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医遇上帕金森
帕金森是一种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又称震颤麻痹。该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65岁以上人口患病率为1.5%,70岁以上患病率约为3%-5%。患病初期通常会出现一些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症状,这种疾病本身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多数患者在发病5到10年左右,病情逐渐的加重甚至致残。帕金森病目前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的中老年第三大杀手。
现代医学认为,帕金森病是由于大脑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而导致的以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那么,从中医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帕金森病呢?
作为有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医,就帕金森的原因而言,中医认为帕金森病因以年老体虚、肾精亏耗、髓海不足、瘀血阻络、气血亏虚、痰热风动为主,属中医的“颤证”范畴,颤证日久可导致气血不足,络脉瘀阻,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滞乏力现象。一般认为帕金森病属于本虚标实证,以肝肾不足为本,痰、火、瘀、毒为标。本虚指肝肾阴虚、脾胃气血两亏,实指风、火、痰、瘀之邪。基本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虚,五者相互影响兼夹甚至相互转化。颤证病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病机是肝肾不足,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一则,肾虚为本
肾为先天之本,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逐渐衰弱,肾精亏虚,则不能主骨生髓,无法充养脑络。临床所见,年轻人鲜有此病,至老年以后方多见,而老年人的主要特点是肾虚。肾主骨髓,肾虚则骨弱髓减,脑髓不充,下虚则高摇。
二则,肝风为标
肝肾同源,肾水失常可累及肝木,肝木失常也可累及肾水。因为肾精不足,水不涵木,木气亢而生风,兼之肝木伐脾土,而致脾失健运,肌肉筋骨失养,最终导致手足震颤,动摇不止。《内经》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木主风,风为阳气,阳主动。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末。“肝主身之筋膜”为风木之脏,肝风内动,筋脉不能自持,随风而动,牵动肢体及头颈颤动摇动。此即“风淫末疾”之意。亦有头动或下颌动而手足不动者,因为头为诸阳之首,木气上冲,故头独动而手足不动。
精神紧张、情绪不宁、憎恨恼怒均可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肝气郁结,肝郁日久化火,引发肝风内动,而表现为震颤僵直。由于肝气郁结,肝经气机不畅,日久而致脾虚,故可表现为情绪抑郁、胸胁胀满不适、嗳气纳差、夜寐欠佳、大便不爽、舌红苔薄、脉弦,女性还可出现月经不调。
三则,痰淤积滞
若脾胃亏虚,痰湿内生,土不载木,遂出现震掉、摇摆等风象。另一方面,脾胃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筋脉无力活动,而表现出震掉、运动迟缓、慌张步态等症状。脾为生痰之源,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痰浊内生,久而化热,痰热则风动。脾虚,气血生化不足,气虚则血无以运行,日久则瘀血内停,瘀血痰浊交阻,则进一步耗伤阴津气血而致颤振发生。
综上所述,帕金森病是由于肾精亏虚,水不涵木,肝失调达,木气上冲,肝风内动,兼有木气克伐脾土,终致手足颤振,动摇不定,属本虚标实之证。
帕金森病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宗旨,帕金森病中医属于颤证范围,颤证一般是本虚标实,治疗如下:
1、本虚:可以针对患者脏腑、气血、阴阳的不同损伤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针对肝肾阴虚可以滋补肝肾、育阴熄风;气血两虚患者益气养血,佐以熄风通络进行治疗;
2、实证:如有痰热内动或瘀血阻络等实证情况,痰热动风以清热化痰,佐以平肝熄风为治疗方法;瘀血阻络以活血化瘀、熄风通络为治疗方法;
3、久病证型:较复杂,虚实兼杂分清标本虚实,根据轻重缓急治疗,一般以标本同治,扶正祛邪为主。
帕金森氏病属于较疑难病症,病程慢性迁延且逐渐加重,因此治疗需要长期坚持,经过中医长期调理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病程持续发展。另外还可以减轻西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尽可能减少西药剂量使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帕金森病是当前世界性的疑难病证, 发病机理不明确,尚无好的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的瓶颈在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 自60年代发现多巴制剂可以治疗本病后,四十年来,虽然陆续出现了抗自由基治疗,神经保护治疗,手术治疗及其当今较为盛行的基因治疗等,无不因种种原因,难以发展成为主流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没有一种方法能真正取代过去的“多巴替代疗法”。然而该疗法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改善症状,但也不能控制病程的进展,同时,还存在着疗效递减的问题,不少病人难以耐受其严重的副作用,很少有人能实现真正的“终生治疗”。对本病的早期发现和控制进展,一直是西医的难点。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就寄希望于中医的治疗。中医治疗帕金森病可以通过中药补气养血,养血通路,局部改善帕金森症状。这种方法副作用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帕金森的病症。