书是由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榎本博明所写。针对人情社会普遍存在的过分温柔,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并通过具体的情景和案例,让你清醒认识到,没有原则作为前提,所谓的涵养就只是一把害人害己的利器。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温柔的3个认知,分别是:注意展示型温柔、注意自保型温柔和注意温柔陷阱。

『注意展示型温柔』

“那个人好温柔哦。”

“那个人对我很耐心,真的很和善。”

在现代社会,温柔成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钥匙。因为,时刻散发温柔气息,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可是,这也让不少人逐渐沦为了“展示型温柔”。简单讲就是在家一个样,在外一个样。

这里有个词,你可能不懂,什么是“展示型”?

它指的是有人对“想被看到的一面”有明确的想法,并以此调整自己在人前的样子,也可以说是刻意塑造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

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不少人的具体表现是,借由温柔言行,给他人留下自己是一个温柔的人的印象。这样就难免会有讨好和刻意的味道。

他们可能不管对方做什么,都会称赞对方,认可对方的想法,或是说些能让对方心情变好的话。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能在对方心里留下好印象。

但是你要非常清楚的是,对方不是在为你着想,只是在习惯性展示温柔。

一旦你对这种温柔失去了抵抗力,也就很难听进反对意见和“不好听”的话了。

 
『注意自保型温柔』

除了展示型温柔外,还有一类也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就是自保型温柔。

比如,有些领导因为不想听到下属的埋怨,想和下属保持良好关系,所以从不反对或批评下属的意见和行为。可能有些下属会觉得“哇,这样的领导真好啊”。但是像这样什么都能包容的、看上去很温柔的领导,对下属的成长并不利。

首先,在遇到问题后,他们可能会推卸责任“我很信任他,事情都由他自己做主,我也不知道会变成这样。”“我不知道啊,他没有跟我说。”

其次,他们看到你的问题,也可能不会直接指出,让你警醒。

这种现象在学校也很常见。不少老师为了防止被学生讨厌和投诉,干脆不啰嗦、不责备,忽视小问题,弱化大问题。这会让孩子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不清楚边界和规则的重要性。

这造成现在的年轻人,只喜欢听表扬的话,稍微对他们严厉一点,就会闹别扭、生气,无法消化和接受。所以,这样的温柔也不是真正的温柔,而是权宜之下的选择而已。

 
『注意温柔陷阱』

没有建设性意见的、不破坏对方心情的温柔,对别人是没有帮助的,最多只是能让你有情绪上的缓和而已。

从长远看,温柔是一个陷阱。

首先,它会让你陷入情绪安全区。当你越喜欢和温柔的人相处,你会越看不到人的多样性,对周围人的包容性也会越来越差。

其次,你的情绪账户会逐渐大过价值账户。对温柔的追求会让你对情绪有更高的诉求,反而忽视了对价值的追求。你会因此感到社交焦虑,因为你始终在担心陌生人不能温柔对你。

最后,你会越来越在意别人的眼光。因为你也害怕被别人归于“难以接近”的人,所以在社交中,会过度在意他人的反应,照顾别人的情绪,忽视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强调友善待人,没有错。但是我们始终要明白,任何友善都是有原则和底线的。如果你不表达,不说明,等他人越界后,你们之间会有更大的情绪和矛盾发生。

总结一下,不要做太温柔的人,而要做有底线、有温度的朋友。成长是困难且艰涩的,对情绪的过分追求会让你忘了初衷,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