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大义灭亲,面对儿子的汉奸行为,一位父亲含泪举起了枪
1944年冬的一个下午,定陶县城东“孙记”烟酒杂货铺的掌柜孙祥斋,像往常一样坐在柜台后面,轻打着算盘。
虽然此刻,他表面上看起来气定神闲,但内心却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焦躁不安。
因为,按约定,上午应该前来接头的同志,一直没有来。
一股强烈的直觉告诉他:
出事了。
几天后,孙祥斋从组织那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当天准备与自己接头的那名地下情报人员,在前往自己店铺的途中,被日伪军逮捕,随后惨遭杀害。
更令孙祥斋震惊的是,组织上推测,内鬼可能就是出在孙家,也就是孙祥斋的大儿子——孙学福。
自己的大儿子是个什么的货色,孙祥斋再明白不过,此子从小好吃懒做,长大之后,整天在当地的地痞流氓群中厮混,孙祥斋多番劝阻,却始终没能挽回儿子的堕落。
但自己是怎么也没有想到,大儿子竟能如此糊涂,在民族大义面前,是非不分,助纣为虐。
当天,心事重重的孙祥斋回到了家中,悄悄地叫来了自己的二儿子,孙学义。
“家里出狼了,你大哥投奔日本人了。”
孙祥斋低声告诉孙学义。
“不能吧,爹。”孙学义从小和哥哥一起长大,两人感情非常深厚,乍听哥哥投向了敌人怀中,孙学义是说什么也不相信。
当天晚上,孙学义将哥哥孙学福拉进了屋内,试探哥哥道:
“哥,你常在外面闯荡,见过世面,有啥好事,可千万别忘了弟弟我呀。”
孙学福看着自己的二弟,嘿嘿一笑,拍着胸脯道:
“放心吧,只要听哥的话,保证让你以后吃香的喝辣的,不瞒弟弟你说,哥现在已经在县保安队挂了名……”
听到这里,孙学义的心彻底沉到了谷底,耳畔还响着哥哥大言不惭的话:
“哥前几天还抓了个共产党,立了大功呢!”
看着弟弟默然不语,孙学福以为弟弟怕事,便拍了拍弟弟的肩膀,说道:
“也不用你出头露面,只要以后咱家再来客人,给哥说一声,就行了。”
听到这里,孙学义的心如同刀绞,他知道自己的哥哥,已经再也回不了头了。
当天深夜,孙祥斋和弟弟孙宝斋、儿子孙学义三人在屋内商量如何处理此事,孙祥斋痛心地说道:
“看来,学福投敌,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他在这个家里,多活一天,对组织来说,就是多一分危险。”随后他停顿了一下,声音嘶哑着说道:“咱们得大义灭亲!”
“哥,那可是你儿呀。”叔叔孙宝斋不忍道,两人不由自主地将目光同时盯向了孙学义。
“以前总是觉得大哥胡作非为,但还有悔改的余地,如今民族都到了危亡关头,他竟然认贼作父,如果再让他胡作非为下去,不知道又有多少同志们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孙学义眼含热泪,攥着拳头说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学福手中有枪,咱们不能硬来,得想个办法将他拿下……”
第二天,孙学义当着哥哥面,无意间谈起了爹老了以后,大家分家的事儿,原本孙学福不是很在意,但孙学义的方案偏得出奇,一副要将家产全部霸占的意思,让孙学福顿时按捺不住了,两人随后争执对骂了起来。
叔叔孙宝斋在一旁假意劝说,提议道:
“要不,你们爷仨一起去县里,找官老爷评评理,看这个家到底以后该咋分。”
孙学福一听,登时乐意了,心想,自己在县里面有人,到那里,自己就更不怕他们了,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于是爷仨随后就动身前往县城,在路过通往县城的一片高粱地时,孙祥斋和孙学义故意放慢脚步,让孙学福走在前面,走了几步,孙祥斋看了看孙学义,孙学义有些不忍,扭过了头。
孙祥斋抹了把泪,然后悄悄掏出腰间别着的手枪,对准了走在前面儿子的脑袋。
“啪”一声清脆的声响,惊飞了高粱地里的一群野鸟,众鸟在天空徘徊许久,不敢落下……
高粱地里,孙学义拼命地抓着地上的野草,头伏在草丛中呜咽着,孙祥斋跪在地上,抱着倒在血泊中的儿子,失声痛哭:
“儿呀,儿呀,爹是真不想杀你呀,为了保护革命同志,不让你再作孽,爹也是迫不得已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曾收录在长篇党史《根据地》当中,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当中,不少人面临着家、国的选择,更多人将国放在了第一位,因为他们知道,有国才有家。
孙祥斋不想杀子,但他最终还是举起了结束罪恶的手枪,当他扣下扳机的那一刻,作为一位父亲,他的内心在流血,但作为一名中国人,他还是决然地开了那一枪。
当年还有多少像孙祥斋一样的中国人,为了国家大义灭亲,我们不知道,但当民族危亡时刻,每一个为国做出艰难选择的人,都值得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