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张 II 不与文本“热恋”,是读不出感情的!
不与文本“热恋”,是读不出感情的!
——基于语文朗读教学为目的的文本解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中央教科所张田若教授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这样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也一再明确朗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直至六年级,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大部分课后习题的第一题总是“朗读课文”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们国家教育部门对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是有严格的等级要求的,达不到二级甲等是拿不到中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的。也就是说,只有语文老师自己的朗读水平足够好,才能更好地指导孩子们进行文本朗读。
众所周知,朗读是把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是用有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所以,要想朗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对文本有一个深度理解的过程,这里我把这个过程比作青年男女热恋的过程,觉得还是比较贴切的。
我们无论朗读什么体裁的作品,要想把作品读好,基本都要经历下面三个“恋爱”环节:
一、熟悉作品——“相认相识”
熟悉朗读作品,扫清文字障碍。
要朗读好一篇作品,必须在朗读之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第一步就是熟悉朗读内容,与作品“相认相识”。朗读者首先要对朗读材料认真阅读,整体感知,对朗读材料的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和大致的把握。熟悉朗读内容是准确理解和深入感受作品的基础。
在熟悉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扫清文字障碍,规范读音;要对一些生字词、异读词的读音需查阅字词典加以确认;对词语的轻重格和语流音变准确把握;对自己语音方面的薄弱之处要注意克服。规范读音有助于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庄重性和流畅感。
一(yì)只海鸥,一(yí)片沙滩。
一(yì)艘军舰,一(yì)条帆船。
……
——《场景歌》(二上)
十六句,每句开头都有一个含有“一”的数量词,如果不明白“一”的变调是不是很麻烦?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慈母情深》(五上)
只有读准上面句中的轻声、变调、多音字,才能读通句子,读出情感。
……
——(详见《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20年第11期“教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