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自用菌种和采购菌种

2016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自行制作菌种是没办法的办法》,当时的写作动机是反驳东北某人的说法。当然现在这个观点现在看来也没有过时,不过因为近年有很多投资搞菌种的企业爆发大面积事故,我们不能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制作自用菌种和采购菌种,到底存在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自制菌种(栽培种或者说三级种),一般来说,即使没有过多经验和经历,用量也不大,也由于数量不大,管控严格,使用及时,通用的技术基础上,基本上只要种源没有问题,都可以得到七八分效果(按满分十分计)。尤其是那些原料适应性较强,菌丝生长速度比较快,本身抗性也好的菇种,自制菌种的难度很低,自制菌种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所以,平菇金针菇之类的生产用菌种,基本上很少有人远程购买,近程购买和合作自制是主流。
成本问题,肯定不是自制菌种的关键,实际上自制菌种的性价比,比优秀的高价菌种可能还差,因为优质菌种影响增加1%的产量,都可以抵消外购菌种的价格差。而多数人认为,在某些菇种如香菇、黑木耳、双孢菇、竹荪等菇种方面,对产量的影响超过10%(这个是纯粹各人看法,不要强求准确)。至于不太优质的菌种,因为存在可靠性和过程损害问题,自然还是不如自制菌种靠谱,就不好谈性价比问题。
我们比较一下两类菌种的正面优势和负面劣势,就大致明白,目前各地菇农应该如何选择菌种供应模式。
一、自制菌种的优势:
1、新鲜,菌种长满后,越是尽快使用,活性越好。自家制作的菌种,基本上不太需要担心其他因素影响使用,按照计划进入生产,可以确保菌丝萌发和封口效果。
2、不担心潜污,我们知道,菌种长满后,大概10天,就要开始走下坡路,这里面包括老化、进杂和休眠失活等各种因素,其中进杂是最常见的。目前菌种企业基本上都采用了提前制种冷藏的错误技术路线,所以,潜污也成为大企业的致命问题。
3、查杂及时,因为数量很少,又是自己的东西,所以,一方面能够做到及时查杂,另一方面也舍得抛弃有疑问的种。
4、亲力亲为的可靠性,现在有些大菌种企业,为了拓展业务,同步生产很多菌号的菌种,这就容易带来错种的危险性。年销售50万袋(瓶)以上单菇种多品种的企业,没有出过这种事故的凤毛麟角。这东西靠吹牛没用,因为并不是某个人的问题,是任何人都不允许出问题的事情。
二、大菌种企业的优势:
1、具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因此菌种的基础质量保障度高,大面积直接事故的可能性比较低(昌盛公司的问题属于特例,人为因素可能性很大)。
2、具有菌种来源清晰可靠的基础,说穿了这个一方面是人脉关系,另一方面就是花得起钱。养一个菌株(即我们说的保持种性,或者叫种性维护),也是比较花钱的事情,一方面因为技术人员和条件需要费用,另一方面该类技术目前基本上没有公开公认的原理支持,是小企业和个体玩不转的事情。当然,能够做好这件事,也基本上算是办好一个菌种企业的先决条件。不过这种事情也可以人为搞事,前年接近东北的某大菌种企业,就是出了这样的事故,发生异株同名事故,也是背后的“技术支持”过分自信的后果。

3、实际有形成本低。

4、培养条件好,菌种健康度基础好。

三、自制菌种劣势:
1、一切风险系于几支试管种。
2、条件差,很难制作出高保障度和优质基础水平的菌种。
3、技术支持比较差,因为如果技术够好就不会继续从事栽培了,所以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知道,很多小菌种企业实际上是技术很差的,甚至是既不很会种菇也不很懂菌种的60分大王(学校内部词汇,指那种混日子,基本上就只能考及格的学生)。
四、大菌种企业的劣势:
1、缺乏实操性技术支持,过分依赖硬件。
2、管理问题不容易解决。
3、非生产性成本问题。
4、运输和销售、储存带来的问题。
5、技术总规范缺陷,这也是一种通病,说穿了就是菌种人才欠缺的问题。外资的我们不太清楚,国内的,还没有一家经得起俺这种挑刺党挑刺,并且没有一家愿意接受挑刺。
中国食用菌菌种企业,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战略,甚至战术也不咋地,喊得越响,后果越无法预见,昌盛公司就是个典型例子,据说老板南安亮先生目前身体有虞,这就令昌盛公司的前景更加扑朔迷离了。
雄心勃勃的七河生物,最近更是焦头烂额
所以,在没有可靠供应渠道的情况下,自制菌种还有较大存在空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