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开歧:走笔萧公馆(十五)破解萧氏家族龙飞凤舞的传世密码

邹开歧:走笔萧公馆(十四)萧承悰,萧龙友之孙女,秉承萧氏遗风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谨以此文纪念京城名医萧龙友诞辰150周年
龙飞凤舞 代代相传
密码破解 萧家公馆
(萧龙友书法作品。)
萧氏家族,从聚泰公入川,立脚雅安,定居三台鲁班,于三台城南,修建萧家公寓,乐业安居。连续六代,均是品学兼优,事业有成,儿成龙,女成凤,真可谓龙飞凤舞,代代出精英。
欲知萧氏家族的龙是怎么腾飞,凤是怎么起舞,一代又一代的精英是怎么造就出来的,且看萧龙友孙女儿一一萧承悰的一段叙述:
“我自幼与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祖父深厚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医德医风,技艺精湛的医术,爱国爱民的赤胆忠心……他的勤奋,他的一生好学,他待人和蔼可亲的慈祥笑貌,他与祖母相敬如宾的深厚情感,常常会一帧帧地浮现在我脑海中。”
我以为这就是一位长者对后辈儿孙的言传身教。
萧龙友这一大家子,从聚泰公入川开始,一代胜过一代,均品学兼优,卓有成就,爱国爱民,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贡献,说明萧家育人有方。
从三台萧公馆走出去的萧龙友,既培育出汉语学专家萧璋,又培育出铁道专家萧瑾,还培育出全国知名书法家萧琼。更让世人注目的是,将孙女儿萧承悰培育成了京城又一代名医。
因为萧龙友本身就是因父亲的严教及祖父的亲授,从小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受儒家思想熏陶,自幼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和史学功底。从仕途走向医学,海纳百川,融汇中西,自学成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一己之力,在民生凋敝之时,发出光和热,心忧社稷,情系天下的一代儒医!
萧龙友就是萧氏家族的标杆人物。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师。
萧家的每一个家庭,都是教育子女的学校 ; 萧家的每一位父母,都是儿女们最合格的教师!
长外孙谢林宗,是大女儿萧世珠的大儿子。由萧龙友夫妇抚养,因幼时淘气,不勤于读书,当时年近80岁的萧龙友便写了一副对联勉励他。其对联为:
学力守曾三颜四
光阴惜禹寸陶兮
意思是说,做人不仅要学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更要学习颜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同时告诫后生,大禹圣人也尚惜寸阴,吾辈则更应该珍惜时间。这都是古代圣贤诚意正心修身敬业自束之典范,后生当认真学习和效仿。实则是祖父教育外孙如何做人。
谢林宗一直把这副对联挂在床头,当作座右铭,且背诵稔熟,鞭策一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萧龙友教育后代的良苦用心。这些警言,至今也是我们应该恪守的。
由此可见,养儿育女,传宗接代,兴家立业,都需要一种工匠精神。
古人有言 : “人不学,不如物”,“玉不琢,不成器”。就是这个道理。
萧氏家族所以能儿成龙,女成凤,是与其自身的高智商密不可分。
高智商从何而来?
萧氏家族,代代书香之家。萧氏子孙的 高智商,是通过不断地读书,给自己的智商做加法。不然,就会出现智商余额不足。所以,要一代接一代地坚持读书,认真读书。同时,父母必须以身示范,为后辈儿孙树立起读书的榜样。
有人说,现在是“国家有法,家族无规”。
表现在家法、家规、家风的淡薄,取名字不按辈分,造成相同的名字特多。
我发现萧家不但家风好,而且从晚清到现在,历经一百多年,连续几代人,都是按辈分取名。
我还发现,萧家的男人,就是一座山,为妻室儿女遮风挡雨,将孩子们举起来,让其看到外面的世界。萧家的女人,就是一条江,紧紧围绕、滋润着男人这座山,组成青山绿水,育出了一茬又一茬的好庄稼。
从古至今,没有人不想幸福临门,过上丰衣足食,儿孙满堂、家庭和睦的好日子,那么开启幸福之门的密码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 : 世代相传的好家风!
这就是破解萧氏家族连续六代龙飞凤舞的传世密码!
后记
在人生道路上行走了八十多个冬夏春秋,我才感受到了什么叫天赐良机。
1998年,绵阳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要编一本《绵阳古今名人选》,县里安排我写被誉为京城名医的萧龙友,于是,走进了方家街的萧公馆。
遗憾的是,居住在萧公馆的侄儿萧世瑀已经离世,唯有他的夫人和儿子不厌其烦地接待我。我又去查阅了一些资料,总算对萧龙友和萧公馆有了初步了解。写了一篇近万字的《京城名医萧龙友》。
当我第一次走进萧公馆,我就认定这里面有很多故事。可是,一直找不到故事的源头。
我曾经后悔过,是我自己失去了机会。1998年,县里专门列支了一笔去北京访问萧氏家族的旅差费,我自以为搜集的材料已经能够写成这篇文章,为了给县里节约开支,就没去北京。现在想起来,要是当年我去了,会是什么概念啊!
在后来的日子里,便一直牵挂着萧公馆。
2018年,古城改造全面启动,有了很多参与的机会。一次,同一些相关人员去萧公馆研究修复事宜,他们都走了,我迟迟不肯离去。
这又是一次天赐良机。一位中年男子,后来才知他是看守这座公馆的萧家后生,名叫萧悰义。因为彼此的真成,我们谈上了。我说我还欠萧公馆一篇文章,因材料不充足而无法动笔。怎么也没想到,他去一间小屋子里打开箱子,拿出来一本2010年出版的《一代儒医萧龙友》。是萧龙友的孙女儿萧承棕写的。这是一本写萧氏家族入川以来,以萧龙友为中心的人物记录。
我如获至宝,而且他慷慨地借给了我,让我的素材库存更加充足,才写成了这篇文章。为萧公馆的修复,为京城名医萧龙友诞辰150周年尽一份责任!
还有一件憾事,这人老了,就差了记忆。已经在《作家荟》推出几节之后,我收拾有关资料归档时,才发现我的资料库里还有满满两盒《萧龙友》的资料,老伴给我称了一下,足有两公斤。要是开始写此文时,发现了这些资料,肯定会写得厚实些。
只有另找机会补笔了!
庚子农历二月初二 面壁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