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背叛:数万契丹大败五十万唐军,终究迎来了安史之乱

有唐一代,北有突厥,西有吐蕃,南有南诏,东有契丹,战火连绵,无有休时。煌煌大唐宛如一头雄狮,被群狼环伺,纵凛然无惧、所向披靡,却也遍体鳞伤、流血不止。而看来最为瘦弱的契丹,时而为犬,时而为狼,降而复叛,叛而复降,与大唐纠缠长达近百年之久,并终究迎来了安史之乱,给予大唐掏心一击,偌大帝国从此颓然黯淡,直至生命的终结。

武则天时大唐形势图

序章:大贺氏联盟

契丹传为东胡遗种,东胡因居匈奴以东而得名。秦汉时东胡为匈奴冒顿所破,散而为二:一支退居乌桓山,自称乌桓;一支退居鲜卑山,自称鲜卑。

三国时,曹操北征乌桓,大将张辽阵斩乌桓单于蹋顿,受降二十余万;鲜卑族首领轲比能见势不妙,向曹操纳贡称降。后轲比能欲统一诸部,结果被幽州刺史王雄遣刺客韩龙暗杀,鲜卑各部从此陷入混战。

至南北朝时,鲜卑拓跋氏击败诸部建立北魏,战败的柔然部逃往东北地区,分为北柔然及南柔然:北柔然后又被称为室韦,渐演变成蒙古;南柔然则分为八部,直到唐朝初期,才终于在大贺氏首领摩会的铁腕下组成大贺氏联盟,统称契丹。

第一次背叛:愣头青阿卜固

唐太宗于贞观初遣李靖灭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送长安,饱受东突厥欺凌的契丹大酋长摩会,就切身感受到大唐的强盛。及至唐太宗三征高句丽,摩会之子大贺窟哥更是积极主动的“为王前驱”,他已不满足于仅仅纳贡朝拜,而是扑通一声跪倒在天可汗面前:大哥,请收下我的膝盖,我要跟你做一家人。这种要求怎么好拒绝?李世民欣然收下了这个小弟,还赐姓“李”,从此大贺窟哥,就变成了李窟哥。

唐太宗专为契丹设松漠都督府,李窟哥当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唐都督。在大唐庇护下暂时远离了白山黑水之间、弱肉强食的惨烈搏杀,短暂的和平很快又让契丹人感受到了“野性的呼唤”。在李窟哥去世后,其子大贺阿卜固开始对大唐有诸多的不满:比如为什么我上面还有个领导叫营州都督,比如为什么营州都督府的唐人都说些我听不懂的鸟语?

更重要的是,父亲口中那神勇无敌的天可汗早已去世,听说继任的皇帝不过是个文弱小子。大贺阿卜固终于不再掩饰自己的不爽,他带领契丹开始了对大唐的第一次背叛,距离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不过十一年。

公元660年,唐高宗显庆五年,“白袍将军”薛仁贵“于黑山大破契丹”,大贺阿卜固被生擒献于东都。

小孩子不懂事,唐高宗李治就换了个懂事的,让摩会之孙李尽忠接任松漠都督,继续统领契丹。李尽忠果然非常懂事,所以在接下来长达36年的时间里,契丹与大唐相安无事。

第二次背叛:老实人李尽忠

公元696年,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部遭遇了严重的饥荒。当了36年老实人的李尽忠找大唐求帮助。可当时的武则天忙着镇压内部的徐敬业及诸王之乱,外面吐蕃、突厥又趁机捣乱,连年用兵加上年景不好,地主家业没有余粮呀。

李尽忠的直属领导,时任营州都督的赵文翙自然也变不出粮食,可其处理方式太过简单粗暴,当场把李尽忠一顿乱棒轰了出去。36年了,也许让赵文翙早就忘记眼前这个行将就木的老实人,还是契丹八部大贺氏联盟的首领,即便装的再像一条狗,可体内流淌着的却仍然是狼的血液。

所谓“蔫人出豹子”,老实人发起火来是要死人的,鼻青脸肿的李尽忠回去跟大舅子孙万荣一合计,反了!

他们带着肚里空空、只剩满腔怒火的契丹部众一举攻陷毫无防备的营州城,俘虏数百人,把赵文翙拖出来斩首祭旗。随即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比“天可汗”还臭屁;还宣称要“还我庐陵王”:就是那个被武则天废了帝位的亲儿子,唐中宗李显。不到十日,营州、崇州尽没,契丹兵至数万,号称十万。

黄獐谷之战

武则天闻讯立即让自己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挂帅,坐镇榆关(今山海关)统筹全局,又命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率军进讨。她还恨恨的地把李尽忠被改名李尽灭,孙万荣被改名孙万斩……女领导总是有些很个人的风格。

这边刚改完名字,浩浩荡荡的大军就被契丹“尽灭”了,史称黄獐谷之战,

在此战中,化外蛮夷李尽忠给大唐将领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兵法课:什么叫先占地利,以逸待劳;什么叫示敌以弱,诱敌深入;什么叫分而化之,各个击破。

李尽忠先是勘察地形,预先设伏于黄獐谷。随后释放此前在营州抓获的数百俘虏,并假传契丹难以为继,只等官军到来立即投降的消息,令官军信以为真,争先开进;

快到黄獐谷时,又故意派老弱病残佯装投降,还把老牛瘦马遗于路旁,使曹仁师等放松戒备,舍弃步兵,督率骑兵轻进;

待得先头骑兵进入黄獐谷时,李尽忠一声令下,契丹伏兵尽起,官军尽没,无一逃脱;

随后,李尽忠又用缴获的军印,令被俘虏的张玄遇等将领署名,诈称营州已被攻克,速来!唐军后面大部队果然昼夜兼程急进,致其士马疲惫不堪。契丹遂又于营州附近设伏突袭,至此二十八将全军被歼。

诡异的是,据《朝野佥载》记载:早在武周如意年间,此战前约四五年左右,民间突然传唱一首《黄獐歌》:黄獐,黄獐,草里藏,弯弓射你伤。到这里算是应验了。

东硖石谷之战

武则天是个不服输的女人,又派另一个侄子建安王武攸宜挂帅,大名鼎鼎的陈子昂为总管府参谋;还把击败过吐蕃重夺安西四镇,打的后突厥默啜可汗投降喊武则天干妈的名将王孝杰调过来担任主将,羽林卫将军苏宏晖为副将;短时间内又动员了,包括释放的囚犯在内的十八万大军,继续征讨契丹。

而此时,年逾花甲的李尽忠自黄獐谷之役后,没多久就油尽灯枯病死了,契丹军由其大舅子孙万荣继续统领。

公元697年,武周万岁通天二年,王孝杰大军又在东硖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大败,大唐将星王孝杰坠崖而死,唐军几被全歼。

当时王孝杰军队在东硖石谷与孙万荣率领的契丹军队遭遇,狭路相逢勇者胜,王孝杰亲帅少量精锐为前锋,奋勇冲杀到谷口外,并结成方阵稳固阵线为后方大部队争取出谷时间。谁知道,统领后军的副将苏宏晖,竟然害怕了,跑了……没有支援,王孝杰孤军深入,全军战死,无一投降。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提笔写下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慨自己言不听,计不用,致有此败也。

连续两次惨败,唐军兵马损失起码超二十万,就连后世能入武庙七十二名将的王孝杰都陨落了,也不能动摇武则天的决心,一代女皇的字典里就找不到“输”这个字。

亲侄子都没用,就派堂侄上!随即武则天又令河内郡王武懿宗出马,张九节、杨玄基为将再统兵二十万出击。孙万斩你别走,再打!我看你能被挨几次斩!

唐军这次充分吸取教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与孙万荣在幽州陷入僵持阶段。

就在此时,前年认了武则天为干妈的后突厥默啜可汗,眼瞅着孙万荣是不行了,为了在干妈面前表现一番,亲帅突厥军突袭契丹部大本营,包括李尽忠、孙万荣全家都被突厥军俘虏。一时正与唐军对峙的契丹军人心惶惶,唐军趁势发起总攻。而此前被李尽忠说动一起反唐的奚人联军首领李大酺见势不妙,竟然临阵起义,跟唐军一起痛打落水狗。

这下就算天神下凡也回天乏术了,契丹军队终于崩溃,契丹悍将李楷固、骆务整等均被俘,孙万荣帅不到千人突围而出。最后逃至潞水东(今北京通州附近),孙万荣坐在一棵树下暂歇,仰天长叹道:现在唐人、奚人、突厥人都要我死,天下之大已无藏身之处了!旁边部下听见,于是砍下了孙万荣的首级送给唐军领赏。—所以当老板的,绝对不要跟员工说实话呀。

孙万荣的首级被送往东都,武则天随即任用契丹降将李锴固、骆务整等继续追击契丹余党。走投无路的契丹部只好接受奚人首领李大酺的招纳,李大酺立李尽忠的堂弟李失活为契丹首领,一起投奔曾经的对头突厥人。转眼间,曾经互相偷袭、背叛的奚、契丹、突厥又成了一个阵营,大唐也无可奈何了。

而契丹于此役中以区区三四万之众,与大唐前后近五十万大军连续大战,歼灭唐军超二十万之众,最后还是在突厥、唐军、奚人联手下才导致失败,可谓虽败犹荣。

第三次背叛:大忽悠李大酺

公元712年       唐睿宗延和元年,镇守幽州的“白袍将军”薛仁贵之子薛讷,因与燕州刺史李进不和,被唐睿宗迁为并州长史,另以左羽林将军孙佺为幽州都督。奚、契丹联军瞅着幽州空虚,忍不住来干一票。

刚到任的幽州都督孙佺,亲帅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发兵十二万,骑兵八千北击奚与契丹,结果在冷陉(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坝后)全军覆没,孙佺、周以悌均被俘虏,其后二人被奚、契丹献于突厥,被突厥默啜可汗处死,史称:冷陉之战。

出兵时,将军乌可利谏阻:道险而天热,孤军远袭,前往必败!甚至已迁到并州的薛讷也来信劝道:这么热的天就不要出兵了,大凶也!孙佺听了呵呵一笑:薛讷就没怎么读过书呀,北伐猃允的周宣王不也照样六月出兵。然后对手下说:再有叽叽歪歪的斩首!军师李处郁叹了口气道:飧(孙)若入咽(燕),百无一全。飧,饭也,饭吃到喉咙管里,不就要被消化掉了嘛。昔日窦建德去牛口谷救王世充,当时也有人说:豆(窦)入牛口,岂有还期。后果然被李世民所擒。

接下来就更诡异了,根据《朝野佥载》记载:出兵之日,天现白虹,垂在兵营大门上。到了晚上,竟然有颗陨石降落在大营内。一时人心惶惶,却没有人敢说。大军北去后,幽州境内的乌鸦、猫头鹰之类的都不见了,原来是远远跟着军队北上了……这是准备跟着去吃肉呀……

孙佺命令左骁卫将军李楷洛率领骑兵四千为前锋,自己率领主力殿后。奚人首领李大酺率领奚、契丹八千骑兵与唐军前锋战于冷陉,出兵时信心满满的孙佺,关键时刻却有点怂了,想救又不敢去救,一直等到李楷洛四千骑兵被击溃,这才下定决心,掉头就跑。

李大酺抓住战机,马不停蹄从后掩杀,唐军主力大溃。可唐军实在太多,李大酺的奚、契丹联军杀的人马疲软,而孙佺在狂奔出几十里地后,这才有喘息之机,收拢溃兵依山结阵自保。

李大酺看着邹眉头,自己兵力还是太少,连续作战的骑兵再正面跟唐军方阵硬杠,有点得不偿失了。随即来了个缓兵之计,假意派使者前去责备孙佺道:你没事干嘛要来打我们?

孙佺胆子不行,嘴皮子倒是利索,马上道:怎么是来打你们的?我是奉旨来犒劳你们的。前面那个李锴固根本就不听我的命令,自己带着骑兵就上了,回头我看见他一定把他给砍了,实在对不住呀李大兄弟,误会,完全是一场误会。

宣个圣旨,犒劳我们需要带着十几万军队?谁信谁傻。不过李大酺使者也不过是拖延时间而已,跟着孙佺瞎扯道:既然是来犒劳慰问的,那带了什么东西呀?孙佺立马翻出布帛一万多匹,怕不够诚意,还让军将包括自己的紫袍、金带之类全部脱下来,然后送给使者让他带回去。

等到孙佺派人把东西抬着跟着使者见到李大酺时,李大酺估摸着自己的部下也休息得差不多了,于是假装同意道:回去告诉你们都督,让他就从哪来回哪去吧,别再有误会了。

孙佺得到消息后欣喜若狂,其他将士自然也急于逃命,撤退时完全不成队形。李大酺这时又带着已经恢复了体力的奚和契丹铁骑,继续开始从后追杀,唐军根本无法抵抗,最终导致全军覆没。

唯有李楷洛、乌可利等极少数将士杀出重围、逃出生天。李楷洛有个儿子,叫做李光弼,后面与郭子仪一起平定了安史之乱,成为大唐中兴名将。

在这次突围中,还有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传说中的剑圣裴旻,与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还传授过李白剑术,而裴旻当时也在大唐军中。

《新唐书·裴旻传》中原文为:旻尝与幽州都督孙佺北伐,为奚所围,旻舞刀立马上,矢四集,皆迎刀而断,奚大惊引去。

这里的剑圣用的虽然是刀,可剑圣不是浪得虚名的,竟然硬是从枪林箭雨中杀了出来。后面回到大唐,更是凭军功当上了左金吾大将军。

这次大败后,正逢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上位,跟太平公主等各种内斗,忙于巩固皇位,大唐也就听之任之了。

结果,公元716年,唐玄宗开元四年,屡战屡胜的奚人首领李大酺,契丹首领李失活,竟然主动要求重归大唐温暖的大家庭,希望重设松漠都督府;一打听,原来奚和契丹人最大的靠山后突厥出大事了:后突厥的默啜可汗在一次战斗中不经意被杀,后突厥现在乱成了一锅粥,已经自顾不暇了。

原来如此,唐玄宗一言不合就祭出大杀器—和亲。没错,以往和亲一般只是跟吐蕃、突厥,比如嫁给吐蕃松赞干布的文成公主。至于奚和契丹,对不起,不够格。人家吐蕃、突厥好歹是跟大唐互为敌国,而奚和契丹呢?根本就是条流浪狗。可是在经过这么多次的战争后,奚和契丹人用刀剑向大唐证明,咋们工人有力量!

于是,自李尽忠叛乱后二十年,大唐重开松漠都督府,并于次年将永乐公主嫁给契丹首领李失活,固安公主嫁给奚首领李大酺。结果一年不到,李失活就挂了,唐玄宗又立李失活堂弟李娑固为契丹首领,至于永乐公主,那就继续再嫁给李娑固,反正不接受退货。

第四次背叛:打工人可突于

好日子没过几年,契丹又出乱子了。

李娑固手下有个悍将可突于,有点功高盖主了,李娑固就想除掉他,谁知道事机不密,可突于来了个先发制人。

公元720年,唐玄宗开元八年,可突于攻击李娑固,李娑固逃到营州躲起来。时任营州都督许钦澹命令安东都护薛泰率领骁勇五百人,会和奚人首领李大酺和契丹首领李娑固一起去清理门户,结果联军大败,就连能征善战的李大酺,也和李娑固一起临阵被杀,安东都护薛泰被生擒,吓得营州都督许钦澹立马逃进了山海关。

可突于立李娑固的堂弟李郁于为主,遣使者向唐朝谢罪。

唐玄宗能咋办呢?只能册立李郁于为契丹首领,同时也册立李大酺的弟弟李鲁苏为奚人首领,参照前例,嫁给李大酺的固安公主自然也继续嫁给李鲁苏了,当然也赦免了可突于之罪。

没过一年,李郁于就“病死”了,至于怎么死的只有天知道,于是唐玄宗又立李郁于的弟弟李吐于。没过两年,李吐于就带着老小逃到长安,打死也不回营州,没办法,回去就要“病死”呀!唐玄宗没招了,我立一个,病死了;又立一个,跑了;不行就你自己看着办,我是不玩了。于是可突于又装模作样的推出了李尽忠的弟弟李邵固为契丹首领。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可突于也不想陪唐玄宗玩了,他自己把李邵固给杀了,这次不再立契丹大贺氏的子孙,而是从契丹八部中立了一个遥辇氏的子孙,名叫遥辇屈列的为契丹首领,然后还裹挟奚族一起投突厥去了,奚族首领李鲁苏带着家小逃到长安。

好不容易造个反,首领不给我当,公主也不给娶,那我造反造个什么劲?我跳槽了。

由此可见唐玄宗的“和亲”之策还是有效果的,至少被封官又娶了公主的,都没有再反叛,都是一心向唐呀,可惜公主不能人人都分一个,自古人心不患寡而患不均。

可突于随即在突厥支持下,开始攻击没给他升职加薪的前老板。

公元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信安郡王李祎与幽州长史赵含章出塞与可突于战于北山,大破契丹,俘获甚众,可突于逃跑。本来就不情不愿的奚族临阵投降。唐玄宗立李鲁苏堂弟李延宠为奚人首领,并把宜芳公主嫁给他。

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可突于又来犯边,幽州长史薛楚玉、副总管郭英杰、吴克勤等率一万骑兵和奚族,与可突于战于渝关都山之下。这次可突于引来突厥兵作为后援,奚人竟然被吓得临阵脱逃,是役郭英杰、吴克勤阵亡,属下六千人被杀。

唐玄宗没办法,只能让正在与吐蕃作战的名将张守珪来救场。张守珪担任营州都督后,果然不是盖的,自到任后连续出击,把可突于打得有点懵。

这样下去不行呀,可突于与他立的契丹首领遥辇屈列商量,面对张守珪只能智取不能力敌,他们决定实行诈降之策:假装投降作为缓兵之计,同时求援突厥军队,待突厥军队到来再里应外合,一鼓作气把张守珪干掉。

谁知张守珪将计就计,派部将王悔去到契丹大营商量受降事宜,其实是暗中联络早已打探清楚的契丹另一部落首领李过折。李过折是契丹大贺氏后人,你可突于“病死一个”、“赶跑一个”、又杀了一个,三任契丹首领可都是大贺氏家的人呀。关键后面还立了遥辇氏为首领,所以李过折早就想干掉可突于。跟王悔搭上线后,第二天晚上李过折就帅数十心腹,直接冲进可突于营帐,一点没有防备的可突于和契丹首领遥辇屈列就这样直接被乱刀砍死。随即在张守珪大军压进下,李过折率领契丹部全体归降。

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可突于、遥辇屈列的首级随即被传首东都,悬挂在天津桥的南门。李过折因此被唐玄宗封为北平郡王、松漠都督,成为契丹部新一任的首领。

第五次背叛:报仇雪恨泥礼

同年,可突于部下泥礼又杀了李过折和他全家,并拥立遥辇氏迪辇组里为阻午可汗。李过折的被杀,宣告了契丹大贺氏时代的终结。而泥礼有样学样,干完这些后,再给领导打个报告:向大唐皇帝请罪,因为李过折脾气不好,所以我把他全家都杀了。

唐玄宗果然又“照例”赦免了泥礼之罪,只是给他写了封信批评教育他:领导怎么能随便杀呢?你以后也会做领导的呀!冤冤相报何时了呀,不要就图自己痛快。

不到一年,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泥礼公开背叛唐朝。唐玄宗只得派张守珪继续出马,开元二十五年,“破契丹余众于捺禄山(今辽宁兴城境),杀获甚众。”

泥礼逃到松漠,张守珪继续追击,开元二十八年,再一次大败契丹,“秋,八月,甲戌,幽州奏破奚、契丹。“

直到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被张守珪追的到处跑的契丹部突然不跑了,又要来投降。理由也很简单,后突厥被新崛起的回鹘彻底灭亡,而回鹘得以灭突厥,唐朝也是出了把力气的,往哪里跑了?难道还能跑到吐蕃去?

迪辇组里率契丹部投降,唐玄宗赐迪辇组里汉名李怀秀,而后拜松漠都督,封崇顺王,并以外孙女独孤氏为静乐公主嫁给李怀秀。

终章:契丹的崛起

还是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距离契丹投降不到半年,李怀秀自称不堪安禄山欺凌,杀了静乐公主又叛逃了。

此时已是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正为得到唐玄宗的宠幸而积极表现,于是亲率大军追击,与契丹部大战于潢水南,安禄山被击败,死伤惨重。这下打出了真火:大哥,你怎么都不配合一下。从此之后,安禄山就跟契丹部卯上了,双方打打停停,互有胜负,而安禄山也是越打越强。

终于,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

虽经郭子仪、李光弼平定,而煌煌大唐已黯然失色,此后藩镇节度并起,又经黄巢之乱,大唐遂灭,从此开始了黑暗的五代十国时代。

而五代时,契丹迭剌部的首领耶耶律阿保机,乘中原内乱统一契丹诸部,废痕德堇可汗后即可汗位,并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

公元916年,梁末帝贞明二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建元神册,即辽太祖。辽国建立后,阻午可汗李怀秀的子孙为遥辇九帐之一。

编者按:

1、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唐太宗时,不战而屈人之兵,至于张守珪平定契丹,一招挑拨离间,不费吹灰之力就令契丹自相残杀,可谓“上兵伐谋”。唐玄宗用“和亲”之策,虽然暂时笼络住,却状况频出,只能说是“其次伐交”;而至于武则天频频举兵,兴师动众,即便战而胜之,也只能说“其次伐兵”,关键是还连遭大败。

2、又曰:国虽大,好战必亡

发动战争,即便每战必胜,也不可避免走向衰亡,如商纣王、隋炀帝在身死国灭之前,何尝不是所向披靡?更何况如武则天般频频惨败,唐代之衰落,其实早在“安史之乱”前,在武周时期已经隐患重重,而有唐一代强邻环伺,如安禄山辈,拥兵自重者也是必然会出现。不设藩镇节度,迟早也无法应对吐蕃等敌国轮番攻击;而设立藩镇节度,国家又有尾大不掉,分崩离析之患,有唐一代,难,实在是太难了。

3、《左传》:畏威而不怀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其实国与国之争,种族之争,本就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体都是“畏威而不怀德”,用现在话说,大炮所及之处,才有和平。观唐与契丹之间,反复叛乱,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