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我的前半生(15)
第三章
01耳提面命 语重心长
1964年8月底,桐城大关中学同全国中小学一样又要开学了。这意味着徐成贤家的第二个中学生马上就读书去了。大关中学离家约30华里,当时,鲁谼乡没公路通往大关镇,这30里路每天都步行来去显然是不现实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徐光学必须住校。
一个从来没有离开家的十四五岁孩子突然间要住校,要独立生活,父母肯定是放心不下的。于是父亲徐成贤第一次和徐光学正式地进行长谈。父子俩面对面地坐在桌旁。桌子的中央放着一盏煤油灯,这盏煤油灯上面没有玻璃罩,红红的火苗一闪一闪的,火苗聚拢处是一缕黑烟。家庭主妇方志英为丈夫沏了一壶“桐城小花”泡的茶,青青的茶叶在青青的茶水中舒展着,缕缕青香在室内飘散,徐成贤点上一支烟,猛吸一口,然后呷一口茶,便语重心长地说:
“光学,你小小的年纪就出门上学,不容易呀!你可知道,我们家过去很穷呀。”
徐光学望着父亲手里的香烟头,摇了摇头说:“不是很清楚。”
“你不清楚那我告诉你。”徐成贤接着说,“你的爷爷在我四岁时就去世了。我是你奶奶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的。你的奶奶是一个很要强又很自尊的人,宁愿挨饿也不肯接受他人施舍,你想想,在旧社会我们孤儿寡母所过的日子是什么样的吧。那时我们的日子是太艰辛,那份辛苦是你无法想象的。解放后,我们总算是过上好日子。你们兄弟姐妹几个都能上学,这是多么不容易呀。你们小学课本书上说得好,“吃水不忘挖井人”,你们一定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穷人只有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才能翻身得解放,穷人的孩子才有机会上学。现在,你已考取中学,为我们徐家争了脸,你是我们家光荣与骄傲。如今,你是中学生了,在校要听老师话,要认认真真地学好各门功课,将来争取考上大学,我们家再增添荣耀。我在公社里的事情很多,本来照顾你就少,现在,你就要到大关读中学,我和你讲话的机会将更少,我不强求你什么,只希望你将来能有点出息。我没有赶上好时代,没有机会念多少书;你们算是赶上好时代了,不好好读书是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徐家的列祖列宗,更对不起党,对不起毛主席。我们徐家先人都是有文化的人,所以,我们徐家人应该是聪明的。你妈妈照料着这个家挺不容易的,她和你姐姐都得干活,另外你母亲还有一大堆家务事要做。你离家那么远,妈妈也不能再照顾你,一切都要靠自己。”
“我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爸爸。我保证绝对不给徐家丢脸。” 徐光学点头说。
“那就好,那就好。那我就放心了。”徐成贤说。
接着,父亲徐成贤从生活上、思想上、同学关系上、尊师重道上对徐光学进行一番教育。昏黄的煤油灯在轻轻的晚风微微地闪烁着,徐成贤一根接一根地抽着香烟,方志英一次又一次地往丈夫的茶杯里倒茶。
通过父亲的谆谆教诲,徐光学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父亲那崇高的人格、宽厚待人的态度、严于律己的风范以及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对徐光学影响很大。徐光学从其父那里学到许多宝贵东西。
母亲方志英处理完所有家务,也坐到桌子边,手里拿着一只尚未纳完的千层鞋底。由于过度地操劳家务,由于生活的重压,本来一头青丝的方志英,黑发中已闪现出一丝一丝的白发来。她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听丈夫对儿子的训示。她不时地抬眼看看儿子的反应。等丈夫讲完话,方志英停下手中的针线活,深情地望着徐光学,十分关切地说:
“孩子,你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家,现在乍一离开家,肯定不习惯。临走之前,妈妈不得不多唠叨几句。你到学校寄宿,要注意天气变化,人们说'春焐秋冻’,意思是秋天添衣服速度要慢一点,春天减衣服速度也要慢点。你从现在起可以说是独立生活了,你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人的前提就是首先要和同学和睦相处,要尊重老师。古话说得好,'在家千日好,外出时时难’啦。我们家不富裕,你只能和别人比学习,不要和别人比吃比穿。家里再穷,别人的东西你不能拿,要学会要艰苦奋斗。在读小学的过程中,你艰苦奋斗就做得很好,希望你能一直这样。拿别人东西是偷窃行为,千万要记住。你没有书包,妈妈用碎布再给你缝一个,虽不漂亮,你毕竟有个书包。书包的美丑无所谓的,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成绩不好,我们用黄金给你做书包也是毫无意义的。”
“这个道理我懂,妈妈,你在这一点就放心吧。”徐光学十分干脆地说。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你奶奶在世的时候总喜欢念叨这几句话。我觉得这话没有错。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母亲方志英饱含深情地说。
“我会好好学习的,我一定做个毛主席的好孩子。”徐光学回答道。
方志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式的母亲,温柔、善良、勤劳持家而又任劳任怨。她虽然不怎么识字,但是却非常明白事理。徐光学在母亲的教育的熏陶下也长成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式性格的男儿。方志英经常教孩子前唱那首她从婆婆那儿学来的《人生歌》:
人到十岁要学乖,父母送我读书来。学堂读书十年苦,满腹文章考秀才。人到二十立雄心,莫把赌钱当人生;赌钱买不到柴和米,贪耍算不上正经文;人到三十花正开,当家理事要安排;如若不把家事理,错过三十不回来。人到四十正跑风,寸金买不到寸光阴;失去寸金事犹可,失去光阴怎能行。人到五十……人到百岁成寿星,好比三朝元老程咬金;他是星宿下凡尘,万古流传到如今。
时到今日,母亲方志英早已离开了人世,但她教孩子学唱的这首《人生歌》虽然经过这么多年,徐光学至今还能记得,由此可见,母亲对徐光学的影响有多大。这首《人生歌》对徐光学的人生所起的作用不可小看。开学前一天晚上,母亲特地把几斤炒好大米和斤把炒好的芝麻磨成细粉,用铁罐装好,然后再还炒一小袋熟盐。这些东西都让徐光学带到学校,以待不时之需。这种炒熟的大米农村人都称之为炒米,一般不用磨成粉。方志英将它磨成粉,还放进一些芝麻粉。这种食品易携带,耐贮藏。徐光学在学校生活,不比在家里方便,如晚自习后肚子饥饿了,盛两三汤匙放进杯子里,再用开水冲泡,然后加点熟盐就行了,这时一种特殊的香味立刻就飘了出来。方志英的这份关怀,体现了母亲的对儿子的无限疼爱。
经过正式长谈,徐光学接受了一次正式的也是传统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在徐光学的人生旅途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作为儿子的徐光学是他们放飞的风筝,那这种教育就是风筝的绳索,是确保风筝能够飞得高飞得远的重要条件。
开学的日子到了,1964年8月30日,徐光学在父亲的陪同下,步行到30多里外的大关中学。这是徐光学第一次正式走出魏家畈,走出鲁谼乡。
【作者简介】徐峰,真名徐光学,诗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鲁谼山人,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有23年军旅生涯,曾荣立三等功。历任合肥军分区军械仓库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合肥军分区军械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安徽日报社开发处处长兼党支部书记、安徽日报社印刷厂厂长兼党总支书记、安徽日报社审计处处长、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总监。
另曾任《中华讯报》记者;《市场了望》编委;安徽日报主办的《适用专利技术》主编。
曾获“江淮十杰”,军队青年企业家、安徽省军区“四有”干部称号、安徽日报社优秀党务工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诗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理事、安徽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安徽省高级审计师评委会会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中国会员。先后在《诗歌报》《安徽文学》《安徽日报》等报刊发表的故事、诗歌、散文、论文1500多篇(首),110多万字。合作出版大型摄影画册《中国三峡》,著有诗集《月影花情》;散文集《心语足音》《爱与人生》;长篇人物传记《奔驰人生》(上、下)。其个人传略载《中国企业家大辞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六部辞书。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