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阿波聊历史(五)尊王攘夷,假途灭虢,齐楚晋三国中原争霸

周幽王被西面的犬戎打败,死在骊山之下,太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一前720)。平王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迁都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史称“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以前的历史称作西周,以后的历史称作东周。东周又大致包括两个历史阶段。前段叫春秋(前770-前476),因鲁史名《春秋》而得名;后一段叫战国(前475-前221),因西汉末学者刘向编辑这一时期诸国史料成书,名曰《战国策》,“战国”才成为这一历史时代的名称。

春秋的历史,是中国奴隶制崩溃的历史;战国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时代。

“尊王攘夷”——齐桓公创立霸业

周天子自东迁以后,国失重地,军无劲旅,一天天衰弱下去。可是,诸侯中的一些大国,却渐渐强大起来。

东方的齐国就是一个。齐桓公(?一前643)以大政治家管仲为辅相,改革旧制,发展生产,按土地好坏,微收赋税,开矿、晒盐收归官营,选拔人材也打破陈规,给少数庶民以上升的机会,还允许犯罪的人用兵器和铜铁赎罪,用铜铁铸造生产工具。国势兴旺,日渐强大。

当北方戎狄屡犯中原、侵扰洛邑、攻邢灭卫的时候,管仲为齐桓公划策,以“尊王攘夷”为旗号,打败戎狄,存邢救卫,还安定了王室的内乱。齐桓公起了“共主”的作用,也就实际上成了诸侯的领袖,被尊为霸主。

齐恒公称霸中原时,南方的楚国也强大起来,雄心勃勃,意欲饮马黄河。管仲协助齐恒公联合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兴师问罪,兵临楚境。

楚使来问:  “齐在北海,楚在南海,风马牛不相及,公何故兴师来践吾土?”

齐桓公本为争霸而来,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管仲在旁,机警地代答曰:  “先时,吾太公(姜子牙),曾受天子之命:普天之下,五侯九伯,有不遵王命者,汝当征伐,以辅王室。尔楚当贡包茅(一种茎呈三棱形的水草,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何以不入?当年昭王南征,何以不复?是为来问。”

楚使凛然对曰:  “包茅不入,吾楚之罪;昭王不复,请去问汉水吧!”

昭主不复,是西周时的事,当时巳事隔二百多年。昭王征楚,楚人怨恨。相传昭王凯旋回渡汉水时,当地楚人制做了胶船,送给昭王,船至中流,胶化船解,昭王被溺死。

齐自恃势强,借口寻衅;楚以兵力雄厚,态度强硬。齐楚相峙,从春到夏,彼此未敢接锋。

不久,楚军易帅,大夫屈完统兵,欲亲观敲营动静,遂入齐军请盟。

齐桓公欲乘机威慑楚兵,请屈完与之同乘阅阵。诸侯联军,兵车千乘,甲土数万,个个奋勇,气势逼人。齐桓公对屈完曰:  “先君与楚王邻处而友睦,此亦寡人之愿也。”

屈完谦恭地答曰:“承蒙公之惠意,吾楚之土得完,吾君得获宽宥,亦吾楚人之所愿也。”

齐桓公乘势进逼,曰:“请观吾兵,以之攻城,何城不克:以之为战,何以为敌!”

屈完从容对曰:  “公若以德抚诸侯,谁敢不服?然若以力相胁,谁又能屈呢?楚以方城山为城。以江汉天堑为池,公之虽众,恐亦望之生畏吧!”

楚兵统帅的态度,有理有节,不卑不亢。

齐桓公既不能恃强折楚,又不敢轻易开衅,最终不得不与楚在召陵(今河南偃城东)讲和罢兵。史称“召陵之盟”。

齐桓公虽然未能一举折服强楚,却成功地阻止了楚国势力的北渐,迫楚转向东面江淮地带发展,形成了齐国独霸中原的局面。

齐桓公创建春秋霸业成为第一位霸主,同辅相管仲的运筹是分不开的。所以,古人称赞说: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假途灭虢”——晋楚中原逐鹿

正当齐桓公独霸中原,楚成王争雄受阻的时候,晋国在山西汾河流域也吞并了霍、耿等许多小国,逐渐强盛起来。晋国虎视中原,却为山、河所阻。晋国南部中条山下有个虞国(在今山西平陆北约三十五里的张店附近有古城址,即虞城。)。虞国南边黄河之畔有个虢国(今河南陕县)。晋若据有虞、虢之地,出入中原,进可攻,退可守。可是,虞、虢虽小,地势险要,路窄河宽,难于用兵。怎么办呢?

公元前658年,虞君收到晋国送来的厚礼——良马玉璧。晋国使者委婉地请求虞国借道,让晋军过境攻虢。虞国大夫宫之奇看出晋国居心不善,竭力劝阻虞君万万不可借道,虞君不听。后三年,晋又来借道,他又向虞君劝谏说:  “虞、虢都是小国,相互比邻,唇齿相依,在当今以强凌弱之世,只有彼此依傍,否则,如若嘴唇没有了,牙齿的处境也就危险了。”鼠目寸光的虞君,不听劝告,让晋军长驱直过。结果,虢被吞灭了。晋军回师时,又吞灭了虞国。虞君乖乖地把良马玉璧奉还给晋国。晋献公狡诈而又幽默地说:“马还是我们的马,只是口齿老了一点了!”这就是“假途灭虢”的故事。

虞、虢早已灭国两千六百多年,不复存在了。可是,“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却一直流传到今天。1956-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上村岭一带发现了虢国的墓地,出土了大批文物,再次警训后世,虞、虢的历史教训是以两国的命运与人民的鲜血写成的。

晋文公(前697-前628)时,晋国勃兴起来。这时,东方齐势渐衰,西方秦势始兴,唯有南方楚国具有争霸中原的力量。故而,晋、楚成为中原逐鹿的劲敌。

公元前632年,晋、楚会战于城濮(今河南范县西南)。开始,晋军见楚军来势凶猛,就故意引军“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避其锋锐。尔后,乘楚军将骄兵疲,发动进攻。先击破楚军比较薄弱的右翼,晋主力又佯作退却,诱使楚军左翼追击,然后趁势夹击,打得楚军大败。这就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城濮之役”。战后,晋文公与诸侯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会盟,遂成为一代霸主。

三十五年以后,楚军又与晋军会战于郝(今河南荥阳北)。晋军大败,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春秋中叶以降,晋、楚双方势均力敲。晋联齐,楚联秦,亦旗鼓相当。晋听取了楚国亡臣献的助吴攻楚的计谋,于公元前584年开始派人教练吴军兵法战阵。吴、楚开战,连年战争,甚至一年打七次,弄得楚军疲于奔命,不敢再冒险北进。晋国此时因内争激烈,也无力南下。于是,晋、楚都想暂停争霸战争。其它大大小小的国家,也由于新、旧制度交替,内争激烈,要求缓和。因而,在宋国的调停下,晋、楚先后召开两次“弭兵之会”,停止争战,平分霸权,共作霸主。

弭兵之会,最后一次是公元前546年开的。自此以后,春秋时期的斗争形势开始了新的转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