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建国,为何十多年后才开始发动灭吴战争?
第五章:西晋建国,为何十多年后才开始伐吴?
(每天十分钟极简两晋史,跟随星衍一起快速读懂这个堪称'华夏之殇'的时代!)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逝。但司马家族在魏统治并未结束,当年曹操'若天命在我,当为周文王'的闹剧再次在司马昭身上上演。司马昭死后,他儿子司马炎承袭晋王爵位,次年二月八日逼迫魏元帝曹芳禅位,晋朝建立。为与后来的司马睿建立的'晋朝'相区分,将司马炎建立的晋朝称为'西晋'。
司马炎
但倘若对三国历史稍微熟悉一点便知道:西晋建国时间为266年,但是此时西晋并未统一天下——孙氏吴国仍然割据一方。按照之前司马昭、邓艾的筹划,灭亡蜀汉之后仅仅只需缓个两三年,便能一举水陆并进拿下孙吴。但孙吴的灭亡时间却完全超出了司马昭的预测——孙吴灭亡于280年。
是因为魏国内乱导致民生凋敝,而暂时无力伐吴了吗?
并不是。
司马家族自司马懿起事一直到司马昭去世,中间虽说人杀得不少,一会灭了这个三族,一会杀了那个全家……但是司马家族执政时期,整个魏国的叛变事件不过数起,最为著名的'淮南三叛'波及范围实际上并不大。再来看司马家族执政时期的两次重大战役——一,伐蜀战争:魏军并未因硬战损失太多——因为这场战争的关键点在奇袭。何况蜀汉灭亡,还为曹魏(当然是司马家的)添了那么多户口;二,司马师伐吴之战,这个我们在第三章已经讲过,虽然中间有插曲,但总体上获胜。综上,可见战乱对曹魏的破坏并不大。而263年灭蜀汉后一直到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中间也一直是风平浪静的。更奇怪的是,司马家族在统治曹魏的近二十余年还鼓励农耕、发展水利和轻徭薄赋,应该说此时的晋朝应该国力十分强盛才对,为何一个伐吴之战偏偏要拖那么久呢?
真正的答案在一个身份极其特殊的人身上——
此人是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
司马攸
司马攸身份特殊,是因为他本来是司马昭生的。但之前我们讲过,司马师生了五个女儿,就是生不出儿子,于是乎他把司马昭生下的司马攸过继了。按法理'家族首领'这个位置是应该给司马攸的,不过司马师去世时,司马攸还小,所以司马昭继承大位。但是后来到司马昭也嗝屁的时候,他便陷入了深思——
到底是该把位子交给司马炎还是司马攸呢?
先让我们对比一下: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嫡长子,假如没有司马师这个人的存在,那大位传给他是毫无疑问的事情——可是司马攸是司马师的'儿子',其父上位只是因为司马攸年纪尚小,按理来说这个时候应该将位置还回去才对。
司马攸的身份我已经交代清楚了——司马昭其实一开始是非常想把位置传给司马攸的,这样一来司马攸本来就是自己亲生的,二来等于遵循了法理,三来司马攸本来就十分聪慧,年少有为。如果把位子给他岂不美哉?
司马昭
司马昭本来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结果后来就动了歪心思——司马攸既然是司马师义理上的儿子,那么假如现在他宣布司马攸即位,那么还可以有另外一个作用——鉴别。
鉴别什么?依旧是鉴别他在朝中的威望,就像他当年通过伐蜀一事鉴别朝中大臣是否支持他一样。
不过和上次不同,这次的鉴别是没有坏处的:如果众人支持,那也没关系,司马攸反正是亲儿子;如果反对,这就更说明他威望极高,众臣支持。
而鉴别的最终结果是——众臣都反对传位给司马攸。司马昭表面上犹犹豫豫摇摆不定,其实心里早就把算盘打清楚了——反正对于司马昭来说,传给谁都一样。现在大家都支持传给司马炎,那也好,说明自己支持率高嘛。
至少司马昭是这样想的。
但是立司马攸还是司马炎真的没什么差别吗?
后来的事情果然还是说明了:是真的不一样。
首先我们就拿一点来说——司马炎错误地总结了曹魏亡国历史,认为曹魏亡国是因为宗室力量不强,无法拱卫皇室;而周、汉正是因为施行分封制才国祚绵长。周的分封制我们都清楚结果如何;而汉代所谓的分封制其实后来也是名存实亡的。就这一点,司马炎已经大错特错了。而他的弟弟——司马攸,恰恰是分封制的坚定反对者!
司马炎开国后,果断施行了分封制。结果首先跳出来反对的就是司马攸!
这不由得令晋武帝司马炎有些害怕。
如今的司马炎已是九五之尊,为何会害怕司马攸?
本来司马昭生前就在两兄弟之间摇摆不定,害得司马炎担惊受怕。如今齐王在自己上位后仍要出来蹦跶,而他贵为皇族,威望颇高,况且司马炎本身才能就不如司马攸,又动他不得。换作你,你怕不怕?
然而,这些都还不是最可怕的。
司马炎的嫡长子是司马轨,两岁便夭折了。按照法理,将要继承他皇位的是现在的嫡子——司马衷。
请注意了,这个司马衷别的没啥独特的,只有一个'特长':傻。
司马衷
没错,这货是个傻子。
这下满朝文武都炸开了锅——当年文帝(司马昭)还在犹豫传位给谁时,我们都支持你司马炎。结果你一上来就给我们生出个傻子继承人,这还怎么得了?
就在群臣对此愤懑不已时,他们突然想起了一个人——
正是司马攸。
论才干,司马攸甚至还要远胜于司马炎;论法理,当年本就该是司马攸继承大统;论先例,当年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不也'兄终弟即'了吗?
于是乎,朝廷中出现了一大批'为国家长远未来着想'的人,上书请立司马攸为'皇太弟',也就是说司马炎死后让司马攸来继位!
这才是真正让司马炎不寒而栗的事情!
可能今天这一章,你已经忘记标题了——为什么晋朝立国十四年才开始伐吴?
但是,前面所讲的司马炎和司马攸的事,正是标题的答案!
当晋武帝面临这样的危机时,第一反应便是拉拢朝中大臣支持司马衷,用以对抗新兴的'齐王派'(司马攸即齐王)。不过大家都心知肚明,司马衷是个傻子,要是真正为国着想的国士,怎么会去支持司马衷?当然司马炎也肯定不能再来搞个'XX政变'把反对派和齐王都弄死,那必然是要出大问题的。
还有个更巧的事情,当时以任恺、张华、杜预为首的一批人坚决拥护齐王;而在外的大将羊祜(念hu四声)、杜预等都和'齐王派'关系特别好。
杜预
这下总算可以初步解释一下了——如果让这些有武官集团的'齐王派'在对外战争中建功立业,等同于是让齐王拥有了更高的威望——那样的话即便自己一万个不同意,'齐王被立为皇太弟'的事对他们来说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所以司马炎才万万不敢对吴作战!因为此时的吴国明显轻轻松松就能打下来。尽管打得轻松,但是统一全国这样的大功,不是更助长齐王的威风了吗?
那司马炎该怎么做?
这事情又还得从几个奸臣身上说起。
还记得第三章时策划'弑君'的贾充么?
贾充
贾充很早就开始跟随着司马家族,并为其出谋划策。晋朝建国,贾充当然是一大开国功臣,位高权重。而贾充手下,恰好就有了一批庞大的官僚集团,靠着贾充的势力吃香喝辣。不过贾充此时年老,面对朝中当前最火热的话题'立齐王还是立太子'他也从不表态,就只想稳定地在中央参与朝政,安享晚年。但是朝中的'齐王派'之一:任恺与贾充关系特差,经常想要排挤贾充。不过贾充可是大晋开国功臣,每次任恺想要'整'贾充都被司马炎给压下来了。
晋武帝司马炎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点。
公元271年,任恺又一次陷害贾充,上书要求让贾充出任边疆。这对贾充来说意味着自己将远离政治中心,将失去现有的权势!
这次,司马炎抓住机会——再也不像往常那样保护贾充,直接了当:准奏!
连贾充自己都傻眼了,皇上今天是吃错药了?
可贾充手下两个叫荀勖(念xu四声)、冯紞(念dan四声)的奸臣当然知道,要是自己的靠山贾充倒台了,这一大帮人都吃不了兜着走!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向贾充谏言:
'大人!你把女儿贾南风嫁给太子吧!'
贾充的女儿,正是那个又黑又矮又丑,后来还引发'八王之乱'的贾南风!
贾充一听大惊:第一,我女儿这个条件晋武帝能答应吗?第二,太子是个傻子,你可别来坑我!
荀勖、冯紞微微一笑:放心,武帝绝对答应!
果不其然,武帝一听说贾充提亲,立马同意。这下不仅将贾充留在了京城,反而将齐王派的任恺给贬出京城,远离政治中心!
看明白了吗?只要贾充敢和武帝联姻,等于说贾充是支持皇帝传位给太子的!贾充势力庞大,司马炎想要和齐王派斗,必须依靠这样一大帮子人。
在接下来数年间,国中'齐王派'仍不停向武帝进谏灭吴,但武帝始终都没能理会。头儿唱这个调,底下的小弟们当然也要跟着哼这个调——贾充、荀勖和冯紞等人也坚决反对伐吴。
不过这个事情一拖拖了十几年,国内朝臣对司马炎不伐吴的状态越来越不满,到后来这件事实在压不下去了,再加上主战派的张华亲自给司马炎讲了番大道理——279年,司马炎终于下令六路伐吴!
司马炎当然不可能妥协——
他打的是另外一副算盘。
看看这次伐吴的安排——本来一直在主战的'齐王派'们,不管是张华还是杜预,全部都没有担任要职;反而是一直在反对伐吴的贾充,担任了这次伐吴的最高统帅!
晋灭吴之战
伐吴过程相当轻松——结果后来出了个闹剧:明明晋军马上就要攻下吴国都城了,作为统帅的贾充竟然疯狂向司马炎上书:天气转暖!赶紧撤退吧!再不撤退到时候军士们染病了就要出大问题了!
贾充想的啥,司马炎当然一清二楚——马上吴国就要灭了,主要功劳当然是那些主战派们的,贾充自己没立啥功劳,怕是要权势衰微了!
不怕,司马炎已经把事情安排好了。贾充本想撤军,结果吴国自己投降了!他心想:这下完了。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人大跌眼镜——灭吴后'论功行赏',以杜预、张华为首的真正立了大功的主战派们得到的奖赏可谓少得可怜;反观贾充、荀勖这样基本上啥事没干的反战派们,不管干没干事一律给强行安上了各种花里胡哨的功劳,又是封侯又是给大量奖赏的。事后,贾充为首的反战派,也就是实际上支持传位给太子司马衷的'反战派'们顺利留在中央继续参与朝政;而站在齐王司马攸那边的'主战派'们,全部被大量剥夺兵权(统一了给你兵权方便造反吗?)出任外地。
司马炎从271年开始,设计了一个极其庞大的局——终于如愿以偿,如今齐王派们都权势不再,他可以顺利将位置传给司马衷了。
而且还有一件事,彻底断送了齐王司马攸的政治生涯——
司马衷的妻子,也就是贾充的女儿——贾南风,长得特别丑就算了,还嫉妒心特别强。她自己生不出儿子,但司马衷和其他女人生了儿子——她就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还在怀孕的妃子,一尸两命。司马炎听说之后大为愤怒,本想废杀贾南风,但考虑到其父亲贾充刚刚病逝,这个时候废杀贾南风不合适,便没有废掉贾南风太子妃的身份。司马衷和其他女人生下来的儿子,便由司马炎自己偷偷带进宫里养大,以免发生不测。
司马衷的这个儿子叫司马遹(念yu四声),据说特别聪明。说来也怪,为什么司马衷这么愚蠢,他儿子就这么聪明?
司马遹
有一次皇宫失火,司马炎站在高台上观察火势。司马遹当年不过五岁,却对司马炎说道:'皇宫禁地竟然有火灾,恐怕是有人图谋不轨,所以爷爷您不应该站在高台这么显眼的地方,以免有人暗中害您!'这一番话让司马炎都傻了眼——一个五岁小孩竟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
司马炎刚刚开国时,请了人来算他的王朝可以传至几代——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仅仅只有一代。司马炎最初死也不相信,但是看到他儿子司马衷这么愚笨,不免有点相信。不过当他看到司马遹这样聪明时,他心中便萌生了一个想法——依旧让司马衷继位,并且直接指名道姓让司马遹为皇太孙!让司马遹来维持大晋天下!
司马炎现在一有司马遹这个底儿,二又已经打压了齐王派的势力——齐王当然也没用了。后来齐王被强行遣返封地软禁,永久失去了当皇帝的资格,不久后忧愤而死。
在伐蜀背后的权力斗争后,伐吴战争背后亦是长达十五年的政治博弈。这场博弈看似赢家是司马炎,可事实上——
依旧没有赢家。
(未完待续)
我是星衍史谈,如果您喜欢这个系列,不妨点个赞同、收藏和关注,或者分享给您的亲朋好友!如有错误和其他想法,欢迎发表在评论区!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