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元代玉器欣赏
图1元代张骞浮槎玉洗
图2 元代飞鱼龙纹玉佩
以往不被人重视的元代玉器,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及其知识不断被人掌握,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厚爱。其大致可分为食用器、佩饰和文房用具三类,材质以青玉、白玉为主,工艺上颇受发达的文人画牵引,雕刻则包括浅浮雕、镂雕和圆雕方法,另外还新创了带钩、带扣上加接雕纹饰的造型与工艺。尽管它的内部制作不拘小节、不喜太重的匠气,但由于其对整体造型的强调、对山水画般意境的追求,又令人感觉到元代玉器的精致典雅与大气十足。
宋元以降,由于文人绘画的兴起,人物故事艺术题材的作品日益增多,使得元代玉器也不例外。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元代张骞浮槎玉洗”(图1),便是受人物典故影响的一件传世玉作。属于文房用具类的此玉洗,通长10.8厘米,全器以一块带褐色玉皮青玉材质雕刻而成,运用巧色工艺施以综和玉雕工艺,雕琢了《张骞浮槎图》玉洗;同时以中间最好的玉料雕刻张骞人像,突出了主题。玉洗上张骞端坐于树根状的槎舟上,背靠老树桩,身穿长袍,蓄长胡须,面带微笑,神态安详;其一手持卷,似乎在专心阅读,神情悠然自得,可谓是宋元以后张骞浮槎的标准图像。独具匠心的,是张骞的脚下挖出了一个小槽,既可视作舟舱,又是洗池,一举两得,构思巧妙。另外池边雕刻的几片荷叶,又点出了浮槎的水环境。
西汉武帝时期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张骞(前164—前114),有着“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之誉。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许多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民间有很多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其中包括他寻河源乘槎经月奇遇世外桃源的传奇故事,成为了宋元以后艺术家津津乐道的作品题材。
关于此玉洗的名称,有学者将此玉器定为玉杯。如198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海外遗珍·玉器》,就称其为“张骞槎玉杯”。但根据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顾问殷志强教授所著《旅美华玉——美国藏中国玉器珍品》,笔者认为殷教授称其为“张骞浮槎玉洗”更加妥当、靠谱。因为此玉器没有方便饮用的杯沿,而作为文房笔洗则更为合适。至于雕刻年代,有学者定为明代,而殷教授认为是元代无疑。因为玉器的题材、造型和表现手法,与现藏于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元“至正乙酉朱碧山造张骞浮槎银杯”,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此玉洗也可能是元代江南玉匠之作。
另外,美国西雅图美术馆收藏的一件“元代飞鱼龙纹玉佩”(图2),也是元代玉器的精品力作。属于佩饰类的该玉佩,高6.7、宽8.6厘米,以新疆和田上等白玉琢磨,洁润无瑕,滋润蕴光。整器略呈方形,以镂雕和圆雕技法,雕刻飞鱼龙纹图案。以湖石为背景,鱼龙飞跃于波涛祥云之中,玲珑剔透,主题突出,鱼龙神采飞扬。
类似的飞鱼龙纹玉佩,上海市松江区元代西林塔地宫曾经出土过一件,名为“元代鱼龙纹玉饰”,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其高7、宽3.8厘米,同为白玉质,圆雕鱼龙图纹,龙首昂视,龙须飘曳,张口露牙,鱼身没入水中,尾部弯转作击水跳跃状。需指出的是,西雅图收藏和上海地宫出土的这两件元代飞鱼龙纹玉佩,图中的鱼龙纹并非鱼和龙两种动物的合称,而是似龙非鱼的一种动物,其龙首、鱼身、鸟翅,呈飞跃跳动状。
据学者研究,鱼龙纹源自于印度“摩羯纹”。摩羯又称摩竭、摩伽罗等,是一种长鼻、利齿、鱼身的水兽,其起源于古印度人对鱼(特别是鲸鱼)、象、猪、鳄等动物的多元集合。随着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传播到中国,摩羯纹也随之传入,在美术家眼中视为“佛教龙”,为华夏龙增添了新的元素和内涵;让唐宋元明时期的许多美术作品上,均有这类纹样出现。不过民间习惯上仍然将“摩羯纹”称为“龙纹”,同时还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鱼龙变幻、鲤鱼跳龙门混为一体,成为元明以来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图案。
责任编辑:思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