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开歧:走笔萧公馆(七)萧龙友主张中西医结合,主张消除门户之见

邹开歧:走笔萧公馆(六)萧龙友悬壶济世,誉满京城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走笔萧公馆(七)——破解萧氏家族龙飞凤舞的传世密码

谨以此文纪念京城名医萧龙友诞辰150周年
治病救人 行医有术
中西结合 不分门户
萧龙友治好了张作霖母亲的病,张作霖遵从母亲的吩咐,厚赠了萧龙友一笔巨款,萧龙友未曾推辞,全部接纳。
萧龙友事后对朋友说:“张大帅取之于民的脂膏,我用之于办医学,造福于人民群众。这叫受之无愧,用得其所。”
1930年,国民党当局试图废止中医,萧龙友居然与孔伯华自筹资金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自任董事长,孔伯华任院长,目的是为了培育中医后备人才。
这么好的一件事,却遭到了多方阻拦。教育部不予立案,卫生部不予承认,崇洋者大肆嘲讽。萧龙友和孔伯华不畏险阻,倾囊维持,以门诊收入所得,全部用于学院经费补贴,终使学院延续十四年之久,培养了七百余人,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学员,后来成为华北各地的中医骨干。
(1929 年,北平国医学院开学典礼教职员工合影)
早在1929年,担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的汪精卫,自不知丑地把自己当着革新派领袖,到处演说 :“中国卫生行政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医中药,要是行政上了轨道,如果不把中医中药取消,不能算是革命。”
更可恶的是,并于当年2月,召开中央第一次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一项议案,要逐渐淘汰中医。
这一议案,激起了全国人民和中医药界的极大公愤。
萧龙友闻讯,愤慨上书当局,反对废除祖国这一传统瑰宝。并愤笔书写七律,表达自己的心愿。
其中一首写道:
医判中西徒有名 ,天公都是为民生。
学人何苦交相诟,志士终归要有成。
友国维新真得计,吾华蔑古太无情。
一兴一废关强弱,不敢本从要品评。
萧龙友非常尖锐地批评当局,重西医,轻中医的做法是“数典忘祖”。
力主发展中医教育,指出“非学校医院并设,使学习与临床互有经验,不易取得良好效用”。呼吁“须请明人改学堂”。
他告诫当局 : “医学关国家兴废存亡,非同小可”。他还说,不能一味偏爱西医,必须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倡导和发展中医。“倘听其自生自灭,不之问闻,吾恐不出十年,中医绝迹矣。到中国之中医绝迹,而西医必将中法拾去研究,一旦发扬,华人又必转于西国求中法矣。吾念及此,声泪俱下,不知同道之人,作何感想也?”
萧龙友以其精湛的医术和为中医事业鼓呼的情神,赢得中医同行和人民群众的一致称道,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冠”。
誉满京城的萧龙友,从医不分门户,努力倡导中西医结合。他在《整理中国医药意见书》中谈到:如今西医不断传入中国,其医术虽然同中医有很大差别,从道理上讲,甚至有些不合乎情理,然而器具之完备,药物之精良,手术之灵巧,确实有让人称道之处。“医药为救人而设,本无中西之分。研此道者,不可为古人愚,不可为今人欺,或道或术,当求其本,不可舍己其人,亦不可非人是我”。
当时主张废止中医者,均认为中医不科学。萧龙友批评说:“盖彼有彼之科学,我有我之科学……况古之医本从科学来者乎。”
充分说明,萧龙友从科学立场出发,不泥古,不非今,主张中西医结合,主张消除门户之见,取彼之长,补我之短。
萧大夫以身示范,为人治病,如需针灸,就配合治疗。北京当时有被称为“毫发金针”的专家孙祥龄,当他发现其医理十分高明,出诊时,若需针灸,便同孙先生一同前往,向病家推荐,用中西医配合医治,使不少疑难症病人获得新生。
萧夫人患病,已被誉为京城“四大名医之冠”的萧龙友,既请名中医徐老大夫为之医疗,又请西医方时珊大夫会诊。这种举动,实属难得。
(一组北京老照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