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盐亭这个塔塔|散文

程龙启:暮晚(外二首)|诗歌

文/山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塔塔,也写作塌塌,是个方言词汇,2014年3月四川人民出版社重印1987年初版发行的《四川方言词典》就收录了该词,说明这个词流行地方还是比较广的。
塔塔,简而言之,就是地方的意思。
那么现在就来说说我老家盐亭这个塔塔吧!
首先说地形,有句流传甚广的话叫“宽南部野巴州,盐亭是个窄溜溜”意思是说从地形上看,盐亭是一个狭窄的地带。这句话虽然流传甚广,也不知始于何时,反正一代又一代就这样延续至今。但我就是有些不明白,看盐亭地图,老家盐亭怎么会是个窄溜溜呢?
后来读了些地方文史资料,原来我老家共和曾经很长时间都隶属于三台县,而东南方向的富驿一带较长时间也属于南部县,亦或相互之间划来划去,如不计算这些地方的话,老家盐亭就是一个窄溜溜。怪事不得,现在多边形状,好像一个不规则红薯一样的盐亭原来竟是个窄溜溜。
在外工作几年,当得知我的籍贯是盐亭时,便有朋友说,盐亭好啊,盐亭人吃苦耐劳,聪明能干,齐心团结,盐亭人在外当官的特别多,总之只要提起盐亭来便犹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搞得比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盐亭人还懂得盐亭,了解盐亭,好像这些朋友才是盐亭的,而我们倒不是。朋友们既然这么说,那我也不妨妄自尊大,感念起家乡盐亭来。
在盐亭工作期间,就常听上了年纪的不少人说,盐亭人在盐亭是条虫,走出盐亭后就是条龙。还说盐亭窝里斗特别厉害,于是就有了盐亭“知识产业是告状”或“第三产业发达”之说,而这揶揄的第三产业以及知识产业,说到底就是告状。总之说起盐亭来真是一脸的无奈与感慨。
在盐亭工作期间不觉得老家盐亭的好,走出盐亭听非盐亭籍的朋友说起盐亭的特点,让人深思,也让人深有感慨。也许是距离产生美吧!
外乡人说盐亭人在外当官的多,老家的人说盐亭人是条龙或者第三产业发达,这几者的结合点就是盐亭人特别注重子女的教育,肯在子女教育上下狠功夫,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于是外出读书的人特别多。在计划经济时代,读书升学的多,毕业后分配在行政机关工作的多,于是当官的也就相对较多。
现在,盐亭人对子女的教育依然如故,周末回盐亭老家,发现仅富乐中学读书的盐亭籍初中生就要满满当当坐上3个大客车,有时甚至还不止。如再加上绵阳外国语、南山双语、东辰、南山、绵中、一中等学校就不知还有多少。如果几所学校同时放假,真不知道要坐多少个车才够(所以这几所学校一般都是错开放假)。由此可见盐亭人对子女教育的热情与投入。
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盐亭这个塔塔,盐亭这个地方。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造就盐亭这个现状,包括盐亭人吃苦耐劳,聪明能干,齐心协力都跟这个有关。
盐亭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要资源没资源,仅有一点天然气还不属于盐亭,土地贫瘠,除了种点咪儿(四川方言,很小、极小之意)红苕,煮点看得见人影的红苕酸菜稀饭或包谷搅团吃就再没有别的。
“轻工业打饼子”,饼子却打不过邻县梓潼的酥饼;“重工业打石头”但是连打磨子、建筑物前塑造石狮所用的石头却都要到邻县去买。在国家电网没有改革之前,停电是很正常的事,常被老百姓嬉戏为“屙尿电”(亦即人们熟睡了才来电)。自身没有能力发电,遇到枯水期,不停你的电又停谁的?
能源缺乏,资源短缺,没有办工业的条件,无工不富,在这种情况下,不吃苦能行吗?知道生活的艰辛和日子的艰难,盐亭人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子女教育身上。
常言道:朝里无食(事)猪拱猪。一个单位能干的人多了,而用于施展的舞台又有限,乡间俚语所言的情况就成了实实在在的事,你说我鼻子,我戳你眼窝,于是告状业发达。
而读书毕业分配或者中途走出盐亭的盐亭人,身上已经刻上了吃苦耐劳聪明肯干的烙印,走到哪里都难以改变,于是就给人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印象。来自于外地的盐亭人继而知道自己在当地是少数,只有相互帮衬抱团取暖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就又给人留下了团结齐心的印象。
自诩为“有地不种的农民,有钱不赚的商人,有酒不喝的酒鬼,有事不做的闲人”的盐亭老乡、文友九龙闲书在其文集《盐亭闲话》一书跋中就曾经总结道:盐亭人被称为“绵阳的犹太人”,具有勤快吃苦、聪明能干、好强好拼、团结齐心的特点,主要源于家乡困乏的自然环境,为了生存而被逼出来的。
无独有偶,笔者去年在党校学习期间也曾亲耳听到一位老师这样说过,如果盐亭要是有周围那几个县的资源环境,盐亭人也许就不会这样吃苦耐劳,聪明肯干了。总之这一切其实都是资源短缺发展空间有限造成的。
2016-07-30 首发新浪博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